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与健康孕妇比较,探讨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5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作为观察组(A组),5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B组),两组孕妇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观察术中血压变化情况。
结果:重度子痫前期孕妇比健康孕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发生低血压的程度要重,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剖宫产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但需注意调整麻醉药剂量,加强术中输液管理,注意防止低血压发生。
结论:腰硬联合麻醉适合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行剖宫产手术,应用过程中只要加强管理,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婴均是安全的。
关键词:腰硬联合阻滞麻醉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手术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10-01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病情危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剖宫产是抢救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腰硬联合麻醉是近年新兴的一种麻醉技术[2],其具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连续硬膜外间隙阻滞两种麻醉方法的优点,起效快、阻滞完善、可控性好、用药量小、镇痛起效快、并发症少、麻药阻滞时间能够根据手术需要延长等,根据以上优点,腰硬联合麻醉应适合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行剖宫产手术。但其常见的并发症是产妇低血压,现就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与健康孕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发生低血压的风险比较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2麻醉方法。术前常规禁食8小时,禁饮6小时。所有孕妇均未给予术前用药。孕妇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皮肤后,于L2-3先行硬膜外穿刺,待穿刺成功后植入腰穿针,刺破蛛网膜下腔,见清亮脑脊液流出后,慢匀速注入0.5%等比重布比卡因7.5mg,硬膜外头端置管4cm左右备用,操作完成后,取仰卧位,常规将床向左倾15°-30°,持续鼻导管吸氧,血压下降,给予麻黄碱等对症处理。
1.3观察指标。观察孕妇入室时、麻醉诱导前、切皮及术后SBP、DBP、MAP、HR、SPO2、ECG,观察记录术中输液量、利多卡因剂量、麻黄碱使用剂量及麻黄碱使用率,新生儿1min及5min评分及新生儿体重。
3讨论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病情危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3],剖宫产术是抢救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腰硬联合麻醉(CSEA)较适合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行剖宫产术。CSEA常见并发症是产妇低血压,随着麻醉技术的提高,低血压风险的下降,椎管内麻醉被一些支持者优先考虑用于重度子痫前期的病人。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显示低血压发生率重度子痫前期组明显高于健康孕妇组,为66%∶34%。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占基础值的百分率重度子痫前期组(22.1%±9.2%),高于健康孕妇组(17.1%±8.2%),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重度子痫前期组(26.9±12.9)明显大于健康组(15.5±7.9)。说明重度子痫前期相关因素可增加腰硬联合麻醉诱导的低血压危险性。麻醉前必须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血压骤降。
本研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采用了较低剂量布比卡因腰麻,血压低于基础血压80%时,给予麻黄碱处理,麻黄素的剂量和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健康孕妇。向左推移子宫、容量补充以及应用缩血管药物在内的三种方法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低血压的发生。但从重度子痫前期的病因学角度看,我们认为减少局麻药给药剂量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Leo[4]等采用7mg、8mg、9mg的高比重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30%、55%、70%,说明随布比卡因剂量剂量增大,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增高。因为过多的输液或麻黄素的使用对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是有顾忌的。尽管本组输液量明显低于健康孕妇组,但是输液总量与最低平均动脉压没有显著相关性。麻黄素的剂量及使用率明显低于健康孕妇,主要由于子痫前期孕妇对血管升压药敏感性增高引起的。两组新生儿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产妇无1例发生肺水肿。说明在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过程中只要加强管理,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婴均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Gogarten W. Preeclampsia and anesthesia. Curr Opin Anaesthesiol. 2009 Jun;22(3):347-51. Review.
[2]石凌云,郑素文,王信云.全身麻醉用于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的体会[J].海峡药学,2009,21:(9)91-92
[3]乐杰,谢幸,林仲秋主编.妇产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8;94-95
[4]Leo S, Sng BL, Lim Y, Sia AT.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low doses of hyperbaric bupivacaine in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delivery. Anesth Analg 2009; 109:1600-1605
方法:5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作为观察组(A组),5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B组),两组孕妇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观察术中血压变化情况。
结果:重度子痫前期孕妇比健康孕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发生低血压的程度要重,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剖宫产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但需注意调整麻醉药剂量,加强术中输液管理,注意防止低血压发生。
结论:腰硬联合麻醉适合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行剖宫产手术,应用过程中只要加强管理,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婴均是安全的。
关键词:腰硬联合阻滞麻醉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手术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10-01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病情危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剖宫产是抢救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腰硬联合麻醉是近年新兴的一种麻醉技术[2],其具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连续硬膜外间隙阻滞两种麻醉方法的优点,起效快、阻滞完善、可控性好、用药量小、镇痛起效快、并发症少、麻药阻滞时间能够根据手术需要延长等,根据以上优点,腰硬联合麻醉应适合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行剖宫产手术。但其常见的并发症是产妇低血压,现就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与健康孕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发生低血压的风险比较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2麻醉方法。术前常规禁食8小时,禁饮6小时。所有孕妇均未给予术前用药。孕妇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皮肤后,于L2-3先行硬膜外穿刺,待穿刺成功后植入腰穿针,刺破蛛网膜下腔,见清亮脑脊液流出后,慢匀速注入0.5%等比重布比卡因7.5mg,硬膜外头端置管4cm左右备用,操作完成后,取仰卧位,常规将床向左倾15°-30°,持续鼻导管吸氧,血压下降,给予麻黄碱等对症处理。
1.3观察指标。观察孕妇入室时、麻醉诱导前、切皮及术后SBP、DBP、MAP、HR、SPO2、ECG,观察记录术中输液量、利多卡因剂量、麻黄碱使用剂量及麻黄碱使用率,新生儿1min及5min评分及新生儿体重。
3讨论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病情危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3],剖宫产术是抢救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腰硬联合麻醉(CSEA)较适合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行剖宫产术。CSEA常见并发症是产妇低血压,随着麻醉技术的提高,低血压风险的下降,椎管内麻醉被一些支持者优先考虑用于重度子痫前期的病人。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显示低血压发生率重度子痫前期组明显高于健康孕妇组,为66%∶34%。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占基础值的百分率重度子痫前期组(22.1%±9.2%),高于健康孕妇组(17.1%±8.2%),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重度子痫前期组(26.9±12.9)明显大于健康组(15.5±7.9)。说明重度子痫前期相关因素可增加腰硬联合麻醉诱导的低血压危险性。麻醉前必须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血压骤降。
本研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采用了较低剂量布比卡因腰麻,血压低于基础血压80%时,给予麻黄碱处理,麻黄素的剂量和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健康孕妇。向左推移子宫、容量补充以及应用缩血管药物在内的三种方法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低血压的发生。但从重度子痫前期的病因学角度看,我们认为减少局麻药给药剂量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Leo[4]等采用7mg、8mg、9mg的高比重布比卡因行腰硬联合麻醉,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30%、55%、70%,说明随布比卡因剂量剂量增大,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增高。因为过多的输液或麻黄素的使用对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是有顾忌的。尽管本组输液量明显低于健康孕妇组,但是输液总量与最低平均动脉压没有显著相关性。麻黄素的剂量及使用率明显低于健康孕妇,主要由于子痫前期孕妇对血管升压药敏感性增高引起的。两组新生儿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产妇无1例发生肺水肿。说明在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过程中只要加强管理,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婴均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Gogarten W. Preeclampsia and anesthesia. Curr Opin Anaesthesiol. 2009 Jun;22(3):347-51. Review.
[2]石凌云,郑素文,王信云.全身麻醉用于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的体会[J].海峡药学,2009,21:(9)91-92
[3]乐杰,谢幸,林仲秋主编.妇产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8;94-95
[4]Leo S, Sng BL, Lim Y, Sia AT.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low doses of hyperbaric bupivacaine in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delivery. Anesth Analg 2009; 109:160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