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FⅡ)是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在凝血过程的第二阶段转变为凝血酶.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1-q12的F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200万,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出血症状,其出血倾向的严重性与血浆FⅡ活性(FⅡ∶C)水平相关[1-2].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于FⅡ基因中单核苷酸的插入、替代或缺失,导致FⅡ蛋白中氨
【机 构】
:
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实验诊断中心,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实验诊断中心,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实验诊断中心,325000,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实验诊断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FⅡ)是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在凝血过程的第二阶段转变为凝血酶.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1-q12的F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200万,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出血症状,其出血倾向的严重性与血浆FⅡ活性(FⅡ∶C)水平相关[1-2].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于FⅡ基因中单核苷酸的插入、替代或缺失,导致FⅡ蛋白中氨基酸序列改变或产生终止密码子使翻译过程提前终止所致[3].我们对1个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家系成员进行表型检测及基因分析,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血流、血管和血液成分的改变等多个环节.随着病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的失衡被证实在VTE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目前,纤维蛋白沉积被公认为急性血栓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2],而纤维蛋白的降解和清除有赖于生理情况下机体存在着完善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3].α
2012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规范与准则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2012中美临床和转化医学国际论坛——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分论坛)将于2012年10月31日在天津隆重召开。会议以“探讨干细胞临床研究规范与政策法规共识,加速成果临床应用”为主题,邀请国际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干细胞研究成果鉴定、临床试验转化及临床探索性治疗实践进行探讨。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是一种红细胞膜蛋白异常所致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特点为外周血出现大量的椭圆形红细胞,于1904年由Dresbach首次报道.HE呈明显异质性,多数患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极易漏诊、误诊.我们总结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例HE患者临床特征,现报道如下。
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好发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其皮损特点类似种痘样水疱病,病理组织活检可见异形淋巴细胞,皮损组织和(或)外周血中可检查到EBV阳性细胞.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种痘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报道如下。
目的 比较伊马替尼(IM)单药及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图书馆的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CENTRAL、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并进一步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扩大检索.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目的 探讨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non-Hodgkin's lymphomas,PGI-NHL)患者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PGI-NHL患者病理特征和临床资料,采用SAS 8.2统计学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x2检验、对数线性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及Life Table生存分析.结果 216例患者中男121例,女95例,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血液病理诊断高峰论坛定于2013年10月25—27日在美丽的滨海之城——天津举办。
患者,男,57岁.因"双下肢肿痛伴发热10余天"于2011年5月入院.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7.8℃,脉率92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散在少量皮下出血点,未见皮疹及黄染;胸骨无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全腹无压痛,肝、脾肋缘下未及,双下肢小腿皮肤发红、皮温高、轻度触痛、水肿++,右腿更为明显.血常规:WBC 23.
目的 多中心研究年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征,评价多中心协作组方案(ALL-2005)的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5家医院采用ALL-2005方案治疗的103例10~ 18岁初发ALL患儿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诱导缓解情况、远期疗效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①103例ALL患儿中男62例,女41例,起病时中位年龄12.3(10.3~17.4)岁.B-ALL 90例(87.4%),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