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班级文化是大学生有意识构建的班级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大学生是班级文化构建这一对象性活动的应然主体。班级文化的构建依赖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充分发挥,同时班级文化又能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研究二者的内在联系,将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主体意识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注重通过构建多维的班级文化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大学 大学生 班级文化 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b)-0242-02
大学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在班级建设和管理实践中所共同创造并为其接受的班级目标、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班级外部形象以及由班级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它表现为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风貌,而这种精神风貌有效地激发着集体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实践交往角度看,大学生主体意识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对自身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以及自身地位的认识和觉悟,它是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核心要素。唤醒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现实教育的迫切需要。
目前,班级仍然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开展活动的基本组织,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相互作用,交融发展。高校学生工作理应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探索班级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1 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是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强力诉求
根据对文化的结构解剖,可以将大学班级文化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由于大学班级没有固定的教室,故物质层面的大学班级文化主要基于班级宿舍及公共物品而塑造。制度层面的大学班级文化是指对班级成员有着普遍规范性和约束力的各种关系准则。精神层面的大学班级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是班级成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以及精神风貌等。同时,大学班级文化有其独立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其构建必须依靠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1.1 丰富的班级物质文化有赖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大学生除了分享教室、活动室等公共场所外,宿舍最是其活动的主要阵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自然需要通过设计和布置宿舍来着力打造外部物质文化氛围。学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个文化环境设置的主角,这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其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创设有特色且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环境。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建设好班级物质文化。
1.2 规范的班级制度文化需要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团体的发展都需要有相应制度的约束。班级制度是作用于全体成员的行为规范。因此,在制定班级制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发挥学生自主、自立和自治能力,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事实证明,在学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制度规范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能自觉在自定的制度下进行自主教育和自我调适。
1.3 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根植于学生主体意识之中
精神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次结构要素。学生是班级文化的主体,是班级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要培植好班级精神文化,自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依托各种活动,特别是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班级活动。而要组织好这些活动,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1.4 学生主体意识是大学班级文化独特性的要求
缘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班级文化也有着其独特性,这突出的表现为独立性和多元性。学生要在这种独立、多元的价值标准中形成共同意识和责任认同,就必须自主、自愿、自觉的选择和行动。而要使个体文化融入班级之中,就更需要主体意识的充分发挥,确保班级文化中的个性生命。可以说,没有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作用,大学班级文化就将失去其独立性和多元性。
2 大学班级文化是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有力依托
大学班级文化直接影响着班级成员,不仅能有效诱导学生的日常行为,也能调节其价值取向,同时还从各个角度推动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
2.1 大学班级文化能有效引导个体社会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大学班级文化的多样性为大学生个体发展提供了背景。这是因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对外在价值的内化是一个重要的机制,而同辈文化的内化会来的更为快捷和有效。因此,青年人受同辈的影响远胜于其他人群。另一方面,大学班级文化以共同的价值观念等来引导全体成员的行为,对每个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个体进人社会作好知识、技能的积淀,引导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使其符合社会准则。
2.2 大学班级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班级文化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这种文化氛围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等的认同和遵循,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使学生与班级之间建立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把个人利益与班级整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无形的合力。班级文化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使其明确在集体中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从而激发自身的主体意识。
2.3 大学班级文化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心理需要
当前,大学已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大学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依存欲向班级提出了更多的依赖需求。个人发展需要从班级文化中获得自己的价值取向,履行自己的价值行为,实现自我的真实价值。只有在这种同辈文化的熏陶下,学生才容易产生自主、自求、自得、自乐的强烈愿望和具体行动。
2.4 大学班级文化能直接激励大学生发挥主体意识
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为每个人创造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平台,提供拓展知识和技能的空间,同时营造体验个人能力和价值认可的场所,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个体发挥潜能、发扬个性、增长才干,完善人格。特别是当班集体获得荣誉时,能对班级成员产生正效应影响,这种荣誉的辐射能使其中的个体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激发起学生展现个性的能动性。
3 构建大学班级文化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主体是大学生,离开班级成员的积极努力,班级文化也就成了无水之源。同时,班级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着层次偏低、维度单一、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因而,有必要探求多维度构建班级文化,积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3.1 构建个性化班级文化
加德纳指出:“教育的一个主要弊病就是习惯于不加思考的评价方法来考核学生。”意即提倡用多元标准来评定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为学生创造心灵自由、行为自由和思维自由的空间。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吸纳不同的观点和标准,让班级成员都能自由发挥,营造一个兼容并包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学会学习、尊重和欣赏他人。同时也能让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从而发挥自身特长,并逐步完善自身的思想、改进行为,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设计班级文化活动时,可以基于生源多样性开展“家乡风采秀”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挖掘各自身边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同时培养学生地个性和自豪感。通过轮流让学生负责班级个性文化简报、班报等,在班级交流中彰显学生的个性元素,发挥个性才智。
3.2 构建自主性班级文化
大学班级应该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班级文化建设更应当如此。教师过多的干预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其失去履行自己责任的权利和机会,直接影响到班级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要不断提高其对学生主体意识养成的影响力。例如,在确立班级目标时,要密切结合专业和社会需求特点,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性,依靠全班同学共同制定奋斗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多的意识到自我的力量。
3.3 构建创新型班级文化
创新已然成为时代的主题词,班级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担当者没有理由背离这一时代精神。班级文化建设要紧密把握青年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他们自觉把潜在能量发挥出来,积极改变学习观念,不做简单的知识容器,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主体意识。例如,结合学生已有的植物学等专业知识,开展绘制“校园植物地图”活动,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并以植物为索引,不断探求其背后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比如与之相应的诗词歌赋等,形成内容丰富的实用手册。
3.4 构建协作型班级文化
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已经是90年代青年,他们的生活环境使其普遍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发展欲望,但却相对缺少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态度。因此,在构建班级文化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其认识到真诚的与人交往既是人的情感需要也是人的发展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将分散的个体力量汇聚成集体力量,在团体活动中实现学生个体文化与班级群体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融发展。例如,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开展“合作手抄报”,通过实践来增强学生对团结协作的理解,从而在团体的相互交往中转变观念、升华自身能力,培养和发挥主体意识。
对于高校学工作来说,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主体意识培养是两个永恒而又复杂的命题。二者基于学生这一共同主体相互融会,又在特性和功能上相互促进,交融发展。因此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究,发掘二者的内部关联,以促成协调发展,达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宋国英.论社团活动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讯),2009(7).
[2] 朱启萍.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4).
[3] 沈雪妹,谢钢.试论当代大学生班级文化的特点及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版),2004(7).
[4] 李国梁.关于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8(6).
[5] 加德纳,沈致隆.多元智能[M].上海:新华出版社,1999.
关键词:大学 大学生 班级文化 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b)-0242-02
大学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在班级建设和管理实践中所共同创造并为其接受的班级目标、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班级外部形象以及由班级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它表现为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风貌,而这种精神风貌有效地激发着集体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实践交往角度看,大学生主体意识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对自身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以及自身地位的认识和觉悟,它是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核心要素。唤醒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现实教育的迫切需要。
目前,班级仍然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开展活动的基本组织,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相互作用,交融发展。高校学生工作理应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探索班级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1 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是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强力诉求
根据对文化的结构解剖,可以将大学班级文化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由于大学班级没有固定的教室,故物质层面的大学班级文化主要基于班级宿舍及公共物品而塑造。制度层面的大学班级文化是指对班级成员有着普遍规范性和约束力的各种关系准则。精神层面的大学班级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是班级成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以及精神风貌等。同时,大学班级文化有其独立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其构建必须依靠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1.1 丰富的班级物质文化有赖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大学生除了分享教室、活动室等公共场所外,宿舍最是其活动的主要阵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自然需要通过设计和布置宿舍来着力打造外部物质文化氛围。学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个文化环境设置的主角,这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其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创设有特色且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环境。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建设好班级物质文化。
1.2 规范的班级制度文化需要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团体的发展都需要有相应制度的约束。班级制度是作用于全体成员的行为规范。因此,在制定班级制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发挥学生自主、自立和自治能力,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事实证明,在学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制度规范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能自觉在自定的制度下进行自主教育和自我调适。
1.3 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根植于学生主体意识之中
精神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次结构要素。学生是班级文化的主体,是班级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要培植好班级精神文化,自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依托各种活动,特别是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班级活动。而要组织好这些活动,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1.4 学生主体意识是大学班级文化独特性的要求
缘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班级文化也有着其独特性,这突出的表现为独立性和多元性。学生要在这种独立、多元的价值标准中形成共同意识和责任认同,就必须自主、自愿、自觉的选择和行动。而要使个体文化融入班级之中,就更需要主体意识的充分发挥,确保班级文化中的个性生命。可以说,没有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作用,大学班级文化就将失去其独立性和多元性。
2 大学班级文化是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有力依托
大学班级文化直接影响着班级成员,不仅能有效诱导学生的日常行为,也能调节其价值取向,同时还从各个角度推动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
2.1 大学班级文化能有效引导个体社会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大学班级文化的多样性为大学生个体发展提供了背景。这是因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对外在价值的内化是一个重要的机制,而同辈文化的内化会来的更为快捷和有效。因此,青年人受同辈的影响远胜于其他人群。另一方面,大学班级文化以共同的价值观念等来引导全体成员的行为,对每个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个体进人社会作好知识、技能的积淀,引导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使其符合社会准则。
2.2 大学班级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班级文化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这种文化氛围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等的认同和遵循,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使学生与班级之间建立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把个人利益与班级整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无形的合力。班级文化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使其明确在集体中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从而激发自身的主体意识。
2.3 大学班级文化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心理需要
当前,大学已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大学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依存欲向班级提出了更多的依赖需求。个人发展需要从班级文化中获得自己的价值取向,履行自己的价值行为,实现自我的真实价值。只有在这种同辈文化的熏陶下,学生才容易产生自主、自求、自得、自乐的强烈愿望和具体行动。
2.4 大学班级文化能直接激励大学生发挥主体意识
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为每个人创造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平台,提供拓展知识和技能的空间,同时营造体验个人能力和价值认可的场所,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个体发挥潜能、发扬个性、增长才干,完善人格。特别是当班集体获得荣誉时,能对班级成员产生正效应影响,这种荣誉的辐射能使其中的个体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激发起学生展现个性的能动性。
3 构建大学班级文化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主体是大学生,离开班级成员的积极努力,班级文化也就成了无水之源。同时,班级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着层次偏低、维度单一、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因而,有必要探求多维度构建班级文化,积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3.1 构建个性化班级文化
加德纳指出:“教育的一个主要弊病就是习惯于不加思考的评价方法来考核学生。”意即提倡用多元标准来评定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为学生创造心灵自由、行为自由和思维自由的空间。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吸纳不同的观点和标准,让班级成员都能自由发挥,营造一个兼容并包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学会学习、尊重和欣赏他人。同时也能让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从而发挥自身特长,并逐步完善自身的思想、改进行为,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设计班级文化活动时,可以基于生源多样性开展“家乡风采秀”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挖掘各自身边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同时培养学生地个性和自豪感。通过轮流让学生负责班级个性文化简报、班报等,在班级交流中彰显学生的个性元素,发挥个性才智。
3.2 构建自主性班级文化
大学班级应该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班级文化建设更应当如此。教师过多的干预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其失去履行自己责任的权利和机会,直接影响到班级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要不断提高其对学生主体意识养成的影响力。例如,在确立班级目标时,要密切结合专业和社会需求特点,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性,依靠全班同学共同制定奋斗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多的意识到自我的力量。
3.3 构建创新型班级文化
创新已然成为时代的主题词,班级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担当者没有理由背离这一时代精神。班级文化建设要紧密把握青年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他们自觉把潜在能量发挥出来,积极改变学习观念,不做简单的知识容器,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主体意识。例如,结合学生已有的植物学等专业知识,开展绘制“校园植物地图”活动,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并以植物为索引,不断探求其背后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比如与之相应的诗词歌赋等,形成内容丰富的实用手册。
3.4 构建协作型班级文化
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已经是90年代青年,他们的生活环境使其普遍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发展欲望,但却相对缺少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态度。因此,在构建班级文化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其认识到真诚的与人交往既是人的情感需要也是人的发展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将分散的个体力量汇聚成集体力量,在团体活动中实现学生个体文化与班级群体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融发展。例如,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开展“合作手抄报”,通过实践来增强学生对团结协作的理解,从而在团体的相互交往中转变观念、升华自身能力,培养和发挥主体意识。
对于高校学工作来说,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主体意识培养是两个永恒而又复杂的命题。二者基于学生这一共同主体相互融会,又在特性和功能上相互促进,交融发展。因此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究,发掘二者的内部关联,以促成协调发展,达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宋国英.论社团活动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讯),2009(7).
[2] 朱启萍.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4).
[3] 沈雪妹,谢钢.试论当代大学生班级文化的特点及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版),2004(7).
[4] 李国梁.关于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8(6).
[5] 加德纳,沈致隆.多元智能[M].上海:新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