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走到第十个年头了,十年,也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课改纲要所描绘的愿景并没有出现,课改前后的课堂并没有明显的区别,教师的教学观与之前也没有多大的改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之前没有多大变化……于是,有人惊呼:这次课改到底怎么哪!一次次课程改革为何步履维艰!
新课程改革是国家针对现实教育积弊、面向未来而提出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跨世纪人才而实施的伟大壮举。可如此重要的教育改革为何步履艰难呢?为何许多地方十年课改的教育似死水一潭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校长直接或间接的缺位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者,还必须是新课改的全力实践者,是在观念、思想、实践等方面的探索者。但许多校长给自己的定位仅是领导者,由此产生了四种缺位现象:
一是离田上坎,隔岸观火。
许多校长在成为领导之前,几乎都是教学一线的中坚力量。他们与其他教师一起摸爬滚打,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题,研究有效教学策略。他们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玩同炼,千方百计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急学生之所急,足学生之所需,全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服好务。作为骨干教师,他们尝试新思想、新方法、新策略,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寻求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他们带动下,广大教师看到了榜样,有了教学的标杆,毫无顾忌大胆实践。而一旦这些佼佼者成了校长后,就洗脚上坎,节课不任,远离课堂,做专职行政领导。这时,虽然校长有许多课改思想,有一套又一套的课改构想,但由于校长不下田,哪怕你校长喊破了嘴,教师多是心存疑虑而观望,或做做样子给领导看。校长实际上成为了新课程思想理论的宣传者,而不是称职的实践者。课改,由于校长不下田,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无权威标杆,无示范引领,故仍走自己的老路。因为老路是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沉淀,是确保中高考好成绩的法宝。假如校长在新课改的征程上能与教师一起遇山开路,逢水架桥,十年的新课改会是怎样的呢?少数名校校长一直战斗在教学一线,并且一直任教中考、高考主要学科的事实就是证明。
二是田边插秧,浅尝辄止。
这样的校长并没有完全洗脚上坎,在把主要精力用于履行校长职务时,还兼任了很少的课。多是中考高考不考试的诸如阅读课、科技课、健康课、劳技课、国防教育课、地方常识课、地理课、生物课等,一般每周一二课时。校长兼这样的课程,没有任何考试压力,有事来不及上也没有关系,对外而言,校长并没有完全脱离教学一线。这样蹲在田边插秧的劳作,与下田双脚陷入泥中的插秧是有本质区别的。课程改革是全面的,所有学科皆在课改之列,所有教师都有实施课改的职责。但是,要对中考高考科目进行改革并非易事,因为在课改之时,这几个问题必须考虑:新课程改革与中考高考是什么关系?新课程改革是以课程纲要为准还是以考试大纲为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与之前有什么区别?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学业成绩该怎么评价?新课程改革怎么与社会、家长的要求对接?也许正是这些问题不好回答,我们的许多课堂才原地踏步,也许正是这些问题很难回答,我们的教师才会新瓶装老酒,也许正是这些问题校长未能准确定位,许多学校才是“轰轰烈烈新课改,扎扎实实中高考”。这些问题,或者说新课改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校长是浅尝辄止,是蹲在田边插秧,是象征性的上课,而不敢到深水区试水,不敢在中考高考的科目中淌出一条路子,不愿为老师们树立一个榜样,而是仅仅鼓励老师们大胆尝试,并且又要求老师们确保中考高考的升学率和学校的升学神话,不得有任何闪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们选择的一定不是千方百计大胆尝试新课改,而是竭尽所能确保考试成绩。那新课改是不是与中考高考矛盾呢?不矛盾。新课改搞得好,学生一定会有好的成绩。但新课改的根本目的绝对不仅仅是追求学生中考高考的高分数!毫不讳言地说,在新课程改革之路上,如果校长仅是敲边鼓的角色,不敢亲自试水,不想在课程改革中起示范引领作用,永远都是新课改的缺位者,那这所学校的新课改绝对不会风生水起,蒸蒸日上。
三是东拼西凑,缺乏个性。
有的校长,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想了许多办法。几乎每年都要到全国一些课改成功的学校取经,要听多场教育专家的报告,然后提出自己学校详尽而周全的课改方案。但研读后发现方案是校长拼凑之作,缺乏内在逻辑,缺乏科学论证,很难与本校的校情对接。为何?
首先是校长洗脚上坎多年,对田土性能的了解相当粗略。校长不上课,不上中考高考课程,他对课堂、对学生、对新课程、对教材的现实了解甚少,很难有专业的科学的客观的诊断和分析,因而就很难为教师找到课改的路子。
其次是校长生搬硬套,不切实际。实际上,每个学校的课改方案都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是学校自身文化熏陶并经长时间地沉淀而形成的,它对接的是该校师生的教和学的。校长对他校某些成功的做法只能是拿来主义,学习方案的精髓,构建适合本校师生的课改方案。如果完全生搬其他名校的做法,那就只能邯郸学步。
其三是校长实践性经验不够。由于校长远离教学实践,没有教学实践的试验与反思,缺乏对教学现实诸多问题的实践观察和理论解剖,很难洞察出本校教育教学存在的致命问题。这样的缺失,导致校长的新课程实施方案水土不服,教师实施起来周身乏力,在推行过程中多会胎死腹中。
四是按分计效,评价滞后。
新课程改革与考试分数并不是一对矛盾,并不一定要牺牲学生的分数。但新课程改革绝对不是以追求学生的高分数为根本目的,它是以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挖掘学生的强势智能促进学生个性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为核心,以尊重学生个性实施以人为本的发展为追求,它更多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以学生今后的发展为根本。
因而,新课程理念映照下的教学成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学生的诸多能力会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存在,分数根本无法测评。可现今许多校长考核教师的法宝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按分计酬,按分评先,按分晋级。这样的评价机制,这样唯分为上、唯分是瞻的利益导向,是校长管理工作的严重错误,是校长职能履行的严重缺位。只要学校不变革这样的评价机制,只要校长貌似到位实质缺位,新课改不可能走多远。
新课程的大力推广,必须没有校长的实质性缺位。
一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应该是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良性互动。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更主要的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而校长的思想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书本吗?有些是来自于书本,但如果不能与实践结合,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成了纸上谈兵。来自于实践吗?毫无疑问是。因为教育教学实践是产生思想的沃土,只有真正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才会有耀眼的光芒,才会对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长要有科学的办学思想,必须要努力于教育教学实践,必须要真正下水,要到深水区插秧。否则,缺少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是难以开花结果的。
二是校长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一定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映。
校长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不在于理论多么高深,不在于多么前卫,不在于多么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因为这样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到处都有,特别是在西方教育家的专著中,校长只要照搬则可。校长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更在于能朴实通俗地反映学校的课程现实和教学现实,是对学校课程现实和教学现实的反思和总结,是切合学校实际的观念和思想,是深受教师和学生认同的学校文化之一。而这样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不会从天而降,只能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际,来自于校长的教学实际,来自于校长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后的反思和检讨。很难想象,一位远离田野、隔岸观火的校长能提炼出切合学校实际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三是校长的示范引领是教师参与新课改的强大动力。
校长如果能投身新课改,能够选一门中考高考的学科尝试新课改,能够与所有教师一道品味课改的酸甜苦辣,能够非常执著地向自己既定的目标奋斗,并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一马当先,勇当改革的潮头兵,不惧失败,不畏批评,教师们能不倾情投入吗?校长果能躬身示范,在新课改中闯出一条路子,就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教材、课堂、评价等构建自己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形成自己可操作的办法和步骤,教师们在参与新课改的时候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就会有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并且校长在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时,也不会泛泛而谈地空洞说教,而是切合教学实际的对症下药。校长在表明自己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时,一定会有鲜活的实例,有的是自己亲历的教学故事,教师们听起来感到亲切,学起来感到贴切,对课程改革的前景充满信心。再则,在校长亲历亲为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们即便有多少困难,有多少后顾之忧,但想到校长都在深水区,都在披荆斩棘,教师们的顾虑就会少了许多。教师们也许会想:“校长都不怕,我怕什么”。校长的示范引领不仅是榜样,不仅是教师奋斗的标杆,更是他们参与新课改的动力。在新课改中,如果我们的校长敢于到深水区试水,而不是隔岸观火,敢于以一门中考高考学科为自己的常任学科一任三年,而不是田边插秧的浅尝辄止,敢于把自己转变为业务型校长而不是官员型校长,今天的新课改也许不会是这样的局面。可惜,今天的校长还兼任一门中考高考学科的太少了,许多校长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走进课堂,他们已经不知道如何上课了。
四是校长的评价观是新课改的指挥棒。
客观现实是,众多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校长的评价观展开的。因为校长的评价观关系到教师的评先评优、调资晋级、获奖受罚,校长的评价观即是学校的评价观,校长评价观的内核是教师们所极力追求的。因为人都是有价值利益趋向的,校长有什么样的评价观,教师们的教育教学一定是这个评价观的产物。坚持自己教育理想的教师有,但一定少,因为这样的教育理想很难找到合适的土壤。
新课程改革是对现实诸多教育弊端的纠正,但由于当今学校学生出口的评价标准太单一,更大更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中考高考成绩,可新课改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学生的高分数,但校长更看重的是中考高考成绩,可见新课改推行有多难。校长如果在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上没有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甚至于仅把课改作为面子工程,而下决心抓的还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哪位老师还会扎扎实实去实践新课改!而校长的评价观来自于校长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只有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丰富自己的评价观,凭空杜撰的评价观在实际操作中会与实际不符,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老师的积极性。可许多离田上坎的校长在构建自己的评价观时,多是在“复制”“粘贴”基础上的修改,搞得教师怨声载道。评价观应有导向性、激励性、前瞻性、诊断性等特性,特别适合本校师生的评价观必须是本校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提炼和升华。如果校长没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没有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检讨,哪来切合实际的评价观。
校长,不仅是新课改的领导者和宣传员、服务员,更主要的还应是新课改的主力军、排头兵。校长不仅要有新课改的理论,而且还应有新课改的实践。如果校长倾情于新课改,全身心投入某一学科的教学,何愁新课改的明天不美好?
(作者单位:重庆涪陵第十四中学)
(责任编校:扬子)
新课程改革是国家针对现实教育积弊、面向未来而提出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跨世纪人才而实施的伟大壮举。可如此重要的教育改革为何步履艰难呢?为何许多地方十年课改的教育似死水一潭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校长直接或间接的缺位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者,还必须是新课改的全力实践者,是在观念、思想、实践等方面的探索者。但许多校长给自己的定位仅是领导者,由此产生了四种缺位现象:
一是离田上坎,隔岸观火。
许多校长在成为领导之前,几乎都是教学一线的中坚力量。他们与其他教师一起摸爬滚打,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题,研究有效教学策略。他们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玩同炼,千方百计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急学生之所急,足学生之所需,全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服好务。作为骨干教师,他们尝试新思想、新方法、新策略,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寻求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他们带动下,广大教师看到了榜样,有了教学的标杆,毫无顾忌大胆实践。而一旦这些佼佼者成了校长后,就洗脚上坎,节课不任,远离课堂,做专职行政领导。这时,虽然校长有许多课改思想,有一套又一套的课改构想,但由于校长不下田,哪怕你校长喊破了嘴,教师多是心存疑虑而观望,或做做样子给领导看。校长实际上成为了新课程思想理论的宣传者,而不是称职的实践者。课改,由于校长不下田,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无权威标杆,无示范引领,故仍走自己的老路。因为老路是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沉淀,是确保中高考好成绩的法宝。假如校长在新课改的征程上能与教师一起遇山开路,逢水架桥,十年的新课改会是怎样的呢?少数名校校长一直战斗在教学一线,并且一直任教中考、高考主要学科的事实就是证明。
二是田边插秧,浅尝辄止。
这样的校长并没有完全洗脚上坎,在把主要精力用于履行校长职务时,还兼任了很少的课。多是中考高考不考试的诸如阅读课、科技课、健康课、劳技课、国防教育课、地方常识课、地理课、生物课等,一般每周一二课时。校长兼这样的课程,没有任何考试压力,有事来不及上也没有关系,对外而言,校长并没有完全脱离教学一线。这样蹲在田边插秧的劳作,与下田双脚陷入泥中的插秧是有本质区别的。课程改革是全面的,所有学科皆在课改之列,所有教师都有实施课改的职责。但是,要对中考高考科目进行改革并非易事,因为在课改之时,这几个问题必须考虑:新课程改革与中考高考是什么关系?新课程改革是以课程纲要为准还是以考试大纲为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与之前有什么区别?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学业成绩该怎么评价?新课程改革怎么与社会、家长的要求对接?也许正是这些问题不好回答,我们的许多课堂才原地踏步,也许正是这些问题很难回答,我们的教师才会新瓶装老酒,也许正是这些问题校长未能准确定位,许多学校才是“轰轰烈烈新课改,扎扎实实中高考”。这些问题,或者说新课改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校长是浅尝辄止,是蹲在田边插秧,是象征性的上课,而不敢到深水区试水,不敢在中考高考的科目中淌出一条路子,不愿为老师们树立一个榜样,而是仅仅鼓励老师们大胆尝试,并且又要求老师们确保中考高考的升学率和学校的升学神话,不得有任何闪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们选择的一定不是千方百计大胆尝试新课改,而是竭尽所能确保考试成绩。那新课改是不是与中考高考矛盾呢?不矛盾。新课改搞得好,学生一定会有好的成绩。但新课改的根本目的绝对不仅仅是追求学生中考高考的高分数!毫不讳言地说,在新课程改革之路上,如果校长仅是敲边鼓的角色,不敢亲自试水,不想在课程改革中起示范引领作用,永远都是新课改的缺位者,那这所学校的新课改绝对不会风生水起,蒸蒸日上。
三是东拼西凑,缺乏个性。
有的校长,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想了许多办法。几乎每年都要到全国一些课改成功的学校取经,要听多场教育专家的报告,然后提出自己学校详尽而周全的课改方案。但研读后发现方案是校长拼凑之作,缺乏内在逻辑,缺乏科学论证,很难与本校的校情对接。为何?
首先是校长洗脚上坎多年,对田土性能的了解相当粗略。校长不上课,不上中考高考课程,他对课堂、对学生、对新课程、对教材的现实了解甚少,很难有专业的科学的客观的诊断和分析,因而就很难为教师找到课改的路子。
其次是校长生搬硬套,不切实际。实际上,每个学校的课改方案都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是学校自身文化熏陶并经长时间地沉淀而形成的,它对接的是该校师生的教和学的。校长对他校某些成功的做法只能是拿来主义,学习方案的精髓,构建适合本校师生的课改方案。如果完全生搬其他名校的做法,那就只能邯郸学步。
其三是校长实践性经验不够。由于校长远离教学实践,没有教学实践的试验与反思,缺乏对教学现实诸多问题的实践观察和理论解剖,很难洞察出本校教育教学存在的致命问题。这样的缺失,导致校长的新课程实施方案水土不服,教师实施起来周身乏力,在推行过程中多会胎死腹中。
四是按分计效,评价滞后。
新课程改革与考试分数并不是一对矛盾,并不一定要牺牲学生的分数。但新课程改革绝对不是以追求学生的高分数为根本目的,它是以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挖掘学生的强势智能促进学生个性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为核心,以尊重学生个性实施以人为本的发展为追求,它更多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以学生今后的发展为根本。
因而,新课程理念映照下的教学成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学生的诸多能力会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存在,分数根本无法测评。可现今许多校长考核教师的法宝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按分计酬,按分评先,按分晋级。这样的评价机制,这样唯分为上、唯分是瞻的利益导向,是校长管理工作的严重错误,是校长职能履行的严重缺位。只要学校不变革这样的评价机制,只要校长貌似到位实质缺位,新课改不可能走多远。
新课程的大力推广,必须没有校长的实质性缺位。
一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应该是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良性互动。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更主要的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而校长的思想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书本吗?有些是来自于书本,但如果不能与实践结合,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成了纸上谈兵。来自于实践吗?毫无疑问是。因为教育教学实践是产生思想的沃土,只有真正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才会有耀眼的光芒,才会对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长要有科学的办学思想,必须要努力于教育教学实践,必须要真正下水,要到深水区插秧。否则,缺少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是难以开花结果的。
二是校长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一定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映。
校长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不在于理论多么高深,不在于多么前卫,不在于多么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因为这样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到处都有,特别是在西方教育家的专著中,校长只要照搬则可。校长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更在于能朴实通俗地反映学校的课程现实和教学现实,是对学校课程现实和教学现实的反思和总结,是切合学校实际的观念和思想,是深受教师和学生认同的学校文化之一。而这样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不会从天而降,只能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际,来自于校长的教学实际,来自于校长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后的反思和检讨。很难想象,一位远离田野、隔岸观火的校长能提炼出切合学校实际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三是校长的示范引领是教师参与新课改的强大动力。
校长如果能投身新课改,能够选一门中考高考的学科尝试新课改,能够与所有教师一道品味课改的酸甜苦辣,能够非常执著地向自己既定的目标奋斗,并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一马当先,勇当改革的潮头兵,不惧失败,不畏批评,教师们能不倾情投入吗?校长果能躬身示范,在新课改中闯出一条路子,就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教材、课堂、评价等构建自己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形成自己可操作的办法和步骤,教师们在参与新课改的时候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就会有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并且校长在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时,也不会泛泛而谈地空洞说教,而是切合教学实际的对症下药。校长在表明自己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时,一定会有鲜活的实例,有的是自己亲历的教学故事,教师们听起来感到亲切,学起来感到贴切,对课程改革的前景充满信心。再则,在校长亲历亲为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们即便有多少困难,有多少后顾之忧,但想到校长都在深水区,都在披荆斩棘,教师们的顾虑就会少了许多。教师们也许会想:“校长都不怕,我怕什么”。校长的示范引领不仅是榜样,不仅是教师奋斗的标杆,更是他们参与新课改的动力。在新课改中,如果我们的校长敢于到深水区试水,而不是隔岸观火,敢于以一门中考高考学科为自己的常任学科一任三年,而不是田边插秧的浅尝辄止,敢于把自己转变为业务型校长而不是官员型校长,今天的新课改也许不会是这样的局面。可惜,今天的校长还兼任一门中考高考学科的太少了,许多校长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走进课堂,他们已经不知道如何上课了。
四是校长的评价观是新课改的指挥棒。
客观现实是,众多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校长的评价观展开的。因为校长的评价观关系到教师的评先评优、调资晋级、获奖受罚,校长的评价观即是学校的评价观,校长评价观的内核是教师们所极力追求的。因为人都是有价值利益趋向的,校长有什么样的评价观,教师们的教育教学一定是这个评价观的产物。坚持自己教育理想的教师有,但一定少,因为这样的教育理想很难找到合适的土壤。
新课程改革是对现实诸多教育弊端的纠正,但由于当今学校学生出口的评价标准太单一,更大更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中考高考成绩,可新课改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学生的高分数,但校长更看重的是中考高考成绩,可见新课改推行有多难。校长如果在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上没有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甚至于仅把课改作为面子工程,而下决心抓的还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哪位老师还会扎扎实实去实践新课改!而校长的评价观来自于校长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只有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丰富自己的评价观,凭空杜撰的评价观在实际操作中会与实际不符,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老师的积极性。可许多离田上坎的校长在构建自己的评价观时,多是在“复制”“粘贴”基础上的修改,搞得教师怨声载道。评价观应有导向性、激励性、前瞻性、诊断性等特性,特别适合本校师生的评价观必须是本校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提炼和升华。如果校长没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没有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检讨,哪来切合实际的评价观。
校长,不仅是新课改的领导者和宣传员、服务员,更主要的还应是新课改的主力军、排头兵。校长不仅要有新课改的理论,而且还应有新课改的实践。如果校长倾情于新课改,全身心投入某一学科的教学,何愁新课改的明天不美好?
(作者单位:重庆涪陵第十四中学)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