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板传闻再度引起市场波澜。
在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国际板再度进入了市场的视线。
国务院办公厅6月1日转发八部委联合起草的《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提及“适时试点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在经过一个周末的消化后,还是未能逃脱被指为“6月4日的A股年内最大单日跌幅”的元凶。
指导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的制度规则,认真做好相关技术准备,适时启动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试点。研究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金融组织、境外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将持有的人民币投资我国金融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涉及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和海关总署等八部委的通知中,却唯独缺少了证监会。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年初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事实上提到了国际板。他表示,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稳步推出。
魔咒再现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监测显示,从2010年至今,网络上竟有超过19万则与国际板相关的信息,平均每天有200多则。一监管机构研究人士说:“其实‘国际板’一直以来是市场下跌的借口,并非主导者。”他认为,A股市场暴跌的元凶仍是外围市场。
不过,第一创业证券创金价值成长投资经理曹春林认为,虽然“国际板”并非始作俑者,但由于“国际板”推出后,原来相对封闭的境内外股市便有了一条具比较效应的“直接通道”,“无疑将会大大加大内外市场的联动效应。”从另一个层面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A股估值依然较外围市场高很多。
只是,从统计学上看,“国际板魔咒”已在A股市场上确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撰文称:“有人做过统计,只要出现某个金融界的领导人提到‘国际板’,则股市就会大跌。”2011年5月23日,有关高层表示国际板推出条件成熟,当天沪指跌了近3%;7月,关于国际板上市细则已制定的消息传出,股市再度报以3%左右的大跌;年底,上交所有关负责人有关国际板“基本准备就绪”的言论发表之后,沪指又跌了。
“国际板”三字,似乎已经被贴上了一个标签:“利空”。只要舆论上国际板呼声一起,市场往往就有下跌,两者之间似乎已经建立起一个映射关系。
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认为,投资者对国际板的反應绝非中国资本市场拒绝“国际化”,拒绝境外的企业到A股上市;而是在中国资本市场对投资者的利益仍然缺乏足够的制度保护,不顾实际情况就搞国际化,最终会产生“南橘北枳效应”。
市场低迷难推出
国际板已经酝酿多年,但受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迟迟未能出台。今年两会期间,时任上交所理事长的耿亮曾公开表示,探索建立国际板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明确要求,为此,上交所和有关方面经过沟通,目前发行、上市、交易、结算的四个草案已经初步拟定完毕,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其中发行方案由证监会拟定,上市和交易方案由交易所拟定,结算方案由中登公司拟定。
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两会期间也表示,国际板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有法律制度,还要有很多技术准备,这些工作都在进行。许多因素归结起来,现在不是国际板出台的最佳时机,但该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当时也表示,由于A股资金链压力较大,监管部门会暂缓考虑推出国际板,但国际板的准备工作已非常充分。
长江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分析新加坡、日本、韩国推出国际板时市场反应,根据市场推出国际板前后指数变化来看,国际板对市场有一定的资金分流效应,市场指数在推出国际板前窄幅震荡或是延续原有趋势,在正式推出后,市场短期小幅调整,调整幅度与市场趋势有关,经历大约半年的调整后再回归原有趋势。关于国外公司估值水平将拉低我国市场估值的可能性,历史表明确实存在。
时机未成熟
专家普遍认为,无论是从市场环境还是从A股目前的制度建设来看,目前都不是推出国际板的合适时机。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现在这个时机推出国际板并不合适。一方面,整个A股市场比较低迷,许多国内的大企业现在选择在香港发行H股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境外企业在中国发行股票的话,也要选择比较好的时机,如果市场给予估值水平不高,融资也没有意义。“国内市场目前缺乏承接力,发行方也不愿意在这个时间阶段以很便宜的价格在国内发行。”他说。
长城证券研究总监向威达则表示,从融资的角度来看,当务之急是解决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特别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际板并不是那么着急。向威达认为,目前的国内市场比较低迷,投资者信心比较低迷,启动国际板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会对A股形成较大的冲击。“目前A股IPO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还有很大规模的企业在等待上市,在这个时候再引进国际板分流资金的话,会对投资者信心造成比较大的冲击。”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比较低迷,启动国际板对于市场心理层面上的冲击还是不可低估的。”向威达认为,投资者本来在市场持续震荡的过程当中希望有关方面出台一定的政策来稳定市场,现在出国际板的话,会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较大的冲击。
“现在不是一个适合的时机。”华生表示,目前国内的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股市制度规则的完善还没有一个眉目,制度建设并没有到位,也没有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更不宜增加额外的因素使之复杂化。华生认为,如果在目前的时点推出国际板的话,会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
专家普遍表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板是一道必须要跨过的“坎”,要不要推出并无讨论必要。实际上,在国家发改委今年1月公布的《“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就明确提出要“推进上海证券市场国际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上交所开设国际板,引入世界一流的优质公司来中国挂牌上市,有利于中国投资者参与其成长,共享其发展成果。尤其是当我们已引入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同时,再引入境外优秀的上市公司来华上市,必将给国内机构投资者和本土上市公司带来榜样的作用和示范效应。这是一个国家市场对外开放、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我们不可能回避。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改革没有回头路,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和推进开放,是必然的趋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国际板迟早还是要开的。既然中国的企业满世界在上市,没道理一直不让海外的企业到国内资本市场来试试水。当然,从化解市场担忧的角度出发,先对国际板市场做好系统性方案设计和时间表安排,在打算推之前,一次性把相关信息披露充分完整,让公众有充分全面的了解和认知,可能会是一个更好的办法。
在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国际板再度进入了市场的视线。
国务院办公厅6月1日转发八部委联合起草的《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提及“适时试点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在经过一个周末的消化后,还是未能逃脱被指为“6月4日的A股年内最大单日跌幅”的元凶。
指导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的制度规则,认真做好相关技术准备,适时启动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试点。研究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金融组织、境外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将持有的人民币投资我国金融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涉及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和海关总署等八部委的通知中,却唯独缺少了证监会。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年初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事实上提到了国际板。他表示,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稳步推出。
魔咒再现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监测显示,从2010年至今,网络上竟有超过19万则与国际板相关的信息,平均每天有200多则。一监管机构研究人士说:“其实‘国际板’一直以来是市场下跌的借口,并非主导者。”他认为,A股市场暴跌的元凶仍是外围市场。
不过,第一创业证券创金价值成长投资经理曹春林认为,虽然“国际板”并非始作俑者,但由于“国际板”推出后,原来相对封闭的境内外股市便有了一条具比较效应的“直接通道”,“无疑将会大大加大内外市场的联动效应。”从另一个层面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A股估值依然较外围市场高很多。
只是,从统计学上看,“国际板魔咒”已在A股市场上确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撰文称:“有人做过统计,只要出现某个金融界的领导人提到‘国际板’,则股市就会大跌。”2011年5月23日,有关高层表示国际板推出条件成熟,当天沪指跌了近3%;7月,关于国际板上市细则已制定的消息传出,股市再度报以3%左右的大跌;年底,上交所有关负责人有关国际板“基本准备就绪”的言论发表之后,沪指又跌了。
“国际板”三字,似乎已经被贴上了一个标签:“利空”。只要舆论上国际板呼声一起,市场往往就有下跌,两者之间似乎已经建立起一个映射关系。
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认为,投资者对国际板的反應绝非中国资本市场拒绝“国际化”,拒绝境外的企业到A股上市;而是在中国资本市场对投资者的利益仍然缺乏足够的制度保护,不顾实际情况就搞国际化,最终会产生“南橘北枳效应”。
市场低迷难推出
国际板已经酝酿多年,但受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迟迟未能出台。今年两会期间,时任上交所理事长的耿亮曾公开表示,探索建立国际板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明确要求,为此,上交所和有关方面经过沟通,目前发行、上市、交易、结算的四个草案已经初步拟定完毕,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其中发行方案由证监会拟定,上市和交易方案由交易所拟定,结算方案由中登公司拟定。
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两会期间也表示,国际板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有法律制度,还要有很多技术准备,这些工作都在进行。许多因素归结起来,现在不是国际板出台的最佳时机,但该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当时也表示,由于A股资金链压力较大,监管部门会暂缓考虑推出国际板,但国际板的准备工作已非常充分。
长江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分析新加坡、日本、韩国推出国际板时市场反应,根据市场推出国际板前后指数变化来看,国际板对市场有一定的资金分流效应,市场指数在推出国际板前窄幅震荡或是延续原有趋势,在正式推出后,市场短期小幅调整,调整幅度与市场趋势有关,经历大约半年的调整后再回归原有趋势。关于国外公司估值水平将拉低我国市场估值的可能性,历史表明确实存在。
时机未成熟
专家普遍认为,无论是从市场环境还是从A股目前的制度建设来看,目前都不是推出国际板的合适时机。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现在这个时机推出国际板并不合适。一方面,整个A股市场比较低迷,许多国内的大企业现在选择在香港发行H股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境外企业在中国发行股票的话,也要选择比较好的时机,如果市场给予估值水平不高,融资也没有意义。“国内市场目前缺乏承接力,发行方也不愿意在这个时间阶段以很便宜的价格在国内发行。”他说。
长城证券研究总监向威达则表示,从融资的角度来看,当务之急是解决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特别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际板并不是那么着急。向威达认为,目前的国内市场比较低迷,投资者信心比较低迷,启动国际板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会对A股形成较大的冲击。“目前A股IPO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还有很大规模的企业在等待上市,在这个时候再引进国际板分流资金的话,会对投资者信心造成比较大的冲击。”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比较低迷,启动国际板对于市场心理层面上的冲击还是不可低估的。”向威达认为,投资者本来在市场持续震荡的过程当中希望有关方面出台一定的政策来稳定市场,现在出国际板的话,会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较大的冲击。
“现在不是一个适合的时机。”华生表示,目前国内的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股市制度规则的完善还没有一个眉目,制度建设并没有到位,也没有明确,在这种情况下,更不宜增加额外的因素使之复杂化。华生认为,如果在目前的时点推出国际板的话,会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
专家普遍表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板是一道必须要跨过的“坎”,要不要推出并无讨论必要。实际上,在国家发改委今年1月公布的《“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就明确提出要“推进上海证券市场国际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上交所开设国际板,引入世界一流的优质公司来中国挂牌上市,有利于中国投资者参与其成长,共享其发展成果。尤其是当我们已引入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同时,再引入境外优秀的上市公司来华上市,必将给国内机构投资者和本土上市公司带来榜样的作用和示范效应。这是一个国家市场对外开放、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我们不可能回避。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改革没有回头路,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和推进开放,是必然的趋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国际板迟早还是要开的。既然中国的企业满世界在上市,没道理一直不让海外的企业到国内资本市场来试试水。当然,从化解市场担忧的角度出发,先对国际板市场做好系统性方案设计和时间表安排,在打算推之前,一次性把相关信息披露充分完整,让公众有充分全面的了解和认知,可能会是一个更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