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预习环节一直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范畴,是落实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策略。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预习环节的反馈以及成果利用都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因此,教师提出“基于教学流程,选择反馈契机;基于学习方式,打破课堂结构;基于学情考量下,重构教学内容;基于陌生质态,置换解读视角”,从而让预习为高效阅读奠基。
关键词:选择契机;打破结构;重构内容;置换视角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加强预习环节的指导,尤其是在中高年级预习更是学生走进文本、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任务仅仅止步于布置任务,没有指导的策略,没有反馈的方式。而在预习之后,教师也没有能够结合学生预习的状态对教学设计进行及时调整,仍旧是老一套的教学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预习热情,最终导致了预习成为了一种形式。那如何才能真正发挥预习的效益,让预习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呢?笔者认为教师只有立足成才,才能让预习为高效阅读奠基。
一、基于教学流程,选择反馈契机
在教师反馈的方式上,一般教师都只会逐条逐项地进行检查,导致整个过程显得十分生硬而死板,学生受到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过多,几乎没有灵动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改变预习检查和反馈的方式,从而真正把握学生的预习成果,并能够为我们即将进行的教学服务,使得整个课堂的结构更加完善。
例如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时,教师就布置学生收集了古人描写洞庭湖的相关诗句。但在教学之处,教师并没有直接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学步骤的设计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补充其他诗句以便与刘禹锡的这首诗进行对比时,引导学生出示相应的诗句,从而将预习的反馈检查与教学流程巧妙而自然地融合起来,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教学妙用。
二、基于学习方式,打破课堂结构
预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让学生预热文本,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还在于让学生现行感知文本之后,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当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形成的体悟与感知也就相对丰富,对课堂教学期许也就更加充足。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日常教学中教师以串联方式推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而要根据情况采用板块空间更为丰富的弹性内容,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基于学情考量下,重构教学内容
经过深入预习,学生已经对文本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和动力,这就需要运用“陌生化阅读”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地调整与整合,将熟悉文本的陌生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学生真正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教材以及把握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按照教材中内部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结构关系进行必要的重组,融通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
例如古诗教学,很多教师都是按照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解读大意、体会意境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教材都是按照两首共同出现的情境呈现古诗的,在紧挨着的两首古诗教学中,教师是否有必要还按照固有的套路进行教学值得探究,尤其是在学生充分预习之后,两次都要经历多层次诵读的教学经历,是否适切?如五下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都是描写西湖的古诗放置在一起,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如果教师还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势必造成无效的重复劳动。因此,在对比预习两首不同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将两首古诗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基于陌生质态,置换解读视角
预习中,学生对文本已经形成较为深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思考,于熟悉之处开掘出陌生内容,形成全新体验。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语,从不同的维度解读出不同的意蕴;可以评说人物,从不同的角度强化人物评价的多元性;可以突破文本的范畴限制,引入更为鲜活的材料元素,再次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例如学生预习完《牛郎织女》一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环节已经相当熟悉。但在教学中,教师却要求学生再次潜入文本感知情节,并要求学生从牛郎织女的情感经历探寻“正确爱情观”,就给这次反复的阅读之旅增添了一丝全新的精神外衣。在熟读这个民间传说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其他的民间传说,如《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引导学生从民间故事的不同情节中提炼出独有的艺术价值和人民群众蕴含其中的价值归旨,从而让学生在陌生化的驱动下,从已经感知的情境下探寻全新的价值意义。
预习,是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课堂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学理应重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在预习中学生才能更多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自主性意识。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每个环节展示预习成果,使得预习为课堂的精彩奠基,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关键词:选择契机;打破结构;重构内容;置换视角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加强预习环节的指导,尤其是在中高年级预习更是学生走进文本、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任务仅仅止步于布置任务,没有指导的策略,没有反馈的方式。而在预习之后,教师也没有能够结合学生预习的状态对教学设计进行及时调整,仍旧是老一套的教学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预习热情,最终导致了预习成为了一种形式。那如何才能真正发挥预习的效益,让预习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呢?笔者认为教师只有立足成才,才能让预习为高效阅读奠基。
一、基于教学流程,选择反馈契机
在教师反馈的方式上,一般教师都只会逐条逐项地进行检查,导致整个过程显得十分生硬而死板,学生受到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过多,几乎没有灵动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改变预习检查和反馈的方式,从而真正把握学生的预习成果,并能够为我们即将进行的教学服务,使得整个课堂的结构更加完善。
例如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时,教师就布置学生收集了古人描写洞庭湖的相关诗句。但在教学之处,教师并没有直接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学步骤的设计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补充其他诗句以便与刘禹锡的这首诗进行对比时,引导学生出示相应的诗句,从而将预习的反馈检查与教学流程巧妙而自然地融合起来,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教学妙用。
二、基于学习方式,打破课堂结构
预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让学生预热文本,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还在于让学生现行感知文本之后,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当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形成的体悟与感知也就相对丰富,对课堂教学期许也就更加充足。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日常教学中教师以串联方式推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而要根据情况采用板块空间更为丰富的弹性内容,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基于学情考量下,重构教学内容
经过深入预习,学生已经对文本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和动力,这就需要运用“陌生化阅读”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地调整与整合,将熟悉文本的陌生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学生真正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教材以及把握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按照教材中内部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结构关系进行必要的重组,融通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减少无效的重复劳动。
例如古诗教学,很多教师都是按照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解读大意、体会意境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教材都是按照两首共同出现的情境呈现古诗的,在紧挨着的两首古诗教学中,教师是否有必要还按照固有的套路进行教学值得探究,尤其是在学生充分预习之后,两次都要经历多层次诵读的教学经历,是否适切?如五下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都是描写西湖的古诗放置在一起,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如果教师还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势必造成无效的重复劳动。因此,在对比预习两首不同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将两首古诗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基于陌生质态,置换解读视角
预习中,学生对文本已经形成较为深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思考,于熟悉之处开掘出陌生内容,形成全新体验。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语,从不同的维度解读出不同的意蕴;可以评说人物,从不同的角度强化人物评价的多元性;可以突破文本的范畴限制,引入更为鲜活的材料元素,再次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例如学生预习完《牛郎织女》一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环节已经相当熟悉。但在教学中,教师却要求学生再次潜入文本感知情节,并要求学生从牛郎织女的情感经历探寻“正确爱情观”,就给这次反复的阅读之旅增添了一丝全新的精神外衣。在熟读这个民间传说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其他的民间传说,如《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引导学生从民间故事的不同情节中提炼出独有的艺术价值和人民群众蕴含其中的价值归旨,从而让学生在陌生化的驱动下,从已经感知的情境下探寻全新的价值意义。
预习,是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课堂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学理应重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在预习中学生才能更多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自主性意识。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每个环节展示预习成果,使得预习为课堂的精彩奠基,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