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清:“文革”被关7年没说丈夫一句坏话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411574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单的婚礼
  张洁清与彭真最初相识是在1935年,那时彭真刚刚从国民党的监狱里释放出来,暂住在北平的大义社。当时,与彭真有工作联系的是张洁清的姑姑张秀岩。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姑姑常常让张洁清担任交通员,于是,张洁清开始与彭真有了初步的接触。1939年,张洁清被送到晋察冀党校学习。在这里,她遇到了几年未见的彭真。
  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卿卿我我的缠绵,彭真与张洁清的爱情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越磨越浓。不久,张洁清得了疟疾,打摆子、发高烧,彭真到党校去看望她。看到被疾病折磨的张洁清,彭真心疼地说:“搬到我这儿来,咱们结婚吧,让我来照顾你。”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充满了彭真对张洁清的深情厚意,也是彭真对她一生的郑重承诺。正是这句质朴而实在的话,深深打动了张洁清的心。于是,病中的张洁清做了新娘,躺在担架上的她被抬进了洞房。
  婚后,组织上安排张洁清到晋察冀中央局机关秘书处工作。每天,除了完成自己的那份工作,还要照顾丈夫的起居生活。除此之外,她还常常帮助丈夫整理文件,抄写材料。
  1940年冬天,敌人的又一次大“扫荡”开始了。此时的张洁清已身怀六甲,而彭真正好去了延安。晋察冀分局的同志把一些病人和女同志组织起来进行反“扫荡”,就要临产的张洁清也挺着大肚子出现在反“扫荡”的队伍里。
  一天,部队到了盂县,张洁清突然觉得肚子阵痛起来。还没从分娩的痛苦和疲惫中缓过来,日军就来了。当地的老百姓和民兵不顾自己的家人还没有安排转移,抬起张洁清就上了山。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刚生完孩子的张洁清不顾大家的劝阻,将盖在身上的棉被扔掉了。几天后,张洁清落下了永远无法扔掉的腰腿疼。从此,严重的关节炎伴随了她一生。
  虽有大家之风,却无豪门之色
  张洁清带着战争给她的终生疼痛跟随着彭真,从延安、张家口、东北、晋察冀到北京。身为解放前的望族之后、参加革命后的领导夫人,张洁清虽有大家之风,却无豪门之色,始终保持着那种律己、平和、善意和适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彭真担任北京市市委书记。以张洁清的资历与能力,本可以安排一个好一点的工作和职务,但考虑到北京刚解放,一切秩序还未正常,好多情况还很复杂,她选择做了北京市委机要秘书。后又成为彭真的专职政治秘书、彭真办公室副主任。1964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但代表只当了一届,张洁清就更进一步退出了中国公开的政治生活。
  在这点上,他们夫妻心有默契。1988年,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为推进中国干部年轻化进程,坚决地辞去了一切职务。成为“公民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其实,在更多的时间里,张洁清更是“公民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在丈夫工作顺利的时候,她静居身后,在丈夫受到挫折的时候,她挺身而出。


  在逆境中信念毫不动摇
  张洁清给人的印象都是温柔贤惠、高贵典雅。但女人味十足的张洁清,却是坚韧而刚强的。且不说她几十年与病痛做斗争需要怎样的毅力,仅说“文革”中她对信念毫不动摇的意志,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如果说婚姻要经过风雨的考验,那么彭真和张洁清的婚姻则是经过了风暴的考验的。
  1966年初,中央决定撤销以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小组”。不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北京爆发了,这个家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雨袭击。彭真被免去党内外所有职务,先是被批斗、被关押,年底又被送进了监狱。从此,这一对夫妻就中断了音信。
  时隔不久,张洁清又被抓进秦城监狱,一关就是7年。当时她是在没有任何精神准备的情况下被关起来的。后来据看守说,张洁清入狱不到一个月头发就全白了。但这个外表柔弱的女性,内心却十分坚强。1972年以前,她对家人的情况、外界的形势都一无所知。但她一如既往,像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一样,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信念,对彭真的信任,始终没有动摇过。
  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想从她身上打开突破口,将彭真定为反革命,但7年间无数次的审问都让对手落了空。他们让她揭发彭真的“反革命罪行”,她就从“魏先生”说起,从晋察冀党校说起,从建国以来彭真勤勤恳恳为党工作说起,直至最后,“四人帮”也没有从她这里捞到任何所需要的“口供”。
  1972年,张洁清的女儿傅彦接到通知,允许孩子们去探监。在这之前,孩子们对父母的情况一无所知,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妈妈,因为妈妈一直体弱多病,他们怕她熬不过来。可当他们在监狱里见到妈妈时,不禁为她的坚强而惊叹。站在他们面前的母亲,头发虽然白了,但意志并没有消沉,脸上仍然带着平静、从容的微笑,只是眼睛里更多了几分坚定。
  张洁清告诉孩子们,要相信他们的父亲,父亲没有罪,相信党一定会把事情查清楚。短暂的探监就要结束,当看到母亲往回走时,想到不知什么时候母女才能相见,傅彦忍不住大哭起来。已经走到门口的张洁清听到女儿的哭泣声,停下脚步回过头,用坚定的目光望着女儿。透过泪光,傅彦读懂了妈妈眼睛里的话语:“女儿,不许哭,坚强些。”傅彦止住哭泣,擦干眼泪,她从妈妈的目光中得到了一种特别的力量。
  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傅彦突然觉得此时她才明白,母亲瘦弱的身躯里,原来是这样的钢打铁铸的傲骨和信念!
  投桃报李,恩爱一生
  1975年,彭真、张洁清终于走出秦城监狱。1975年5月,彭真与夫人张洁清被流放到了陕西商洛,在秦岭的山尖尖上一座低矮的农舍里安了家。不久,他们的女儿和一个儿子也被流放到了陕西。不管怎样,总算出了监狱,夫妻团圆,又有两个孩子能经常见面,他们已十分满足。
  由于战争年代造成的身体损伤,张洁清浑身的关节疼痛难忍,生活十分不便,彭真毅然担负起照顾妻子的责任,承揽了全部家务。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张洁清先于彭真解放,担任商洛地区副专员。于是,在家暂时赋闲的彭真,除了照顾妻子的生活,还主动帮助她起草讲话稿、看文件、摘文件,成了妻子的私人秘书、“贤内助”。
  在他们看来,对方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当张洁清双腿疼痛难以行走时,彭真便是妻子的腿,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妻子到处走;当张洁清两手无力,提不起暖壶时,彭真就是妻子的手,为她端茶倒水送饭;当张洁清十指关节肿痛得拿不起笔时,彭真又是妻子手中的笔,替她抄写文件,起草讲话稿。看过《彭真画册》的人,都会记得这样一张照片:彭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张洁清行走在绿色的草坪上,轮椅中的张洁清幸福而满足。它让人想起多年以前彭真的那句话:“让我来照顾你。”几十年来,张洁清就是在丈夫这种深切和细致的关爱与呵护中度过的,她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摘自《党史文汇》2006年第7期,王学亮/文)
其他文献
很多人以为蒋介石是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当年寸步不离孙中山病榻的床前侍卫李荣否认了这一观点。他回忆:临终前孙中山呼唤了宋庆龄,呼唤了汪精卫,却没有呼唤蒋介石,他并未指定谁是接班人。既然蒋介石不是孙中山钦定的接班人,那他又是如何登上权力最高峰的呢?  孙中山并未指定蒋介石就是接班人  蒋介石1905年在东京由陈其美介绍认识了孙中山。但孙中山倚为股肱的军事人才,先是黄兴、陈其美,后是朱执信、邓铿、居正、
期刊
出身书香门第、政治世家  连战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其先祖在清朝康熙年间迁台,定居台湾府城,至连战已延续第九代。  连战的祖父连横,字武公,号雅堂,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被誉为“台湾文化第一人”。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根台湾,心怀大陆”的连横著有《台湾语典》和《大陆诗草》等,并整理了《台湾通史》一书,声名远播。连战的父亲连震东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1931年,连震东在西安市担任“西京筹备委员会”
期刊
生活中的软本色  1942年,宋楚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他的童年生活在这里度过。  少年时期的宋楚瑜是个木讷内向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好,数学经常考三十几分。1959年高中毕业后,他遵从父亲宋达(1916- 1975,1931年5月南京中央军校第九期,后任国民政府国防部联勤总部中将副总司令。1969年出任“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退辅会”秘书长,创立“设计、执行、考核”行政三联制,兼
期刊
“收官”本来是围棋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一局棋,大致可以分为布局、中盘和收官三个阶段。经过中盘战斗,双方所占地域基本确定,此时,彼此交界处的空位尚属公共领域,等待下子。这时双方继续轮流落子,叫“收官”“收官子”。“官子”一词始于明代著名棋谱《官子谱》。后来《官子谱》流入日本,又从日本传入中国。只是,从日本“留洋”回来后,“官子”的“官”字,被赋予了“最后的、终局阶段的”这一意义。  (摘自《快乐老人报
期刊
2013年9月12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举办的清华紫荆大讲堂请来了中国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谈及中国企业的创新问题,李肇星说起2010年到日内瓦开会的故事。会后休息时,他遇到一位老朋友,是瑞士一家手表厂的老板。李肇星的手表是瑞士表,便询问是否为对方生产的。没想到朋友哈哈大笑,说这个表100%的部件都是中国深圳产的,瑞士公司只是组装并贴牌,获利却是深圳工厂的20倍。“这件事给我的教育很大,我们一定要有
期刊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纵观中国近现代历史,那些在战场、政坛留下风云故事的著名兄弟,就有不少,而说到三兄弟都出名又都身居要职的,却寥寥无几。  本刊本期盘点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十对三兄弟高官,他们包括:  湖南湘潭韶山毛氏三兄弟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湖北黄冈林氏三兄弟林育南、林育英、林彪,四川潼南(今重庆)杨氏三兄弟杨闇公、杨尚昆、杨白冰,四川乐至陈氏三兄弟陈毅、陈修和、陈孟熙,江苏宜兴潘氏
期刊
我的童年是跟随奶奶一起长大的,记忆里,奶奶的房子里朴素雅致,高大的家具古香古色。两年前,90高龄的奶奶走了。奶奶住的老房子闲置下来后,爸爸决定卖掉它。  在新主人搬进来前,我最后走进奶奶家。房间里余下的物件,已不像奶奶在时井井有条,杂乱地铺放在角落里。最抢眼的是奶奶的陪嫁———那张八柱老床,那是一张实木床,很是考究,宽约1.5米,床的四角有8根立柱,顶起一个篷盖,靠里面有两个柜子,从床脚到床的篷盖
期刊
父亲名叫马金山,湖北省荆门市人,1923年生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师职离休,去世时享年82岁。小时候只是听他说在战争年代大小战斗打得很多、很激烈,打过日本人,打过国民党。  我的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工作严肃认真,对部下、同志满腔热情,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有三件事给我印象最深,第一件事是“文化大革命”军队三支二军接管大专院校,父亲被委派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军管会
期刊
一篇报告引起的是非  周扬在“文化大革命”当中的处境是悲惨的,无数次被抄家、批斗、辱骂和殴打,然后是8年的冤狱。1975年7月,当他从秦城监狱出来的时候,满头白发,面容憔悴,脸色苍白,说话、走路都很吃力。不过,那个时候他还是非常达观,他很快恢复了往日的豪迈和潇洒。他把这种气概一直保持到1983年,然后,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他的豪迈一落千丈,身体急剧衰老,面容憔悴,动作迟缓,他不止一次地对女儿周密说:
期刊
凡有慈禧的清宫戏,总能听到“老佛爷”这个称呼。其实,“老佛爷”原是清代用来指称开国皇帝的。满人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开卷第一回就说到正黄旗汉军一个安二老爷,“他的祖上,也曾跟着太汗老佛爷征过高丽,平过察哈尔”。这“老佛爷”指的便是开国的太宗皇帝皇太极。而开国皇帝之所以有此特别称呼,又与其“满洲”的族名有关。“满洲”原来是作“满住”的,而“满住”是“文殊”菩萨的音转。清朝的皇帝因崇信佛教而称“老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