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一种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并能按自己的学习方式、速度、习惯去操作实践,活动中轻松愉快、没有心理压力,并能体验到战胜环境的成功感。因而区域活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已成为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很多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开展并不热衷(经了解,此种现象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
调查发现,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较高,有较强的指导意识但指导水平一般。主要问题如下:
一、区域指导计划与反思缺乏针对性。
从资料查阅与访谈情况看,大多数教师十分重视区角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一定书面资料。能制定学期、月、周、每次活动的计划,体现一定的目的性,初步形成了园区角活动总目标到各年龄段的具体目标,便于教师有序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个别班级在目标体系制定的基础上,还注重在过程中调整,不断充实完善。每次活动后也能进行书面的反思与分析,说明教师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的特点,并在积极行动着。但目标制定的层次性不明显。主要表现在:①缺少发展性。比如同样是一个动作技能(粘贴),小班与中班的要求相似,这样就给教师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带来影响,甚至于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②缺少延续性。比如某个区域(操作区)一学期四个阶段,教师仅仅从内容上安排了四组不同的活动材料,而没有立足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循序渐进性。其次是教师区域活动计划目标笼统,指导重点不具体,观察盲目,缺乏针对性。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反思的技能也亟待提高,如请教师谈谈本次活动孩子的表现时,大部分教师只是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孩子的兴趣“好”“喜欢”“不感兴趣”等,不能很好地分析现象之原因。因此指导策略就不具备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家长对区域活动认识欠缺,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收集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没有家长认为区域活动是对幼儿的个别辅导,这是因为家长参与幼儿园区域活動的机会较少。在家庭资源状况方面,50%的家庭有电脑,大班占多半,但与教师沟通的主要方式仍局限于接送孩子时间,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中班的家长重视与孩子的互动程度高,一起收集、整理废旧物品机会多,这说明年轻的父母意识超前,接受新鲜事物速度快。
另外,调查显示家长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收集与家长的职业、家庭背景、孩子年龄有关。一部分大班(农村来的)家长认为多教孩子写拼音,写生字为孩子做好升入小学做准备是正事。
三、不同班级区域的设置存在差异。
区域活动一般是依据五大领域或多元智能理论设置的。调查中发现、中二班、大一班在区域设置上相对合理些,内容丰富多样,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最近发展需要,力求全面。而个别班级则存在区域设置不合理现象,千篇一律的美工区,不是绘画就是简单的粘贴,变化的、具有探索意义的角较少。
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差异较大。
区域活动有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在开放的环境中增加了幼儿与同伴交往、合作等互动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本次调研区域活动社会性方面设置了“坚持性”“交往合作”“收拾整理”等几项。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了比较好的坚持性。但各年龄班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有待提高。统计显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能主动交往的占总数的一半,大班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较强;中班第二学期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比第一学期明显增强,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但从总体看,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发展不够理想。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开展区角活动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园将建立园本研训制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教师论坛等一系列方式,帮助教师学习感悟区域活动的价值,树立牢固的育人思想,把开展区角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集体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增进合作交流,形成 “学习共同体”。通过网络交流增进园际间、园内间的合作,开展与姐妹园结对子、区域活动观摩、区域环境创设评价、疑难困惑问题研讨、区域案例交流评比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互助学习、研究的热情,并在共同研究区域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师幼群体共同成长。同时加大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以不同背景的家长作为互动的平台,让他们乐意来园积极参与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拓宽眼界,增长见识,缩短教师在准备材料时的时间。
总之,我们将以区域活动为载体,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家园合作促幼儿和谐发展为目的,深入实践研究,把新《纲要》的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让不同的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获得相应的发展。
调查发现,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较高,有较强的指导意识但指导水平一般。主要问题如下:
一、区域指导计划与反思缺乏针对性。
从资料查阅与访谈情况看,大多数教师十分重视区角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一定书面资料。能制定学期、月、周、每次活动的计划,体现一定的目的性,初步形成了园区角活动总目标到各年龄段的具体目标,便于教师有序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个别班级在目标体系制定的基础上,还注重在过程中调整,不断充实完善。每次活动后也能进行书面的反思与分析,说明教师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的特点,并在积极行动着。但目标制定的层次性不明显。主要表现在:①缺少发展性。比如同样是一个动作技能(粘贴),小班与中班的要求相似,这样就给教师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带来影响,甚至于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②缺少延续性。比如某个区域(操作区)一学期四个阶段,教师仅仅从内容上安排了四组不同的活动材料,而没有立足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循序渐进性。其次是教师区域活动计划目标笼统,指导重点不具体,观察盲目,缺乏针对性。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反思的技能也亟待提高,如请教师谈谈本次活动孩子的表现时,大部分教师只是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孩子的兴趣“好”“喜欢”“不感兴趣”等,不能很好地分析现象之原因。因此指导策略就不具备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家长对区域活动认识欠缺,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收集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没有家长认为区域活动是对幼儿的个别辅导,这是因为家长参与幼儿园区域活動的机会较少。在家庭资源状况方面,50%的家庭有电脑,大班占多半,但与教师沟通的主要方式仍局限于接送孩子时间,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中班的家长重视与孩子的互动程度高,一起收集、整理废旧物品机会多,这说明年轻的父母意识超前,接受新鲜事物速度快。
另外,调查显示家长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收集与家长的职业、家庭背景、孩子年龄有关。一部分大班(农村来的)家长认为多教孩子写拼音,写生字为孩子做好升入小学做准备是正事。
三、不同班级区域的设置存在差异。
区域活动一般是依据五大领域或多元智能理论设置的。调查中发现、中二班、大一班在区域设置上相对合理些,内容丰富多样,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最近发展需要,力求全面。而个别班级则存在区域设置不合理现象,千篇一律的美工区,不是绘画就是简单的粘贴,变化的、具有探索意义的角较少。
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差异较大。
区域活动有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在开放的环境中增加了幼儿与同伴交往、合作等互动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本次调研区域活动社会性方面设置了“坚持性”“交往合作”“收拾整理”等几项。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了比较好的坚持性。但各年龄班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有待提高。统计显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能主动交往的占总数的一半,大班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较强;中班第二学期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比第一学期明显增强,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但从总体看,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发展不够理想。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开展区角活动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园将建立园本研训制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教师论坛等一系列方式,帮助教师学习感悟区域活动的价值,树立牢固的育人思想,把开展区角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集体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增进合作交流,形成 “学习共同体”。通过网络交流增进园际间、园内间的合作,开展与姐妹园结对子、区域活动观摩、区域环境创设评价、疑难困惑问题研讨、区域案例交流评比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互助学习、研究的热情,并在共同研究区域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师幼群体共同成长。同时加大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以不同背景的家长作为互动的平台,让他们乐意来园积极参与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拓宽眼界,增长见识,缩短教师在准备材料时的时间。
总之,我们将以区域活动为载体,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家园合作促幼儿和谐发展为目的,深入实践研究,把新《纲要》的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让不同的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获得相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