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往往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①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化,没有思考性:比如类似“是不是?” 、“对不对 ?”等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也难于使教师从学生回答中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
  ②提问的设计随意性强,问题无层次,前后问题之间缺乏连续性,前言不搭后语,思维胡乱跳跃。或在教学过程中横生枝节,突然提出某个问题,造成学生思维断层。
  ③无视学生能够发现问题、突出问题的事实,在提出问题上大包大揽。或者出于对自主学习的误解,把“提出问题”的任务当作一种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却不善于从众多问题中选择或者整合出更有价值的课题以供学生进一步的探求。
  ④提问的处理上缺乏科学性,问题提出后急于作答,没有给大多数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或者过多地要求全班齐答,追求表面效果。
  ⑤提问时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忽视差生。对学生的回答常常是鼓励不足,而批评有余。
  以上所列举的种种不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而且也使有效教学难以获得可靠保障。所以,我们应反思如何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教师不苟言笑、一脸严肃,那么课堂必定会缺少了一些轻松、一些幽默、一些欢声笑语、一些神采飞扬。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呈现一套机械化的程式,而决不会是生命的生成,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的问题可能很多。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正确的意见,通过教学过程慢慢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我们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给了学生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形成互动的对话平台,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才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让问题在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教学情景中产生,这时提出的问题,才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真问题”,才有进一步探求和解决的价值。
  
  二、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重趣味性、多向性、灵活性
  
  几乎所有的人在理论上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真正领会这一点、运用这一点的并不是很多。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只有问题得当,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够维持其注意力始终处在较高水平,使其产生探究的欲望,迸发出学习的热情,闪烁出智慧的火花;针对那些答案固定、方向单一,或要求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凭记忆便可作答的问题,要少提问或干脆不提问,因为这往往容易限制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除了提问的有趣性,我们还要关注提问的多向性,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多向性”,应给学生发散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这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另外,教师要能适时根据课堂动态资源来生成新的问题。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生成许多教师意料之外的资源。在这时,教师要多留心,善于捕捉和选择学生的答案中对完成教学目标有帮助的新资源,灵活地处理这动态生成的教学活资源,把有用资源进行整合提炼,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与活动的方法,并通过学生的实践,来达成教学目标。
  
  三、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有一定的层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的,即使是发散性问题,其答案也应该有个大概的范围,而不是放任自流的,要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对于学生生的回答,教师要有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恰当的反应足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把握时机,当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时,及时安排具有启发意义的提问。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作深层次思考。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逐个解决疑点、难点问题。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提问,一定要注重其有效性。数学教师只有不断提出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水平。
  责任编辑杨博
其他文献
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呼唤人文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这一点无庸置疑。  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庸俗社会学垄断中学语文教学的单极化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了,西方现代美学思想和文学理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来,这无疑会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和视野发现以前所未曾发现的意义。但多元化并不等于可以无限衍义,并不等于抹杀是非美丑之间的界限,并不意味着学生怎么说都肯定言之成理
一、本刊提倡引用正式出版物,出版时间精确到年;第2版及以上注明版次。根据被引资料性质,可在作者姓名后加“主编”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因此,阅读教学的策略多维化也就应运而生。多角度的阅读,既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加强阅读的针对性,从而收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一、情感性阅读策略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作者用富有情感性的语言描叙了珍珠鸟逐步信赖自己的过程,篇末以“信赖,不就是一种境界吗?”收束全文,起到启人之思的目的。通过有声的语言,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