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困境与超越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以“三级两跳”的并进式发展方式,努力追赶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水平,是当前我国创业教育的现实挑战。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教育“范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而创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改变所需时间要长得多,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机制给予保障。文化自觉理论中的反思、适应、整合、创造的时序观和共时、叠面、耗散的复合发展观,不仅为分析和把握我国创业教育的文化困境提供了一个科学视角,也为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超越提供了一种路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文化困境文化超越
  [作者简介]周春芬(1976-),男,浙江安吉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党建等;金辉(1964-),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高等教育管理等。(浙江宁波315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课题项目“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与路径研究——基于文化自觉的视域”(项目编号:10CGYD107YBX)和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研究课题项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CG27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95-02
  一、创业教育的文化视野与观照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创业教育已经经过感性阶段和知性阶段的洗礼进入了理性阶段,创业教育不仅有成熟的课程体系和专业体系,进入了专业教育和学位教育阶段,并且已成为一千六百多所院校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社会活力的协同运动。而反观我国创业教育状况,一是仍处于散状分布,尚未全面铺开;二是仍处于边缘地带,未成为中心内容。客观事实表明,我国的创业教育尚处于意识勃发、激情调动、行为体验、经验整理的感性阶段,离知识体系和教育“范式”建立和形成的知性阶段尚有不小距离,更谈不上将创业教育和高校应有的社会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完美结合的理性阶段。
  费孝通先生在观察我国社会发展变化时提出了“三级两跳”的概念,即20世纪我国从“农业社会”跳跃到“工业社会”,再急速跳到“信息社会”的接连并进的变化状况。其中“两跳”就是指当第一次跳跃转型还未完全落地到位时就迎来了第二次跳跃转型,以此来解释世纪之交为何我国出现了诸多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并提出了文化自觉的应对之策,倡导从文化机制上去寻求人的精神困顿和观念冲突等问题的解决之道,强调了文化对社会推进变革发展的内在统摄地位。
  对于创业教育亦可以此为参照,这基于以下几个判断:首先,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再走“感性阶段—知性阶段—理性阶段”的递进式路线,而是“三级两跳”式的并进式路线;其次,创业教育的“三级两跳”挑战本身就自在于社会变革的“三级两跳”困惑之中,人的心理结构——文化模式的相应转型最为困难,也最为重要;最后,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教育“范式”建立与科技发展进程类似,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而文化层面上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改变所需时间要长得多,必然会遇到诸多障碍和问题。因此,研究和推动创业教育,文化的背景不可回避,文化的视角不可忽略,文化的机制不可缺失。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困境
  创业教育是我国教育观念发展和流变的最新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在短短十几年间,我国高校教育观就历经了从知识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就业教育到择业教育、从创新教育到创业教育的快速变化发展过程。观念急促的交替之间,清晰可见的是其每一步都与我国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紧密相连。费孝通先生晚年所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其内在规定着的反思、适应、整合、创造四个层面与环节,较好地解构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孕育和诞生轨迹,同时也为分析和把握我国创业教育的文化“桎梏”提供了一个科学视角。
  首先,从反思的层面来看,不断复杂变化的世界文化进步思潮与特定的文化处境的纠葛,造成了创业教育观念形成与确立的矛盾与困惑。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展现着全民族共同创业的智慧和成果,也积淀出了刚健有为的中华文化。但是,存在于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流派中的柔静无为之说,及至宋、元、明以来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蔓延流行的静损思潮,使重道轻器、重文轻技、重精神轻物质等思想禁锢了全社会创业的热情与智慧,并导致了国家积贫积弱、经济文化发展缓慢乃至停滞萎缩①。当我们进行反思,进而否定这种与创新创业相对立的传统思想之时,我们却又从外界获得启示,发现传统思想的主要内容——天人合一、重义轻利、综合思维、求同存异等,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当代似乎又显现出特殊的价值。西方社会在现代化反思阶段的成果——生态意识、生活质量、科学的两重性、反物质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似乎又恰恰是东方文化所具备和擅长的。面对我国文化现代化这一“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复合互动”②的复杂现实,针对无论知识教育、技术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均不足的状况,我国教育的观念如何成功突破知识、技术、人文、素质等单元的认识阻隔顺利到达分合交融的综合的创业教育阶段,是必须应对的首要挑战。
  其次,从适应的层面来看,导向“官本位”的我国社会文化归属心理的固执和强化,造成了创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低下。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与社会的认同度密切相关,而这受社会人才的基本流向与社会深层次的文化归属导向影响较大。我国当前的现实是,国家和社会层面一方面要求大学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积极创业;一方面却是优秀学子、职场精英全力赶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选拔的考场。“人才的第一高地是机关,第二高地是事业单位,第三高地是垄断性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处于末位。人们对到企业创新创业的预期差,与发达国家科技人员乐于流向企业、一流人才流向一流企业的现象恰恰相反。”③从社会体制上来看,对工资、福利等的预期值高决定了当前人才的流向;从文化心理上看,我国封建文化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念和“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也决定了社会精英人才的基本流动趋势。知识精英阶层的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文化归属心理的主流,也深刻地影响着校内大学生的职业心态和人生定位——求安稳、求地位、求名分,这显然与创业教育的文化精髓是背道而驰的。
  再次,从整合的层面来看,大学自身的文化路径依赖,造成了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障碍。20世纪初以来,我国大学经历了三种办学模式的演变,“即欧美传统模式(19世纪末~1949年)—苏联模式(1950~1980年)—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模式(1981年~)。欧美传统模式是以人文主义文化为中轴;苏联模式是以政治文化为中轴;中国现代模式是以科学文化为中轴。”④理性观察20世纪90年代发起至今的我国大学体制改革,是在矫正以往对科学知识的片面认识和尊重学科综合化趋势的背景下推行的,是大学内部要求、自下而上的“渐进式”变革,其本质是大学自身发起的“脱苏”运动。而从路径依赖的视角分析,由于缺乏外力的强力介入,大学的文化路径必然习惯于延续以往的路径模式并不断给予强化,由政治文化向科学文化的中轴转换必然容易摇摆起伏。在后现代主义的视域中,创业教育必须立于人文主义文化和科学文化交融共生的基石之上持续推动人类文明的新进程,现行大学文化路径的转移转向的新挑战也即在于此。在政治文化中轴依然强劲的路径上,以知识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托的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然困难重重。
  最后,从创造的层面来看,大学文化去分化的能力缺乏,造成了一切指向于创业教育的资源要素更新与创新进程缓慢。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热潮同步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改革热潮,大学形成了对校园文化的理性认知,使之脱离了“定位在一种学生活动、一种现象、一种亚文化上”⑤的初级层面。大学文化的系统化标志着大学文化分化阶段的完成,主要表现为大学都重视大学精神的提炼和塑造,完成了大学办学的目标定位和理念体系的架构,梳理和完善了大学精神文化层面的相关内容。但是,大学文化在理性的第二阶段——去分化阶段,即具有个性的文化精神覆盖全领域各环节并真正影响其中的每一个人,其能力依然有限,这主要表现为制度的设计仍然与既有理念相脱节,人的思想认识、行为表现等与既有理念仍不一致等。要通过现有的大学文化的去分化能力,在原有的每个教育资源和要素的“细胞”中溶入创业教育的全新理念,并使之发酵成一片利于创业教育生长的“有机土壤”,并等待创业教育自然而然的瓜熟蒂落,其过程必然是曲折和漫长的。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超越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进步理念,以及张岱年先生的文化进步主张——“综合创新论”中所提及的,均要求在文化综合的过程中寻求文化创新,并指出,文化系统重构和文化要素调整是文化进步的基本步骤,明确当前中国文化的首要任务是筛选和重组文化要素。系统的观点和要素合成的思路为创业教育的“三级两跳”开辟了文化超越的视角,因为文化要素共时发生、多维并进、交互影响的特征,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机理支撑:创业教育四个层面的文化演进不会按严格的先后逻辑和界限区分,而是以共时、叠面、耗散式的方式衍生发展。因此,以“两级统筹、四维并进”的思路——即在统筹好社会文化大系统和大学文化子系统两级关系的基础上,从反思、适应、整合、创造四个维度共同推进综合创新,是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文化超越的应然路径。
  首先,加大反思力度,积极促进全社会创业和创业教育观念的确立。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步前行,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人类创业的烙印。创业是每个时代的主旋律,每个时代又催生着不同主旋律的创业。要坚持全球化的视野,树立世界创业潮流不可逆的观念,明确竞争的全方位性和不可抗拒性,强化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和进取意识。要全面把握后现代主义与我国传统思想“机缘”契合的机遇,深入把脉人类创业的新动向与新动力,努力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智慧。要深刻批判传统文化基因中的柔静无为之说、减损之论,以及传统知识分子惯于的文弱之风、轻实之举,不断增强知识型、科技型创业的观念。要深刻理解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学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价值取向,辨清教育发展趋势和阶段,积极建立以促进社会创业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教育观、新价值观,使创业教育成为大学的共同理念和目标。
  其次,提高适应能力,大力提升创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优化人才导向,促使一流人才、一流学子愿意创业、乐于创业,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创业的内在要求。要加大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消除体制间人才待遇的巨大差异和人才流动的森严壁垒,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互流,弱化不同人才的“文化角色”差异感,改变知识精英的社会文化心理归属的单一化格局,实现人才成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努力削弱“官本位”思想的禁锢作用。要加大调整体制间人才的利益结构平衡性,缩小体制间利益的“天然”差距,以市场为杠杆,充分体现一流创业得到一流回报的导向,提高优秀人才对创业回报的期望值。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激励和扶持力度,降低创业门槛,用利益牵引青年学子成功走向创业,用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促进优秀学子创业走向成功。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保障力度,提供多元的资金保障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活率和成长性。
  再次,加快整合进程,全面建立大学创业教育体系。要以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引入与综合创新为纽带,以科技与人文相融相促、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为目标,努力突破现有的大学文化路径依赖,全面建立创业教育体系。一是创业知识的引入。要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关于创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知识经验,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基础,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专业体系;要体现课程体系和专业体系建设的后现代主义倾向,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兼具的方针,贯彻创业者科学和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要求。二是创业智慧的引入。创业智慧是理论与实践的成功结合,是创业经验的理性升华。要针对大学自身创业实践经验缺乏的实际,加大创业智慧融入创业课程体系和专业体系的力度,使创业教育始终保持实践的特征和实用的导向。三是创业师资的引入。要以专兼结合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入具备一定学术背景的社会创业精英,突出师资队伍的实践经历和成功经验。四是创业资源的引入。要积极引入创业的实践训练资源和资金保障资源,使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真正发挥作用、产生实效。
  最后,厚实创造底蕴,努力促进大学文化的革新。要把握创业教育的核心要求,以激发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继续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校园文化的价值引导、共识凝聚、功能整合的能力,不断促进创业教育的精神理念在大学文化中的影响和渗透。要深刻认识创业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核心要素的本质,增强文化去分化能力,努力推动开拓进取、公平竞争、机会均等、敢于创新、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等创业文化内涵在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中的逐层递进,不断厚实利于创新创造的基础。要加快进入大学文化建设的第二理性阶段,使大学各领域各环节实现对既定价值导向的确立和落实,积极促进现有的教育要素的更新、强化、转型和退出,使一切有利于创业教育的资源要素集中、调整、整合、提升,进而促进大学文化系统的全面革新。
  [注释]
  ①张岱年.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
  ②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综述xiii.
  ③袁中伟,毛瑞福,麻晓莉.民营企业人才开发调研报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30.
  ④刘春华.中国大学教育模式演化述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8(6):9.
  ⑤郑一省. 2008年中国—东盟文化论坛——面向国际合作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东南亚纵横,2008(12):89.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
  [3]林卫.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启示[J].高等教育,2009(2).
  [4]胡建华.50年代与90年代大学体制改革之比较[J].江苏高教,2000(4).
其他文献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是多么伟大的过程。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为之吟颂了多少赞美诗。然而,延续生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许多疾病对孕产妇和新生命的来临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
[摘要]口译作为人类最复杂的思维活动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文章以口译教学现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口译特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多媒体口译教学模式。  [关键词]多媒体 口译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郑晶(1979- ),女,浙江宁波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及翻译。(上海 201418)戴婕(1987- ),女,山东莱
本文主要介绍了称重传感器在提升货柜中的安装与使用方法以及其使用的原因.并阐述了其与PC机实时通讯的方法.此模块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
多媒体网络化技术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对教育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多媒体网络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多
目前,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力度的逐渐加大,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严峻形势。文章认为,高校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载体,坚持相对稳定与发展相结
3岁的田田突然发烧,精神不振,爸爸妈妈以为她又感冒了,带她到儿科门诊求医。医生诊断为“上感”(上呼吸道感染),开了一些治疗感冒的药。两天后烧退了,爸爸妈妈松了一口气,可是,田田
前几天我出门时没有做好防晒措施,双臂被晒伤,皮肤发红、灼热,请问该如何处理?
叶璧华的《古香阁全集》是近代客家女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收各体诗208题,共379首。诗集大体按编年排列,收录璧华十五岁到五十三岁间三十八年诗作,吟赋诗篇几乎贯穿了璧华的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