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中画”浸润课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fPri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北宋年间苏轼就将“诗中画”作为论诗的一种标准。而时至今日,我们在日常的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通常只重视诗歌内容的本位教学而对“诗中画”却常常忽略。那么,“诗中画”到底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诗中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在诗歌中举足轻重,往往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以下,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环境描写对诗歌的重要作用及赏析的方法。
  一、主体作用
  诗歌中的“诗中画”往往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在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中更是主体。针对作用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绘画创作、关键字解读、发散思维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能够更深更透地理解古诗的内涵,领悟诗歌的魅力。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教古诗文,我们可以利用声音和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文学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堪称中国古典诗词上的一绝,全词总计五句二十八字,就用了一种表达方式——描写,而正是这九个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一幅秋日傍晚萧瑟凄凉的图画,展现了游子的羁旅情愁。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份凄凉,我特意为本课选择了一段背景音乐——阿炳的《二泉映月》,凄清惨淡,萧瑟冷寂的氛围就在教室里弥漫……学生的思绪和情感也随着荡漾起来。
  此外,我还将美术创作融入到我的课堂中。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同样也是全篇描写,为了使学生能领略这番幽静、和谐之景,我让他们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笔将诗歌所写描绘出来。茂密的树林、古老的寺院、弯曲的小路、静谧的潭水……当这一切跃然纸上之后,学生体会的不仅仅是环境的极静极美,更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旨趣。
  二、渲染气氛
  古诗的意境美一直是我们在赏析古诗时回味无穷的,而诗中的环境描写却可以为这独特的意境增色不少。“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为夜间的山村渲染出宁静、安详的气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如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写庭院中明月和竹柏的影子,渲染出当时月光的皎洁,水草的摇曳和承天寺的幽静。由此可见,好的环境描写对诗歌意境的渲染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诗文一向以言简意丰著称,篇幅不长却常常蕴涵着极丰厚的内蕴。因为语言高度凝练,所以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对当时长安被叛军占领后的描写,如何从这短短十个字中体会到国都的破败,诗人内心的伤感。我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你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国都吗?(2)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当时国都的情形描绘出来,房屋怎样,百姓的衣着、神情怎样,草木如何?对开篇环境描写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感受当时满目疮痍的惨败景象。
  对于这类的环境描写,我们也可用抓关键字的方法。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两句描绘了壮美的边塞风光,渲染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赏析这一联时,我主要让学生抓住“满”和“凝”二字进行赏析,体会阴寒惨切的战斗气氛。
  三、烘托人物
  “颂其诗贵知其人”,诗歌是诗人精神和思想的体现,无论什么样的诗歌创作,归根究底都是诗人情愫的一种表达,好的环境描写对于诗人形象的凸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正直青春年少,意气奋发,正确感悟诗人积极的人生取向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年少的杜甫朝气蓬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岳》,而此诗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对泰山美景的描绘,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对于这两句如此气势磅礴诗句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体会诗人的情感。那么如何有效体会到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呢?我主要让学生背诵解释,将它转化为白话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背诵原文,让学生加深印象,感受杜甫的雄心壮志。
  综上所述,环境描写对古诗文的影响确实是值得我们深究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让“诗中画”浸润课堂,用恰当的方法感悟“诗中画”的魅力,提高我们鉴赏诗歌的能力,积淀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海庆中学。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为作者参与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度开放课题《“读-思-达”高中英语课堂深度阅读模式的教学探究》(立项编号KCZ2020061)的研究成果  摘要:随着新高考的到来,高中英语教学又迎来新一轮改革。高考英语全国卷中,阅读理解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表明了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学生对语篇的深度理解能力,体现了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本
从2016年8月1日起,德国《联邦教育资助法》(BAf?觟G)将被调整,其资助额度和收入减免额上调7%,受益面有所扩大。联邦教研部长婉卡表示:“中学生和大学生将明显地感觉到《联邦教育资助法》改革带来的变化和改善。通过《联邦教育资助法》,联邦政府将更加促进教育公平,带来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调整的具体内容包括:资助金额和收入减免额上升7%;不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大学生住房补贴将达250欧元,对于这部
据美国纽约市教育局网站消息,纽约市教育局局长卡门·法里娜宣布2017-2018学年增设12所小学参加初级软件工程项目(Software Engineering Program Junior,SEPjr)。SEPjr是学前至五年级阶段的学生的高质量计算机科学课程,通过计算机和“不插电”活动,如课堂上学生借助块码、机器人、“机器人朋友”完成任务等,学习计算机科學的基本概念。  SEPjr是“公平与卓越
比较教育历来重视对影响教育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早在一百多年以前,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就指出:“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应忘记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并且制约和说明校内的事情。”他告诫比较教育学者,注意的焦点不应集中在建筑物上或教师与学生身上,而是要努力去发现教育制度背后“无形的、难以理解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是文化的核心。也就是说,要理解一国的教育制度,必须了解该国的文化传统。要做到这一
【摘 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探究性学习,该学习方式的运用是以问题作为载体的,本文以《秋声赋》一文的教学为例,论述了如何利用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探究的方法措施,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 深度探究 《秋声赋》    探究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科中运用的目标是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
据澳大利亚《教育观点与研究——对话》(Education Views
【摘 要】阿来的《尘埃落定》不仅刻画了藏民族的文化人格,并且以文化比较的视角展示了两种文化碰撞以及土司文化的嬗变史。本文着重从汉文化的进入、汉藏文化的碰撞给土司制度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以期对小说有个较为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尘埃落定》 傻子 文化碰撞 土司制度    一、傻子——两种文化碰撞的产物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土司家族的衰落史”,也即是一种区域文化,特定藏文化在外来汉文化的漫性冲击下
一、立足大学职能,谈国际处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西方的高等学校一般只承认大学具有三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分别于中世纪、19世纪初、20世纪中期被提出,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需求。  1088年,博洛尼亚大学在建立之初开设了法学、医学、神学等专业,以知识传授为主,旨在培养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19世纪初,知识的综合教学与科学研究同时在大学中盛行,且提倡学术自由,大学
词汇是组成语言的最基本材料,没有词汇也就无所谓语言,外语教学自然离不开词汇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语言知识部分也对词汇教学提出了具体目标并进行了详细描述。学生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就无法顺利进行听、说、读、寫、译,就无法进行英语交流。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越大,学习英语的效果就会越好。但很多学生因为记不住单词而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