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到2008年是第三年度推出。在前两年,许多人所关心的是“谁排第一”,但是进行到第三年的时候,关心一下谁长期排在前列,要远远比“今年谁第一”这个问题更为重要。
那些“豪门”的排名
上海交通大学在2008年的排行榜上,成为本校学生最满意的大学,荣居榜首。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所学校在三年的大学满意度排行榜中均进入了前20名,而且名次是递增的。毫无疑问,这是真正的“豪门”大学。
2007年满意度排名第一位的中央美术学院也达到了“豪门”的标准,三次排名分别为:第18名(2006年)、第1名(2007年)和第20名(2008年)。
另外一所蜚声海内外的学校——清华大学,只差了一点点。2006年,清华大学(不包括工艺美术学院)的满意度排在45位。尽管如此,清华2007年、2008年满意度都排在前10名,而且就综合实力来说,清华仍然是中国最好的学校之一。
北京大学(不包括医学部)的满意度三年分别居26、10、33位,表现欠佳。
最高学府的“焦虑”
在《新世纪周刊》首次进行大学满意度排行榜的2006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转折年,那一年清华满意度排名第45位,北大排名第26位。
大学和学生都感觉到了空前的压力——扩招后的毕业生大批涌向劳动力市场——许多学校的两年制和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同时毕业,这给了就业市场一个不小的冲击。而相对应的是,北京的房价长期居于高位,这对就业地主要在北京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即使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也对这一压力有所反应。2006年秋天,清华的一位硕士生因为求职受挫而跳楼自杀。这种焦虑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露出苗头,2003年夏天曾经有一次大规模的毕业生薪酬跳水,毕业生的平均薪酬水准降低了1000多元,之前一直被看好的互联网业正在挤泡沫,这使得“钱多人傻”的雇主越来越少。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又面临着学生和社会极高的期待——人们经常把挂在嘴边的这两所学校拿来说事——提到高分低能或者应试教育,往往拿这两家学校做靶子。2006年的私企小老板要炒作自己,也是用两校开涮——“清华北大,一律不招!”
和清华、北大相比,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面临的压力要小得多——这使得他们有更好的机会得到学生们的满意和青睐。中央美术学院在2007年出人意料地拔得头筹,这和几年来中国艺术家作品拍卖收藏的走高不无关系。这所大学的许多专业,在全国范围之内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毕业生多数都是自己给自己打工的自由职业者,这种特殊的性质使得他们在就业压力狂潮下仍然对学校保持敬意和乐观态度。
上海交大:胜在学科和学术
上海交大长于理工科和生命科学,它的多数优势学科在今天依然保持着热度。不妨看一看1999年和2000年的高考状元们选择的专业——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类居多。最为难得的是此类专业往往给人们无限遐想,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也看得懂:跟外国人做买卖嘛。这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人们的误判——“这类专业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且就业面宽”。这种专业扎堆的恶果在2003到2006年间尽显,平均薪酬下降,就业十分困难。此外,所有沾“国际”的专业都会比较好招生——比如过去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在成为国际关系学院之后就多了许多学生报考。
上海交大的许多专业不是那种人人向往的热门,却务实可靠,容易就业。中国没有得到稳定的地面输油线路,这使得该校得意的船舶与海洋类学科在未来的至少十年中大有用武之地——中国需要石油,进口石油需要大量的船只。
至于生命医学、材料工程和数字技术之类学科的学生,在各大城市都是急需引进的紧俏人才,不仅薪水高,也更容易在北京、上海之类的大城市落户。上海交大的自习设施、图书馆藏书满意度都居得分项目前列,这和近些年国家对该校的慷慨投入和社会各界对之的捐赠分不开。
另一点不容忽视的是上海交大的学术科研评价策略。2007年,该校决定考评科研成果的“质”,而不是数量,不看论文的篇数和字数,而是用“被引用率”来评价。“江泽民学长”2008年4月把他对中国能源问题的看法投稿给交大的学报,可不仅仅因为这是他的母校的刊物,也因为这是一份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城市级别和海岸线效应
在2008年的调查中,上海交大的毕业生去向和收入满意度分别高过第二名4.5分和3分,多数学生选择了满意学校所在的城市——上海,上海交大和这所城市保持着一致的务实精神。
2008年大学满意度排行榜的前20名中,上海占了5所。20所大学中有13所地处沿海城市,其中大连有4所。在2007年的排行榜上,大连外国语大学就曾经排名第七,《新世纪周刊》对这个数据还专门进行过追访,得到的许多回答是:“对这个城市比较喜欢,还有就是就业去向还不错。”这绝对不仅仅是“风景优美”所能够解释的,尽管风景优美构成了城市的软实力。
大连2006、2007、2008三年的GDP增长率分别是13%、16%、22%,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毕业生找到工作满意度”指标上,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的满意度都超过了30分,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好成绩。
城市所在地对于一个大学来说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水平相当的两所学校,地处西部的学校招生分数线要低一些,更好考。很多人(无论是人才招聘时的教师还是填报高考志愿时的学生)不愿意去西部,或者非直辖市、非省会城市。西安和兰州的大学在这方面受影响很大。
更为明显的是河南几所大学的不同命运。郑州大学在郑州,河南大学在开封,河南师范大学则在新乡,2008年三所学校的满意度排名分别是43、83、87。
辛麦摘自《新世纪周刊》
编辑/静眉
《新世纪周刊》从2006年开始,在每年4~5月间选择100所公立学校(2008年增加为120所)的至少4个专业的大四应届毕业生(男女比例大致各半)对本校进行全方位评价,因为他们经过四年完整的学习,并经历了求职阶段,对学校的了解及评价会相对全面和客观。调查采用调查员入室问卷调查的方式,经过各项数据回收和考量,最后得出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
那些“豪门”的排名
上海交通大学在2008年的排行榜上,成为本校学生最满意的大学,荣居榜首。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所学校在三年的大学满意度排行榜中均进入了前20名,而且名次是递增的。毫无疑问,这是真正的“豪门”大学。
2007年满意度排名第一位的中央美术学院也达到了“豪门”的标准,三次排名分别为:第18名(2006年)、第1名(2007年)和第20名(2008年)。
另外一所蜚声海内外的学校——清华大学,只差了一点点。2006年,清华大学(不包括工艺美术学院)的满意度排在45位。尽管如此,清华2007年、2008年满意度都排在前10名,而且就综合实力来说,清华仍然是中国最好的学校之一。
北京大学(不包括医学部)的满意度三年分别居26、10、33位,表现欠佳。
最高学府的“焦虑”
在《新世纪周刊》首次进行大学满意度排行榜的2006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转折年,那一年清华满意度排名第45位,北大排名第26位。
大学和学生都感觉到了空前的压力——扩招后的毕业生大批涌向劳动力市场——许多学校的两年制和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同时毕业,这给了就业市场一个不小的冲击。而相对应的是,北京的房价长期居于高位,这对就业地主要在北京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即使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也对这一压力有所反应。2006年秋天,清华的一位硕士生因为求职受挫而跳楼自杀。这种焦虑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露出苗头,2003年夏天曾经有一次大规模的毕业生薪酬跳水,毕业生的平均薪酬水准降低了1000多元,之前一直被看好的互联网业正在挤泡沫,这使得“钱多人傻”的雇主越来越少。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又面临着学生和社会极高的期待——人们经常把挂在嘴边的这两所学校拿来说事——提到高分低能或者应试教育,往往拿这两家学校做靶子。2006年的私企小老板要炒作自己,也是用两校开涮——“清华北大,一律不招!”
和清华、北大相比,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面临的压力要小得多——这使得他们有更好的机会得到学生们的满意和青睐。中央美术学院在2007年出人意料地拔得头筹,这和几年来中国艺术家作品拍卖收藏的走高不无关系。这所大学的许多专业,在全国范围之内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毕业生多数都是自己给自己打工的自由职业者,这种特殊的性质使得他们在就业压力狂潮下仍然对学校保持敬意和乐观态度。
上海交大:胜在学科和学术
上海交大长于理工科和生命科学,它的多数优势学科在今天依然保持着热度。不妨看一看1999年和2000年的高考状元们选择的专业——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类居多。最为难得的是此类专业往往给人们无限遐想,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也看得懂:跟外国人做买卖嘛。这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人们的误判——“这类专业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且就业面宽”。这种专业扎堆的恶果在2003到2006年间尽显,平均薪酬下降,就业十分困难。此外,所有沾“国际”的专业都会比较好招生——比如过去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在成为国际关系学院之后就多了许多学生报考。
上海交大的许多专业不是那种人人向往的热门,却务实可靠,容易就业。中国没有得到稳定的地面输油线路,这使得该校得意的船舶与海洋类学科在未来的至少十年中大有用武之地——中国需要石油,进口石油需要大量的船只。
至于生命医学、材料工程和数字技术之类学科的学生,在各大城市都是急需引进的紧俏人才,不仅薪水高,也更容易在北京、上海之类的大城市落户。上海交大的自习设施、图书馆藏书满意度都居得分项目前列,这和近些年国家对该校的慷慨投入和社会各界对之的捐赠分不开。
另一点不容忽视的是上海交大的学术科研评价策略。2007年,该校决定考评科研成果的“质”,而不是数量,不看论文的篇数和字数,而是用“被引用率”来评价。“江泽民学长”2008年4月把他对中国能源问题的看法投稿给交大的学报,可不仅仅因为这是他的母校的刊物,也因为这是一份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城市级别和海岸线效应
在2008年的调查中,上海交大的毕业生去向和收入满意度分别高过第二名4.5分和3分,多数学生选择了满意学校所在的城市——上海,上海交大和这所城市保持着一致的务实精神。
2008年大学满意度排行榜的前20名中,上海占了5所。20所大学中有13所地处沿海城市,其中大连有4所。在2007年的排行榜上,大连外国语大学就曾经排名第七,《新世纪周刊》对这个数据还专门进行过追访,得到的许多回答是:“对这个城市比较喜欢,还有就是就业去向还不错。”这绝对不仅仅是“风景优美”所能够解释的,尽管风景优美构成了城市的软实力。
大连2006、2007、2008三年的GDP增长率分别是13%、16%、22%,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毕业生找到工作满意度”指标上,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的满意度都超过了30分,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好成绩。
城市所在地对于一个大学来说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水平相当的两所学校,地处西部的学校招生分数线要低一些,更好考。很多人(无论是人才招聘时的教师还是填报高考志愿时的学生)不愿意去西部,或者非直辖市、非省会城市。西安和兰州的大学在这方面受影响很大。
更为明显的是河南几所大学的不同命运。郑州大学在郑州,河南大学在开封,河南师范大学则在新乡,2008年三所学校的满意度排名分别是43、83、87。
辛麦摘自《新世纪周刊》
编辑/静眉
《新世纪周刊》从2006年开始,在每年4~5月间选择100所公立学校(2008年增加为120所)的至少4个专业的大四应届毕业生(男女比例大致各半)对本校进行全方位评价,因为他们经过四年完整的学习,并经历了求职阶段,对学校的了解及评价会相对全面和客观。调查采用调查员入室问卷调查的方式,经过各项数据回收和考量,最后得出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