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高职教育中全面展开,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教育教学的要求。职业教育呼唤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已是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本文针对高职学生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实行分层次递进教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职学生;分层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追求高学历教育的倾向日趋明显。用人单位择人标准的提高,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众对高学历教育的选择。由于生源情况、专业学科、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学生发展方向等各个环节都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使高职学校的教学更具有特殊性。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就摆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传统的授课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形势。具体原因笔者认为:
1、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高职学校相当普遍。
究其原因,首要方面源于生源的综合素质。高职学校的学生,其生源大多来自高中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心理受挫折的这一类学生。另外,通过对在校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调查、个案的研究,发现一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也与家庭结构不完整、居住条件简陋、学习辅导条件差,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文化氛围低等因素的影响有关,这些因素部分地导致了一些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偏差和学习习惯的不良,甚至造成对学习完全丧失兴趣!
2、高职学校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读,不能针对学生差异来教学。从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来看:“讲授——接收”式(或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俗称“填鸭式”模式一直是高职课堂传统教学的组织方式。虽然高职课堂教学实施了诸多改革尝试,但目前的现状仍然是老师们一边批判“填鸭式”教学方式,一边仍“坚持不懈”地运用!究其原因:一是长久以来教师们对这种方式的操作已经非常得心应手;二是高职学校学生客观存在的学情现实,让大部分老师们认为在教学中只能通过不断传授的方式,才能让“底子这么薄”的学生学到知识!但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很差的,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重,逃课现象更普遍了。
3、高职教育是专门培养具有熟练技能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而高职开设课程较多,如仍然采取“高、大、全”的统一标准要求,势必形成“全而不实”的不良后果:学生接触的知识面虽然多,但没有特别专长、熟练的专项技能,加大了学生毕业就业的难度。所以,考虑学生发展方向而采取分层次教学、分类型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的必然需要。
综上所述,面对这样的生源实际情况,如何进行教育管理和教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高职学生受计算机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我认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搞“一刀切”,应当实行分层次教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培养出具有计算机技能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所谓“分层次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行不同步的教学进度,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达到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具体的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两个以上的层次,对知识掌握较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加深知识的理解、运用外,还要帮助其他同学掌握知识,进而实现全体同学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充分发展,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当前,高职院校一般多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通过大屏幕投影将老师操作计算机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的内容做成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快,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容易遗忘。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将传统教学方式的黑板换成了计算机和大屏幕,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媒体成为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电子教案则是灌输的内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新的模式和方法。
高职学校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受计算机教育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可能见都没见过计算机,但有的学生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基本都学过,如果你按部就班的按传统模式去上这门课,教师讲、学生听,时间长了就会让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进而产生惰性,而基础差的因“吃不了”渐渐失去学习信心。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推广、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国家培养二十一世纪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素质较高的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深造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分层次教学能较好地解决上、中、下不同层次学生间的教学矛盾,最终达到:既最大限度地避免中下等学生学不懂而“消化不良”,又可以满足优等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而不至于“吃不饱”,因而分层次教学是合理的。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实例
教学在上机讲授新课时,一节课45分钟不是一味的讲授同一难易程序的内容,而是利用30分钟时间向全体学生讲授,十几分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几个掌握程度好的学生充当“老师”,帮助老师进行指导,在个别辅导过程中,对于这部分学生,出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思考完成,对于掌握程度一般的,指导他们全面复习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对于掌握程度差的,则指导他们先阅读本节教材,对重点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这样,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例如:在WinXP活动窗口的复制部分,用“Alt+printscreen”键去执行活动窗口的复制功能,有的同学却先松了按“Alt”的手指,结果执行了整个屏幕的复制功能,让他们感到晕头转向,教师在指导上机时往往忙得团团转,真正的教学任务总是难以完成。而有的同学事先操作过电脑,统一学习的部分内容已很熟悉,对旧内容又兴趣不大,不能充分发挥教学效果。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把班内的同学分成三部分,对操作过这些内容的同学提出特别要求,准备一些提高性的题目让他们做。对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要求掌握这些内容后预习后面要讲的内容,对没有掌握的学生让他们反复练习,直到完全弄懂为止。在讲授“我的电脑”部分的基础操作时,统一讲授在“我的电脑”中的复制、移动、建立、删除文件(夹),这部分内容在资源管理器中都讲过了,对掌握程度好的学生来说,老师稍一讲,他们就明白了。在讲授的过程中,让他们充当“老师”,帮助指导掌握程度差的。个别辅導时,对掌握程度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我的电脑”中的“控制面板”中能完成哪些功能?教师稍作指导,让他们自己完成;掌握一般的学生则让他们全面复习刚讲过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没有掌握的学生,对着投影仪的内容进行学习,巩固。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分层次检查学习效果每个单元结束后都要进行检查和考核,如果只出一些基础性题目,知识掌握好的学生会感到乏味简单,易产生满足的心理,失去学习的动力;而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会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单元考核或随机练习时,实行了分层次考核,考核知识掌握程度高的学生时,主要出一些灵活多变的题目,让他们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加以分析,经过思考得出答案;对知识掌握程度差的学生多出客观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有时根据学习内容不同,采用不同考核方式,如:笔试、上机操作等。
四、在分层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要以精彩的内容来吸引学生。而具体到每节课怎样安排,怎样组织则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五个精心”,即精心备课、精心设问、精心设计练习、精心研究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检测题目。要求老师在教学形式上要不断充实和改变提高,力求适应学生。
其次,要注意评价方式的正确运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对知识掌握程度好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对于知识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应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对知识掌握程度差一些的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适度表扬,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可以实施“成功”教育,把学习的欢快、愉悦传递给学生,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的质量就有了保证。成功的教学不在于教师讲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来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教其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一句话,教师做主导,学生做主体,训练做主线。
总的来说,应从组织教学工作入手,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上机实践操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互助学习环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次的辅导和分层次的操作练习,能够培养学生们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具体落实因材施教工作。
关键词:高职学生;分层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追求高学历教育的倾向日趋明显。用人单位择人标准的提高,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众对高学历教育的选择。由于生源情况、专业学科、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学生发展方向等各个环节都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使高职学校的教学更具有特殊性。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就摆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传统的授课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形势。具体原因笔者认为:
1、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高职学校相当普遍。
究其原因,首要方面源于生源的综合素质。高职学校的学生,其生源大多来自高中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心理受挫折的这一类学生。另外,通过对在校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调查、个案的研究,发现一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也与家庭结构不完整、居住条件简陋、学习辅导条件差,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文化氛围低等因素的影响有关,这些因素部分地导致了一些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偏差和学习习惯的不良,甚至造成对学习完全丧失兴趣!
2、高职学校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读,不能针对学生差异来教学。从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来看:“讲授——接收”式(或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俗称“填鸭式”模式一直是高职课堂传统教学的组织方式。虽然高职课堂教学实施了诸多改革尝试,但目前的现状仍然是老师们一边批判“填鸭式”教学方式,一边仍“坚持不懈”地运用!究其原因:一是长久以来教师们对这种方式的操作已经非常得心应手;二是高职学校学生客观存在的学情现实,让大部分老师们认为在教学中只能通过不断传授的方式,才能让“底子这么薄”的学生学到知识!但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很差的,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重,逃课现象更普遍了。
3、高职教育是专门培养具有熟练技能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而高职开设课程较多,如仍然采取“高、大、全”的统一标准要求,势必形成“全而不实”的不良后果:学生接触的知识面虽然多,但没有特别专长、熟练的专项技能,加大了学生毕业就业的难度。所以,考虑学生发展方向而采取分层次教学、分类型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的必然需要。
综上所述,面对这样的生源实际情况,如何进行教育管理和教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高职学生受计算机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我认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搞“一刀切”,应当实行分层次教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培养出具有计算机技能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所谓“分层次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行不同步的教学进度,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达到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具体的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两个以上的层次,对知识掌握较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加深知识的理解、运用外,还要帮助其他同学掌握知识,进而实现全体同学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充分发展,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当前,高职院校一般多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通过大屏幕投影将老师操作计算机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的内容做成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快,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容易遗忘。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将传统教学方式的黑板换成了计算机和大屏幕,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媒体成为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电子教案则是灌输的内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新的模式和方法。
高职学校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受计算机教育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可能见都没见过计算机,但有的学生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基本都学过,如果你按部就班的按传统模式去上这门课,教师讲、学生听,时间长了就会让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进而产生惰性,而基础差的因“吃不了”渐渐失去学习信心。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推广、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国家培养二十一世纪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素质较高的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深造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分层次教学能较好地解决上、中、下不同层次学生间的教学矛盾,最终达到:既最大限度地避免中下等学生学不懂而“消化不良”,又可以满足优等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而不至于“吃不饱”,因而分层次教学是合理的。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实例
教学在上机讲授新课时,一节课45分钟不是一味的讲授同一难易程序的内容,而是利用30分钟时间向全体学生讲授,十几分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几个掌握程度好的学生充当“老师”,帮助老师进行指导,在个别辅导过程中,对于这部分学生,出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思考完成,对于掌握程度一般的,指导他们全面复习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对于掌握程度差的,则指导他们先阅读本节教材,对重点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这样,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例如:在WinXP活动窗口的复制部分,用“Alt+printscreen”键去执行活动窗口的复制功能,有的同学却先松了按“Alt”的手指,结果执行了整个屏幕的复制功能,让他们感到晕头转向,教师在指导上机时往往忙得团团转,真正的教学任务总是难以完成。而有的同学事先操作过电脑,统一学习的部分内容已很熟悉,对旧内容又兴趣不大,不能充分发挥教学效果。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把班内的同学分成三部分,对操作过这些内容的同学提出特别要求,准备一些提高性的题目让他们做。对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要求掌握这些内容后预习后面要讲的内容,对没有掌握的学生让他们反复练习,直到完全弄懂为止。在讲授“我的电脑”部分的基础操作时,统一讲授在“我的电脑”中的复制、移动、建立、删除文件(夹),这部分内容在资源管理器中都讲过了,对掌握程度好的学生来说,老师稍一讲,他们就明白了。在讲授的过程中,让他们充当“老师”,帮助指导掌握程度差的。个别辅導时,对掌握程度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我的电脑”中的“控制面板”中能完成哪些功能?教师稍作指导,让他们自己完成;掌握一般的学生则让他们全面复习刚讲过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没有掌握的学生,对着投影仪的内容进行学习,巩固。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分层次检查学习效果每个单元结束后都要进行检查和考核,如果只出一些基础性题目,知识掌握好的学生会感到乏味简单,易产生满足的心理,失去学习的动力;而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会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单元考核或随机练习时,实行了分层次考核,考核知识掌握程度高的学生时,主要出一些灵活多变的题目,让他们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加以分析,经过思考得出答案;对知识掌握程度差的学生多出客观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有时根据学习内容不同,采用不同考核方式,如:笔试、上机操作等。
四、在分层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要以精彩的内容来吸引学生。而具体到每节课怎样安排,怎样组织则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五个精心”,即精心备课、精心设问、精心设计练习、精心研究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检测题目。要求老师在教学形式上要不断充实和改变提高,力求适应学生。
其次,要注意评价方式的正确运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对知识掌握程度好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对于知识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应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更高层次发展;对知识掌握程度差一些的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适度表扬,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可以实施“成功”教育,把学习的欢快、愉悦传递给学生,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的质量就有了保证。成功的教学不在于教师讲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来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教其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一句话,教师做主导,学生做主体,训练做主线。
总的来说,应从组织教学工作入手,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上机实践操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互助学习环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次的辅导和分层次的操作练习,能够培养学生们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具体落实因材施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