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提问方式,搞活课堂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lovest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小学课堂听课与在高中课堂听课,给人印象最深的不同之处是:初中、小学课堂气氛活跃;高中课堂气氛沉闷。个中原因,除了不同学段学生年龄和学识、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外,更主要的恐怕与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课堂提问方式不当有很大关系。
  专家认为:上课踊跃发言是促进学生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跟着老师思路走的良好习惯。因此,要提高高中学生的听课效率,更好地领悟知识,就要从改变提问方式入手,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发言的习惯开始。
  如何改革提问方式,促使高中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言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改革提问方式入手,增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注意提问的角度
  教师应根据问题的特点与难易度,灵活转换提问视角,采取“一题多问”,即对同一例题从多种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的角度往往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最佳角度是什么呢?叶圣陶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提问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采取“一例多问”。例如,笔者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前人评价,本词开头一句气势不凡,谈谈你的理解?”结果学生茫然不知从何说起。笔者转换角度问:“从意象和用词角度,谈谈开头一句有何特点?”结果学生踊跃发言,反应甚好。这样适当地转换提问视角,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天地自由驰骋,有效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二、注意提问的难度
  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思考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无法提高思维能力。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笔者两次讲《祝福》,都是从“谁是害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入手,深刻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由于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不一,教学效果明显不同。第一次问的是:“联系小说内容,说说封建礼教如何一步步害死祥林嫂?”由于问题涉及的课文内容面广,学生很难回答得完整、清楚。第二次,改为这样提问:“鲁四老爷、鲁四婶、祥林嫂的婆婆、卫老婆子、柳妈、鲁镇人、我,谁才是害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提问具体,化难为易,学生易于思考,很快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认识。
  三、注意提问的坡度
  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
  教学《陈情表》时,笔者根据课文的结构思路,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提问:(1)诵读全文,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2)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3)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4)假设你是晋武帝,李密提出终养祖母,你能不能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5)李密最后提出解决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6)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这几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有效坡度,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四、注意提问的密度
  适度的课堂提问具有诊断学习问题、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它要求我们把握适当的提问密度,启迪学生思维,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让学生畅所欲言。
  例如,一位教师讲析《斑纹》一课,“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1)作者笔下写到哪些斑纹?列举并分别说明。(2)文中1~5段表现了蛇怎样的特征?为什么用这种写法?(3)文中除说明性语言外,6~10段还有很多带有描写、议论乃至抒情的文句,请举例并揣摩。(4)文章除介绍斑纹知识外,还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哲学意味,在11~14段举例说明。(5)怎样才能让沉睡的记忆苏醒?怎样才能留下无悔记忆中明暗交替的斑纹?(6)怎样才能更清晰地听到灵魂的声音?怎样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
  显然,第3问全无必要,第5问问得太抽象,第6问太空泛,学生不知道回答什么。这些不能给学生正确引导的问题,怎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教学中切忌“满堂问”,应控制提问密度,将提问与讲授、讨论、朗读等其他方法有机结合使用,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注意提问的亮度
  教师提出问题后,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使原来的问题由暗到明,由隐到显,由难到易,一步步引导他们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具体可运用以下策略:①提示点拨。有时候,学生可能回答不了,或仅仅提供问题的部分答案,需要教师进一步提示,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②重新措词。学生未能听懂问题,较为妥当的策略是用一种他们能够懂得的形式重新措词。③补充交代。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充分、表达含糊或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得出一个全面的答案。④引领暗示。当学生对答案没有把握时,常常不愿贸然回答,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教师应当顺着问题的思路,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阵地,答问是最常见的互动方式之一。熟练灵活地掌握多种机智的提问方式,对于传道授业、搞活课堂,好处多多,意义重大。只有充分重视、认真思考、灵活运用,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才能打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让高中课堂也像小学、初中课堂那样,常常看到举起的“森林一般的胳膊”。
其他文献
摘 要: 有机化学知识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复习有机化学,对学生高考化学成绩的影响很大。本文通过研究考试大纲及近年来高考题,分析探究有机化学在高考题中隐藏的规律,指导高考有机化学的有效复习。  关键词: 高考有机化学 试题分析 复习探究  有机化学知识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在中学教材中,有机化学知识包括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和合成材料四块内容,这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环保、
目的 探究渐进式低温+可调钠透析在低血压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 研究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维持血液透析的30例低血压高危患者,分别随机实施常规常
目的 研究对肺部手术患者胸腔闭式引流术中配合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到2020年4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74例肺部手术后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患者,以随机方法分为观
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吸取知识,吸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本文对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新、趣、情、思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真题再现】(2010·新课标全国卷·7)下列各项表达中正确的是( ?摇?摇)  A.Na O 的电子式为Na Na  B.106g的乙醇和丙醇混合液完全燃烧生成的CO 为112L(标准状况)  C.在氮原子中,质子数为7而中子数不一定为7  D.Cl-的结构示意图为  【答案】选C。  【解析】书写电子式时,离子化合物中的阳离子要写成离子的形式,Na O 的电子式应为 ,故A不正确。106g的乙
摘 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职业学校因其学生及培养方向的特殊性,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作者在长时间的职业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一点经验,本文就此进行详细介绍。  关键词: 对口单招 现状 成因分析 解决措施 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教学模式的探讨就一直围绕课堂教学,中等职业学校也不例外。2014年是我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进年,3月在学校领导的
“对称性”是数学美的一种体现,也是历年高考题中的常见题型,理解和掌握“对称图形”的基本规律和解题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本身具有对称性的图形  如“三角函数的图像,圆锥曲线”等,此类问题可直接应用对称轴方程加以解决.  例1:如果y=sin2x acos2x的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那么A=( )  A. B.- C.1 D.-1  解:∵y=sin2x cos2x= sin(2x φ),其中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找准切入点来改进实验教学。作者以浙教2012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为例,对课本中的学生实验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和补充,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状态。  关键词: 《科学测量》 实验改进 长度 体积 温度  一、引言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
21世纪,人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越来越重视,计算机和网络对教育界发挥了巨大作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有大量值得探讨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想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托勒密曾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