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漢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语言凝练却意蕴丰厚,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进行整体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种对话最好的形式就是朗读。学生只有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的精妙,才能达到和文本更好地进行对话的目的。这就是说,学生学习母语主要是靠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从而可以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的条件。如:在教学《桥》一文中,我们在课始就用大屏幕出示有关桥的背景,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进行课文内容的简述,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这样,在一开始就奠定了整节课教学的基调。
二、引导想象
教学中,我们经常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者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的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我们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这样,使学生通过想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感悟到了军需处长的伟大。
三、品析词句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乎,语语捂其神。”这就是说,脱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感悟人文思想、落实情感目标是不可能的。其实,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因此,培养语感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要加深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如:在《桥》一文中有许多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推敲。比如“他像一座山”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句,其中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只有让学生通过想象和体验才能体会到这像山一样高大、镇定的老汉,这就需要教师要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
四、巧加提示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记事、写人的文章的对话内容较多,因此在学习时学生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在《桥》一文中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不要挤,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面。”就要让学生通过长短句的比较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而这时教师的巧妙提示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对于人物语言要读出生活情境、读出人物特有的生存方式。如此才能设身处地地了解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人文,走进文本所描写的那个社会、那个世界。因此,在诵读课文时,就不能只专注于字表的平面阐释、止于凝固的情意析透,而应该采用复活文本的方式,在富有张力的想象中,抓住牵连性的物象读出文本的韵味。
总之,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从而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语感。
一、创设情境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从而可以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的条件。如:在教学《桥》一文中,我们在课始就用大屏幕出示有关桥的背景,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进行课文内容的简述,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这样,在一开始就奠定了整节课教学的基调。
二、引导想象
教学中,我们经常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者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的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我们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这样,使学生通过想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感悟到了军需处长的伟大。
三、品析词句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乎,语语捂其神。”这就是说,脱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感悟人文思想、落实情感目标是不可能的。其实,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因此,培养语感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要加深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如:在《桥》一文中有许多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推敲。比如“他像一座山”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句,其中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只有让学生通过想象和体验才能体会到这像山一样高大、镇定的老汉,这就需要教师要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
四、巧加提示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记事、写人的文章的对话内容较多,因此在学习时学生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在《桥》一文中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不要挤,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面。”就要让学生通过长短句的比较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而这时教师的巧妙提示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对于人物语言要读出生活情境、读出人物特有的生存方式。如此才能设身处地地了解特定历史境遇中的人文,走进文本所描写的那个社会、那个世界。因此,在诵读课文时,就不能只专注于字表的平面阐释、止于凝固的情意析透,而应该采用复活文本的方式,在富有张力的想象中,抓住牵连性的物象读出文本的韵味。
总之,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从而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