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类专业课程教学创新的探讨与实践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_ju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梳理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尤其是最近10年以来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纺织类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充分融合现代教育技术,突出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着重能力培养、开展学科竞赛,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纺织服装概论》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等,形成了省级一流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行业院校的充分肯定与广泛推广应用,学生能力培养得到了明显提升,受到了行业企业的广泛好评。
  关键词:价值引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改革
  一、纺织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背景
  (一)行業的转型升级,要求人才应具备行业全产业链的基本知识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体现科技和时尚的融合,并为实现“美衣美居”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十五”时期,我国就编制了《纺织强国纲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纺织行业一直在转型升级,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资本和人才密集型,经历着科技、绿色、智能、品质、特色和管理等六大方面的升级,逐步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战略转变。目前,我国纺织业规模占比已超全球50%,化纤产量占世界70%,贸易占全球三分之一;从产业完整性看,我国产业链最完整,产品品种最齐全;从制造水平看,我国纤维原料、纺纱织布、服装家纺的工艺制造和装备水平大都已处在国际先进水平。经对我国26个制造业从产业规模、创新能力、经济效益、产业结构几个角度与制造业强国对比和分析,有5个行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领先的是纺织工业[1]。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高校的专业建设又是制造业的坚实基础。随着纺织行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高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也就愈显迫切。
  本校是中国西部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是原纺织工业部三大纺织院校之一。由于纺织工业涵盖材料科学、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服装工程、设备制造、智能控制、艺术设计、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产业链长,而当今专业越来越细分,为让全校学生更好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具备行业全产业链知识,学校在原部分专业开设《纺织概论》《服装概论》的基础上,从2017年开始,面向所有各专业都开设了《纺织服装概论》课程。
  (二)课程建设的基本概况
  《纺织服装概论》作为专业通识课和必修课,2学分24学时,列入了2017年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一本科生开设,覆盖全体学生。其课程内容从纺织原料、纺纱、织物成形、纺织产品,贯穿到服装、色彩、设计、文化、品牌、营销等纺织服装行业全流程。从宏观框架、基础概念、最新成就及跨行业应用等方面描绘了大纺织概貌,既适应了学生要具备纺织全产业链认知能力的需求,又融汇了学生要具备基本的纤维新材料研发、纺织品与服装设计、装备制造、智能化设备等领域的知识。课程知识体系科学完整,内容具有创新性、复合性和交叉性,通过结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融合、成长。
  二、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提升课堂育人成效
  (一)梳理课程教学问题,寻找教学改革突破口
  课程开设40多年来几经改革:1998年之前《纺织概论》《服装概论》课程只在相关专业开设,1998年-2016年期间仅在本专业开设,2017年开始合成一门《纺织服装概论》在全校开设,这种变化看似缘于大学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改变,其实是办学理念的进步,是特色办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使然。课程建设的发展,带来课程教学改革也随之推进。5年前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模式、实践等均不能满足要求,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有:
  1.偏重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不够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偏重内容、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注重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课程内容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不够,在课堂教学上将课程思政简单地、生硬地、口号式地搬进课堂,“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2.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前沿科技发展
  首先,由于文字教材编写周期长,原有教学内容与专业科技发展脱节,导致学不能致用;二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布局调整,东西部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愈加不均衡,西部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受到了制约,实践环节内容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三是教师科研水平不高,不能及时将最新的专业科技成果反哺进课程、进教案、进课堂、进实验,学生吸收不到最新的前沿科技营养。
  3.理论教学为主,能力培养不足
  一是近十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但是,专业课程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授课模式,课堂失去了活力;二是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课程上只是简单地灌输理论知识,有些实验、参观甚至都是在课堂上一讲带过;三是缘于条件限制,有些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到位。
  4.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一是课程考核与课程教学目标结合不紧密,难以支撑毕业要求;二是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落实不完善,不能随时掌控学生学习效果,课程质量评价纯粹是为了算分而算分,没有做到持续改进;三是考核过于简单,没有明确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的标准、权重和支撑课程大纲的矩阵关系,习惯于“一考定成绩”的课程传统教学评价模式。
  (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在长期的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是最近5年以来,以问题为导向,整个《纺织服装概论》课程团队积极开展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突出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着重能力培养、开展学科竞赛,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考核评价等,充分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形成了一系列课程教学创新成果。   1.突出价值引领,强化思政育人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挖掘思政元素→探究融入路径→分析育人成效三过程,构筑“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紧贴学科与专业特色,从纺织产品的起源发展到“一带一路”服饰文化,挖掘出传统加工技术(土法纺织、云南蜡染)、中国服装(唐装、汉服、中山装)、民族服饰文化(蒙古、黎族、土家族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绿色环保新技术等思政元素,从纱线加工、丝绸纺织等挖掘其蕴含的大国工匠精神等价值观,凝练总结出“工匠精神、传承非遗、民族自信、纺织强国、家国情怀”等五模块的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课程育人。
  2.重视教材建设,凸显立德树人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知识传播的载体,它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重要媒介。一是十分重视建设优秀文字教材。2020年9月主编出版了“十三五普通高等院校部委规划教材”《紡织服装概论》(中国纺织出版社),用精品教材引领课堂教学;二是注重新形态教材融入课堂。2018年制作上线了(智慧树)中文版《纺织服装概论》慕课,并于2020年7月完成了第二版的改版;2020年6月完成英文版《Artistic Textiles》慕课并在首批中国国际在线在学平台上(学堂在线)向全球开课;三是积极运用数字教材辅助教学。如在线直播或者回放PPT等方式,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
  3.重构知识体系,突出能力导向
  前后通过2014版、2017版、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修订,按照专业认证模式对整个《纺织服装概论》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课程大纲进行了重构。将原来的以知识结构逻辑关系为原则划分的相互分裂的各章节内容,按照工艺路线的框图形式,重构成一根主线的产业链(如图1)。
  在每个大工序时,又用框图进行清晰的细分,例如服装文化部分(如图2)。授课时结合实际生产的工序位置,进行“原位”讲解,更好地做到了学用合一,建立学生本专业在整个纺织产业链中的位置印象。
  4.采用对分课堂,“三级联动”递进式改革课堂教学
  采用对分课堂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教师专题讲授、学生小组讨论等模块。教师讲授内容偏重于内容重难点,学生讨论更偏重于工艺拓展等一些需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思辨自主获取的内容,鼓励学生将生活纺织品带入课堂进行分析交流。
  针对知识、能力、素质三级教学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理论知识-专业定位-创新作用”的“三级联动”递进式教学模式。依托纺织博物馆、“一带一路”服饰文化研究中心、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新创业试点学院等平台,让学生现场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纺织品的生产工艺与风格特点;通过讨论,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产业链理论知识后,明确本专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将来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实现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2]。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1)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一是学生课前必须提前学习在线平台(智慧树)的慕课并完成相关作业,按时参加线下课程的教学活动,并利用雨课堂参与课堂互动讨论;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考勤开启一分钟手势签到,考查出勤情况;教学内容重难点设置提醒,并在课上抛出选择或判断题,了解学生掌握程度;讨论课全程开启雨课堂弹幕,学生可提出问题、答疑解惑、分享经验,提高了学生在授课环节的参与度[3]。
  (2)利用学校与全国实习实践“校友邦”公共平台合作研发的具有实习实践基地共享的模块软件,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线上参观,解决了学生光学理论不能现场学习实际生产的难题。
  (3)利用学校建设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例如毛织物光洁整理、预缩整理等加工工艺,依托我校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遵循“虚实结合、以虚促实”的原则,可以实现了核心装置的可透视性及设备单元的可拆分性。同时,将存在安全隐患、设备庞大、成本高、周期长的实验内容,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产品生产线,还原大型连续式设备。通过问题导向、任务设定、闯关学习、角色扮演等新颖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工艺路线的理解[4]。
  6.推进考核方式改革,完善课程质量评价
  第一,合理确定课程成绩的构成。课程成绩由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两部分综合构成:线下教学考核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60%。可以是结课考试、多次测验、设计报告、大作业等多种考核方式;线上教学考核成绩占该课程的总成绩40%,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进度,占30%,在期末考试前,观看全部课程视频,就可获得这一学分;第二部分是章测试题,占30%,分布在全部11章内;第三部分是线上期末考试,占40%;第二,考核更准确。充分利用雨课堂,对课堂学习、思考讨论等内容进行量化打分,使考核更加精准;第三,考核要支撑毕业要求。期末考试用大作业的方式,对标教学大纲毕业要求,考核学生综合性和灵活性应用知识的能力。课程考核的改革和细化,更加精确地反映出课程各阶段的实际效果,用于教学的持续改进,改变了“一考定成绩”的普遍做法[5]。
  三、结语
  《纺织服装概论》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紧贴生产实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积极主动,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第一,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到课率由原来的不足80%提升到97%以上,课程总成绩及格率达到90%,优秀率达到50%,课程目标达成度近三年保持在0.80以上;第二,学生交叉融合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过《纺织服装概论》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热爱纺织行业,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大创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学科竞赛,很多都是选择与纺织行业有关的课题;第三,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课程的全校开设,纺织服装办学特色落到实处。该课程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9年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
  课程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通过价值引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知识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信息化技术创新、考核方式创新等多种途径,才能不断提高课程质量,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孙瑞哲.纺织强国再出发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J].印染 2021,47(01):81-82.

[2]李浩君,汤琰,吴芳妍.有效教学视角下一流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创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3):342-347.

[3]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 9.

[4]冯建永,黄志超.新形势下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 2020,35(06):511-513.

[5]吕亮,王冉.教育服务新形态探索—“多专业融合协同创新技术”标杆课程教学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3):94-100.
  基金项目:2019年陕西省教育厅《 西安工程大学“1+3+X”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2019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纺织类非遗文化融入轻化工程专业教学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19ZZ004)
  作者简介:万明(1963—  )男,汉族,湖北荆门人,硕士,教授,教务处处长,研究方向:纺织工程、高等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亦是信息技术必然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建设将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科学、高效,促进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管理水平,转变工作重点。本文以贵州商学院为例,分析了贵州商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建议。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高校  TheAnalysisofStudentManagementInformat
期刊
摘要:《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明确提出,公民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新时代背景下,针对青少年进行多样化的科学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为青少年科普多元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以民航博物馆为例,谈谈博物馆实践活动对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实践活动;青少年;科学素质;作用  Abstrac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我国逐渐步入了5G时代。我国互联网行业以及移动通信产业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5G技术中“低时延、低能耗、覆盖广”等等的特点,将极大助推我国社会进入万物联通的时代。从突破时空限制的角度来说,近年来我国云服务市场特别是云教育市场应运而生,这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将对其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具有一定联系。本文通過调查走访,初步进行实践,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大高校为例,深入了解5G时代背
期刊
摘要:球员日常训练水平将直接影响比赛的成绩。通过选取、分析了上杭县第一中学高中男子篮球队训练现状。研究表明上杭县第一中学高中男子篮球队训练时间较为合理,仅有个别球员存在训练时间过长及未达标,年轻球员在比赛前利用文化课学习时间加强训练以此增加比赛经验,训练内容主要以战术练习为主,体能练习较少,球员比赛经验较为丰富。结果显示合理規划青少年文化课学习及篮球训练时间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篮球训练应结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在工业发展中起重机占据重要作用,能有效提升现代化工业生产效率,还能有效节约工业生产消耗时间,实现多项技术有效应用。但是目前从部分区域起重机制造、生产、应用、管理各个环节中能得出多项问题,致使我国工业生产安全隐患逐步增大。所以当前要注重做好起重机检验操作,能为工业生产奠定稳定的安全基础。关键词:桥门式起重机;检验;问题;应对措施  桥门式起重机是当前现代化工业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随之提高。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智能电网在发展过程中,对电力网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动化终端的相关设备在电力网的应用中,直接决定着电力网的自动化水平。因此,在电力网的运行过程中,一定要创新应用自动化终端设备,不断提高电力网的自动化水准。本文就自动化终端设备在电力网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有效分析自动化终端设备工作中的应用状态,深层次总结出自动化终端设备在电
期刊
摘要:博物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学习、交流和传播文化的一个理想场所,而增强现实技术具有移动性强、虚实结合,将多感官融合起来的优点,把这二者融合,可以带给观众更全面的参观体验,可以给博物馆的参观方式添光加彩。文中以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史前生物展厅中的一个测试程序为例,从硬件设施、软件制作、后续优化等方面,讲述了如何一步步地实现化石展品的增强现实技术,给参观者参观带来更大的自由度。  关键词:增强现实技术;
期刊
摘要:随着职教改革20条的出台,职业教育该如何体现类型特色,落实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增强课堂学习的效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在分析高职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为例,提出了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Spock;线上+线下;有效课堂  一、高职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类型特色不突出  毋庸置疑,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那么,如何体现职教特色?随着
期刊
摘要:为了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应发挥旅游APP在宣传旅游文化、服务游客、景区信息采集和景区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用户对红色旅游APP的需求,增强用户黏性。发挥情感化设计在红色旅游APP中的实际应用,更加符合手机旅游APP的发展趋势。通过红色景区杨家沟来分析如何通过手机APP中的情感化设计,更好地为旅行者提供服务,促进红色旅游景区的科技化智能服务。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红色旅游;手机APP;杨家沟  
期刊
摘要:伴随中职院校技能大赛平台搭建,近年来国内各中职院校无论是在办学目标、办学实践层面均有了巨大提升,各个职业院校以技能大赛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强化校内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改革。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就本校近年来机械加工技能大赛经验为基础,找寻历年来参赛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完善的策略,以期能够为增强国内中职院校职业技能水平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帮助。  关键词:中职院校;职业技能;技能大赛;完善策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