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诸多危险因素当中,高血糖的危害首当其冲。急性血糖升高可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长期慢性高血糖则可导致心脑卒中、下肢血管病变、肾病、眼病以及神经病变等一系列慢性并发症。
正因如此,血糖能否尽快地降下来,无疑是广大糖尿病友最最关心的问题,许多病友甚至到了血糖一天不降,终日寝食难安的地步。不可否认,严格控制血糖对防止和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是否血糖降的越快越好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几个病例。
病例1
张先生,40岁,某公司的业务员。前不久单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12.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6.0毫摩尔/升,确诊有2型糖尿病,但他自己没有明显不适。之后,张先生开始严格控制饮食并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没过几天重新复查,空腹血糖6.5毫摩尔/升,早餐后2小时血糖9.0毫摩尔/升,午餐前血糖7.0毫摩尔/升,均接近正常,但他本人感觉头昏头沉,午餐前心悸、乏力、出汗、面部一阵阵地潮热,整个人感觉还不如没吃药的时候舒服。
专家解读:经过治疗,该患者血糖降得比较满意,也没发生低血糖,为何又会出现这些不适症状呢?这是由于患者此前体内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机体对这种状态已经比较适应和耐受,一旦血糖在短期内迅速下降,患者很难一下子完全适应,就会出现轻度头昏、头晕;另外,随着血糖进一步下降,还会诱发交感神经兴奋,使患者出现心悸、乏力、出汗、面部血管舒缩活跃而阵阵潮热。
临床把这种具有低血糖症状但血糖值正常的情况,谓之“反应性低血糖”。这是机体对内环境剧烈变化尚不适应的一种表现,症状轻重也因每位患者年龄、基础血糖水平、自我调节能力、机体敏感性等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上述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事实上,循序渐进地降糖,完全可以避免上述症状地发生。
病例2
王女士,58岁,退休教师,近半年来,因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小便泡沫增多,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肾病”。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接受胰岛素治疗。短短两天血糖就降至正常。
可是随着血糖的降低,王女士却出现了看东西模糊、手脚麻木、双下肢轻度水肿。眼底检查排除了糖尿病眼底病变,那么,王女士的这些症状又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解读:治疗前患者体内处于高血糖状态,高血糖使血液的渗透压升高,身体组织的水分被吸收进入血液。经过降糖治疗,患者的血液渗透压随着血糖下降而迅速降低,血液中的水分又返回周围组织中。
随着眼球内组织水分的增加,,眼球的屈光度发生改变,引起视物模糊;而末梢神经周围渗透压的改变,则可导致手脚麻木;皮下组织水分的增加则可表现为轻度下肢浮肿。当然,这些症状通常是轻度的、暂时性的,经过短期的适应,一般会自行消失,通常不需要药物治疗。
病例3
李大爷患糖尿病多年。日前,因咳嗽、咳痰一周加重、伴有昏迷2小时急症入院。急查随机血糖24.0毫摩尔/升,尿酮体(++++),确诊为肺部感染诱发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
值班医生立即给予快速大量补液,静脉点滴胰岛素,3小时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可随后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急查血糖为1.2毫摩尔/升,经内分泌专家会诊,考虑此次昏迷是由于胰岛素用量过大、血糖下降速度过快,引发严重低血糖昏迷及脑水肿。经过静脉补充葡萄糖、甘露醇脱水治疗后,患者转危为安。
专家解读:在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这类危重患者时,要求尽快地把病人血糖控制下来,但对降糖速度也有一定限制,要求加强血糖监测(每1~2小时测一次血糖),使每小时血糖下降速度不要超过5.6毫摩尔/升,否则,患者很容易发生脑细胞水肿,加重意识障碍。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持续、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的方法。胰岛素以0.1单位/千克体重·小时的速度静脉滴注,使血糖浓度逐渐平稳下降至正常范围。而对于非急症糖尿病患者,原则上不采取静滴胰岛素快速降糖的办法。
通过以上几个病例可以看出,血糖降得过快,不仅会给病人身体带来种种不适,而且很容易矫枉过正导致低血糖,患者轻则出现心慌、出汗、手颤、全身瘫软无力,重则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乃至死亡。低血糖还可引起心动过速、心律紊乱,诱发心肌梗死和猝死。不仅如此,低血糖还会引起反跳性高血糖,进而影响对血糖的平稳控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老年人由于机体各脏器调节功能下降、神经感觉衰退,比年轻人更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危害更大。
有鉴于此,老年糖尿病病友的血糖控制标准宜适当放宽,即空腹血糖小于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0毫摩尔/升,目的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总之,血糖居高不下固然有害,但降糖速度过快同样对病人不利。凡事欲速则不达,降血糖也并非越快越好。
患者应在内分泌或糖尿病专科医生指导下,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循序渐进地调整药量,实现安全平稳降糖,避免因血糖下降过快而导致低血糖或其他严重事件的发生。
正因如此,血糖能否尽快地降下来,无疑是广大糖尿病友最最关心的问题,许多病友甚至到了血糖一天不降,终日寝食难安的地步。不可否认,严格控制血糖对防止和延缓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是否血糖降的越快越好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几个病例。
病例1
张先生,40岁,某公司的业务员。前不久单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12.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6.0毫摩尔/升,确诊有2型糖尿病,但他自己没有明显不适。之后,张先生开始严格控制饮食并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没过几天重新复查,空腹血糖6.5毫摩尔/升,早餐后2小时血糖9.0毫摩尔/升,午餐前血糖7.0毫摩尔/升,均接近正常,但他本人感觉头昏头沉,午餐前心悸、乏力、出汗、面部一阵阵地潮热,整个人感觉还不如没吃药的时候舒服。
专家解读:经过治疗,该患者血糖降得比较满意,也没发生低血糖,为何又会出现这些不适症状呢?这是由于患者此前体内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机体对这种状态已经比较适应和耐受,一旦血糖在短期内迅速下降,患者很难一下子完全适应,就会出现轻度头昏、头晕;另外,随着血糖进一步下降,还会诱发交感神经兴奋,使患者出现心悸、乏力、出汗、面部血管舒缩活跃而阵阵潮热。
临床把这种具有低血糖症状但血糖值正常的情况,谓之“反应性低血糖”。这是机体对内环境剧烈变化尚不适应的一种表现,症状轻重也因每位患者年龄、基础血糖水平、自我调节能力、机体敏感性等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上述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事实上,循序渐进地降糖,完全可以避免上述症状地发生。
病例2
王女士,58岁,退休教师,近半年来,因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小便泡沫增多,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肾病”。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接受胰岛素治疗。短短两天血糖就降至正常。
可是随着血糖的降低,王女士却出现了看东西模糊、手脚麻木、双下肢轻度水肿。眼底检查排除了糖尿病眼底病变,那么,王女士的这些症状又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解读:治疗前患者体内处于高血糖状态,高血糖使血液的渗透压升高,身体组织的水分被吸收进入血液。经过降糖治疗,患者的血液渗透压随着血糖下降而迅速降低,血液中的水分又返回周围组织中。
随着眼球内组织水分的增加,,眼球的屈光度发生改变,引起视物模糊;而末梢神经周围渗透压的改变,则可导致手脚麻木;皮下组织水分的增加则可表现为轻度下肢浮肿。当然,这些症状通常是轻度的、暂时性的,经过短期的适应,一般会自行消失,通常不需要药物治疗。
病例3
李大爷患糖尿病多年。日前,因咳嗽、咳痰一周加重、伴有昏迷2小时急症入院。急查随机血糖24.0毫摩尔/升,尿酮体(++++),确诊为肺部感染诱发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
值班医生立即给予快速大量补液,静脉点滴胰岛素,3小时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可随后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急查血糖为1.2毫摩尔/升,经内分泌专家会诊,考虑此次昏迷是由于胰岛素用量过大、血糖下降速度过快,引发严重低血糖昏迷及脑水肿。经过静脉补充葡萄糖、甘露醇脱水治疗后,患者转危为安。
专家解读:在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这类危重患者时,要求尽快地把病人血糖控制下来,但对降糖速度也有一定限制,要求加强血糖监测(每1~2小时测一次血糖),使每小时血糖下降速度不要超过5.6毫摩尔/升,否则,患者很容易发生脑细胞水肿,加重意识障碍。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持续、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的方法。胰岛素以0.1单位/千克体重·小时的速度静脉滴注,使血糖浓度逐渐平稳下降至正常范围。而对于非急症糖尿病患者,原则上不采取静滴胰岛素快速降糖的办法。
通过以上几个病例可以看出,血糖降得过快,不仅会给病人身体带来种种不适,而且很容易矫枉过正导致低血糖,患者轻则出现心慌、出汗、手颤、全身瘫软无力,重则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乃至死亡。低血糖还可引起心动过速、心律紊乱,诱发心肌梗死和猝死。不仅如此,低血糖还会引起反跳性高血糖,进而影响对血糖的平稳控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老年人由于机体各脏器调节功能下降、神经感觉衰退,比年轻人更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危害更大。
有鉴于此,老年糖尿病病友的血糖控制标准宜适当放宽,即空腹血糖小于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0毫摩尔/升,目的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总之,血糖居高不下固然有害,但降糖速度过快同样对病人不利。凡事欲速则不达,降血糖也并非越快越好。
患者应在内分泌或糖尿病专科医生指导下,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循序渐进地调整药量,实现安全平稳降糖,避免因血糖下降过快而导致低血糖或其他严重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