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生入学教育是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新生多为具有明显群体性特征的“95后”,针对性开展入学教育对于帮助“95后”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开启成才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95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大学生,强化新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重要体现,新生入学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每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95后”高校新生的群体性特征对入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一、 “95后”高校新生的群体性特征
1. 思想多元化,知行矛盾突出
“95后”大学生是在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物质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与传统意义上勤奋刻苦的大学生形象不同,他们的知识储备更为丰富,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他们不拘泥于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部分“95后”新生的思想认知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95后”群体从整体上而言,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对各类价值观更加包容开放。但是积极向上的道德认知并未能完全指导其行为,部分学生偏重自我利益,缺少集体观念及长远规划意识,导致诸如专业选择盲目、诚信滑坡、人际交往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2. 心理适应能力差,“边缘化”群体凸显
“95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在较高的父母期望及关注下成长,缺乏成熟的心理素质、独立解决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及换位思考能力,自我意识强烈。
这一时期大学生在社会关系、社会权利地位方面处于边缘地位,生理成熟而心理却仍处于过渡期的不稳定状态,在自我意识发展、自我同一性确立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难免会有心理不适应。新环境导致很多学生迷茫、困惑、无助及焦虑,甚至因为适应问题滋生厌学情绪,最终导致休学或退学。此外,经济发展程度不均衡、家庭教育差异等因素使得新生情况复杂,原本存在的问题极易激化,导致部分学生逐渐成为班级、年级中的“边缘群体”。
3. 目标设定模糊,主动学习能力弱
许多学生更加习惯在老师及家长的“压迫”下学习,主动学习能力弱。高中阶段灌输式的学习阻碍了其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的习得。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直接影响到“95后”新生合理设定人生新阶段的目标,而目标的设定对于激发学习动力意义重大。然而,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各专业科目知识的内化和融会贯通。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活动范围也已不再是单纯的教室和校园。部分目标设定不清晰、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开始出现自由散漫,懈怠学习的情况,最终因为严重掉队导致出现逃避、厌学、抑郁等情绪,影响整个大学生涯。
二、 “95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有效性探析
新形势下,准确地把握“95后”新生的群体性特征,增强入学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把握入学前教育阶段
高考后到入学前的2至3个月时间处于教育的断层状态,高校应思考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好这空档期,激发学生提前关注信息,进行自我思考和规划,在生理及心理上为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
高校可在校院官方网站、微信号、论坛等开辟迎新专栏,展示校园风光、学生社团、新生安全与法制、心理健康知识、人际交往技巧、《学生手册》重要规章制度、大学生行为规范等内容。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前告知辅导员等人员的联系方式、工作职责等信息,完善互动留言板块。有效把握入学前教育阶段,对新生群体提前进行了解,打通师生沟通渠道,有助于完善开学后的新生教育工作。
2. 突出入学教育重点
“95后”新生入学教育应突出适应性教育、大学生规范性教育、集体荣誉感培养以及学业生涯规划。
适应性教育关系到新生能否顺利完成角色观念的转变,需涵盖环境适应教育、自主生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人际关系技能学习。规范性教育有利于新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基本法律法规意识的养成。应通过讲解、自学、讨论、考试等方式让新生全面熟悉学生管理规定、违纪处分、住宿管理规定等重要章节。需增强新生对新环境的归宿感以及作为大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有助于正确人生目标的竖立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引导新生加强自我认知,高校应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新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使新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3. 丰富入学教育实施途径
“95后”新生入学教育应不断挖掘并丰富教育实施途径和形式,以贴近实际及新生们的接受模式达到教育目的。
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主要以校院领导、学科教授、优秀学长代表等为教育主体,通过集中开大会来展开,教育成效低。应在原有的教育团队基础上,充分利用新生助理学长等形式多样的朋辈教育和榜样力量对新生进行影响。借助新媒体平台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增强便捷性、互动性、新颖性来吸引学生积极参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新生在入学教育中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从而达到实际教育效果。
4. 完善教育效果评价机制
应在集中性的入学教育结束后及时对教育活动开展的总体情况以及突出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明确后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后期巩固阶段需将目标更加细化,在实践中规范、约束、引导新生的成长,进一步建立诸如周日晚点名、学生干部选拔、学术科技活动激励机制等制度强化日常教育管理。需及时开展各院系经验交流分享,提炼新生入学教育经验,努力形成学校层面的教育合力,促进新生入学教育更加高效、科学合理的开展。
综上所述,结合“95后”新生的群体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完善教育效果评价以针对性开展入学教育。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增强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顺利渡过大一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陈劼.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有效途径探索——以90后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为中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11):124.
[2]谷秋颖.大一新生的思想特点及引导方式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6):98.
[3]李芳芳.“95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8):67.
作者简介:
丁晓燕,现就职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理工大学。
关键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95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大学生,强化新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重要体现,新生入学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每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95后”高校新生的群体性特征对入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一、 “95后”高校新生的群体性特征
1. 思想多元化,知行矛盾突出
“95后”大学生是在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物质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与传统意义上勤奋刻苦的大学生形象不同,他们的知识储备更为丰富,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他们不拘泥于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部分“95后”新生的思想认知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95后”群体从整体上而言,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对各类价值观更加包容开放。但是积极向上的道德认知并未能完全指导其行为,部分学生偏重自我利益,缺少集体观念及长远规划意识,导致诸如专业选择盲目、诚信滑坡、人际交往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2. 心理适应能力差,“边缘化”群体凸显
“95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在较高的父母期望及关注下成长,缺乏成熟的心理素质、独立解决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及换位思考能力,自我意识强烈。
这一时期大学生在社会关系、社会权利地位方面处于边缘地位,生理成熟而心理却仍处于过渡期的不稳定状态,在自我意识发展、自我同一性确立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难免会有心理不适应。新环境导致很多学生迷茫、困惑、无助及焦虑,甚至因为适应问题滋生厌学情绪,最终导致休学或退学。此外,经济发展程度不均衡、家庭教育差异等因素使得新生情况复杂,原本存在的问题极易激化,导致部分学生逐渐成为班级、年级中的“边缘群体”。
3. 目标设定模糊,主动学习能力弱
许多学生更加习惯在老师及家长的“压迫”下学习,主动学习能力弱。高中阶段灌输式的学习阻碍了其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的习得。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直接影响到“95后”新生合理设定人生新阶段的目标,而目标的设定对于激发学习动力意义重大。然而,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各专业科目知识的内化和融会贯通。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活动范围也已不再是单纯的教室和校园。部分目标设定不清晰、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开始出现自由散漫,懈怠学习的情况,最终因为严重掉队导致出现逃避、厌学、抑郁等情绪,影响整个大学生涯。
二、 “95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有效性探析
新形势下,准确地把握“95后”新生的群体性特征,增强入学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把握入学前教育阶段
高考后到入学前的2至3个月时间处于教育的断层状态,高校应思考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好这空档期,激发学生提前关注信息,进行自我思考和规划,在生理及心理上为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
高校可在校院官方网站、微信号、论坛等开辟迎新专栏,展示校园风光、学生社团、新生安全与法制、心理健康知识、人际交往技巧、《学生手册》重要规章制度、大学生行为规范等内容。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前告知辅导员等人员的联系方式、工作职责等信息,完善互动留言板块。有效把握入学前教育阶段,对新生群体提前进行了解,打通师生沟通渠道,有助于完善开学后的新生教育工作。
2. 突出入学教育重点
“95后”新生入学教育应突出适应性教育、大学生规范性教育、集体荣誉感培养以及学业生涯规划。
适应性教育关系到新生能否顺利完成角色观念的转变,需涵盖环境适应教育、自主生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人际关系技能学习。规范性教育有利于新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基本法律法规意识的养成。应通过讲解、自学、讨论、考试等方式让新生全面熟悉学生管理规定、违纪处分、住宿管理规定等重要章节。需增强新生对新环境的归宿感以及作为大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有助于正确人生目标的竖立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引导新生加强自我认知,高校应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新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使新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3. 丰富入学教育实施途径
“95后”新生入学教育应不断挖掘并丰富教育实施途径和形式,以贴近实际及新生们的接受模式达到教育目的。
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主要以校院领导、学科教授、优秀学长代表等为教育主体,通过集中开大会来展开,教育成效低。应在原有的教育团队基础上,充分利用新生助理学长等形式多样的朋辈教育和榜样力量对新生进行影响。借助新媒体平台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增强便捷性、互动性、新颖性来吸引学生积极参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新生在入学教育中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从而达到实际教育效果。
4. 完善教育效果评价机制
应在集中性的入学教育结束后及时对教育活动开展的总体情况以及突出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明确后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后期巩固阶段需将目标更加细化,在实践中规范、约束、引导新生的成长,进一步建立诸如周日晚点名、学生干部选拔、学术科技活动激励机制等制度强化日常教育管理。需及时开展各院系经验交流分享,提炼新生入学教育经验,努力形成学校层面的教育合力,促进新生入学教育更加高效、科学合理的开展。
综上所述,结合“95后”新生的群体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完善教育效果评价以针对性开展入学教育。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增强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顺利渡过大一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陈劼.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有效途径探索——以90后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为中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11):124.
[2]谷秋颖.大一新生的思想特点及引导方式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6):98.
[3]李芳芳.“95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8):67.
作者简介:
丁晓燕,现就职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