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生连着民心,扶贫济困应该优先解决百姓最迫切最紧要的问题,要把百姓的疾苦始终放在心上,创新推进社会救助,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推进扶贫济困精准化、常态化,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創新;扶贫帮困;精准化;常态化
“扶贫”是当今热词,但是怎样扶贫才能改变群众的艰难困境?怎样使他们走出贫困的生活?值得我们深思。切实落实扶贫帮困工作,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一、全面落实精准化扶贫帮困
(一)目标精准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成今年全国两会热词。扶贫脱贫攻坚战能否打好,事关我们能否全面迈向小康社会。扶贫帮困的目标是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明显能强,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基础设施和经济有明显发展和改进,贫困家庭摘掉贫困的帽子。我们应该明确扶贫重点任务和关键指标,全面开展精确扶贫任务。
(二)对象精准
深入开展对贫困村镇、贫困家庭、贫困人员的调查和走访工作,摸清扶贫家底,精准记录其家庭状况,帮扶需求,完善登记信息,扎实做好扶贫对象的校准复核和返贫人口的调查登记。对核准的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并加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化建设,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档、县有数据库、中央省市县乡村信息平台共享”,确保全面、动态掌握贫困底数。
(三)措施精准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中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1.实施“结对帮扶,一户一策”方式,提高扶贫实效。我们应该紧抓结“结对帮扶”这个扶贫攻坚的着力点,深入帮扶对象的生活中去,确实了解群众的需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先锋作用,加入到帮扶小组中来,并加强落实帮扶责任,对贫困户进行资金资助、就业协助、致富援助和生产生活帮助等。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2.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一时的救助和帮扶不是长远之计,所以,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帮扶脱贫致富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一是产业扶持。将优势产业推广到贫困村、贫困户中去,为他们提供优良品种的种子、养殖前景好的牲畜幼仔等。二是技术培训和教育。使扶贫时送去的种子和牲畜,不仅仅是他们近期的口粮,也能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谋生手段,通过对扶贫对象技术培训,使其掌握育种技术或养殖技术,使他们脱掉“低保户”的帽子。并且领导干部应该加强与企业、用工需求单位进行对接,促进本地区贫困地区劳动力就近就业。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贫困村镇,加强村镇道路的修建,使道路能通车,并且改造危桥和危路。努力解决好人们的用电、用水问题,保障饮水安全。四是公共服务建设。积极推进精神文化的发展,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等的建设和入村。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人们素质文化。并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建设和幼儿园配套建设等。
二、全面落实常态化扶贫帮困
怎样实现扶贫帮困的常态化呢?这就要求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一)建立社会救助联动机制
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站,使百姓求助有门,同时,政府实行一处受理,多处协同办理的方式,为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等方面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服务。使贫困家庭、贫困人员及时得到救助,给百姓提供便利。
(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社会力量是推进常态化扶贫的一股强大力量,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帮困中来,有许多积极意义。一是有助于弥补政府扶贫的不足。政府扶贫往往面临着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的困扰,而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缓解该困扰。二是有利于经济潜能的发挥。通过吸引一些社会力量到山美水美的乡村投资开发,从而起到改变农村落后局面,增加就业机会等。既可以帮助贫困家庭提高收入,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三是有助于形成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帮困活动,能提高人们的凝聚力,有利于促进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沟通交流,先富的群体带动后富的,强化社会共同认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四是救助及时准确。社会力量往往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公开,以及实时互动。对困难群众求助事项进行帮助和救助,信息传递更快更及时。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制保障
由领导干部成立扶贫济困精准化常态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扶贫济困工作的指导、督促和考核。充分认识扶贫济困工作的重要性,坚持负责人亲自抓,要把扶贫做好,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
建立社会扶贫资源投送机制。通过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贫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转移。优先发展具有扶贫济困功能的各类慈善组织,支持社会组织承担扶贫项目实施。
(二)深化平台支撑
建设社会扶贫公共平台。在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结合建档立卡工作成果,建立统一的社会扶贫工作信息交流平台。打造精品精准扶贫品牌。及时总结提升各级各地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好模式、好典型,构建起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的社会扶贫精品公益品牌,作为项目和工程来推进,统一组织、引导和有效管理。
(三)强化政策激励
出台相应支持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在资金扶持、贷款贴息、土地流转、“上市”融资、基地建设、兴办农业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应给予重点倾斜。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宣传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先进典型和优秀案例,不断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最广泛地动员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注重荣誉利益激励。对于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作出突出贡献的,在政府项目资金支持、政治安排和社会安排、各种评比表彰荣誉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谭小平.创新推动扶贫济困精准化常态化[J].中国扶贫,2015(22).
[2]李鹏.论精准扶贫的理论意涵、实践经验与路径优化——基于对广东省和湖北恩施的调查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8):810-816.
关键词:創新;扶贫帮困;精准化;常态化
“扶贫”是当今热词,但是怎样扶贫才能改变群众的艰难困境?怎样使他们走出贫困的生活?值得我们深思。切实落实扶贫帮困工作,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一、全面落实精准化扶贫帮困
(一)目标精准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成今年全国两会热词。扶贫脱贫攻坚战能否打好,事关我们能否全面迈向小康社会。扶贫帮困的目标是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明显能强,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基础设施和经济有明显发展和改进,贫困家庭摘掉贫困的帽子。我们应该明确扶贫重点任务和关键指标,全面开展精确扶贫任务。
(二)对象精准
深入开展对贫困村镇、贫困家庭、贫困人员的调查和走访工作,摸清扶贫家底,精准记录其家庭状况,帮扶需求,完善登记信息,扎实做好扶贫对象的校准复核和返贫人口的调查登记。对核准的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并加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化建设,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档、县有数据库、中央省市县乡村信息平台共享”,确保全面、动态掌握贫困底数。
(三)措施精准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中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1.实施“结对帮扶,一户一策”方式,提高扶贫实效。我们应该紧抓结“结对帮扶”这个扶贫攻坚的着力点,深入帮扶对象的生活中去,确实了解群众的需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先锋作用,加入到帮扶小组中来,并加强落实帮扶责任,对贫困户进行资金资助、就业协助、致富援助和生产生活帮助等。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2.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一时的救助和帮扶不是长远之计,所以,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帮扶脱贫致富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一是产业扶持。将优势产业推广到贫困村、贫困户中去,为他们提供优良品种的种子、养殖前景好的牲畜幼仔等。二是技术培训和教育。使扶贫时送去的种子和牲畜,不仅仅是他们近期的口粮,也能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谋生手段,通过对扶贫对象技术培训,使其掌握育种技术或养殖技术,使他们脱掉“低保户”的帽子。并且领导干部应该加强与企业、用工需求单位进行对接,促进本地区贫困地区劳动力就近就业。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贫困村镇,加强村镇道路的修建,使道路能通车,并且改造危桥和危路。努力解决好人们的用电、用水问题,保障饮水安全。四是公共服务建设。积极推进精神文化的发展,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等的建设和入村。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人们素质文化。并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建设和幼儿园配套建设等。
二、全面落实常态化扶贫帮困
怎样实现扶贫帮困的常态化呢?这就要求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一)建立社会救助联动机制
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站,使百姓求助有门,同时,政府实行一处受理,多处协同办理的方式,为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等方面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服务。使贫困家庭、贫困人员及时得到救助,给百姓提供便利。
(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社会力量是推进常态化扶贫的一股强大力量,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帮困中来,有许多积极意义。一是有助于弥补政府扶贫的不足。政府扶贫往往面临着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的困扰,而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缓解该困扰。二是有利于经济潜能的发挥。通过吸引一些社会力量到山美水美的乡村投资开发,从而起到改变农村落后局面,增加就业机会等。既可以帮助贫困家庭提高收入,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三是有助于形成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帮困活动,能提高人们的凝聚力,有利于促进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沟通交流,先富的群体带动后富的,强化社会共同认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四是救助及时准确。社会力量往往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公开,以及实时互动。对困难群众求助事项进行帮助和救助,信息传递更快更及时。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制保障
由领导干部成立扶贫济困精准化常态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扶贫济困工作的指导、督促和考核。充分认识扶贫济困工作的重要性,坚持负责人亲自抓,要把扶贫做好,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
建立社会扶贫资源投送机制。通过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贫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转移。优先发展具有扶贫济困功能的各类慈善组织,支持社会组织承担扶贫项目实施。
(二)深化平台支撑
建设社会扶贫公共平台。在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结合建档立卡工作成果,建立统一的社会扶贫工作信息交流平台。打造精品精准扶贫品牌。及时总结提升各级各地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好模式、好典型,构建起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的社会扶贫精品公益品牌,作为项目和工程来推进,统一组织、引导和有效管理。
(三)强化政策激励
出台相应支持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在资金扶持、贷款贴息、土地流转、“上市”融资、基地建设、兴办农业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应给予重点倾斜。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宣传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先进典型和优秀案例,不断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最广泛地动员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注重荣誉利益激励。对于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作出突出贡献的,在政府项目资金支持、政治安排和社会安排、各种评比表彰荣誉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谭小平.创新推动扶贫济困精准化常态化[J].中国扶贫,2015(22).
[2]李鹏.论精准扶贫的理论意涵、实践经验与路径优化——基于对广东省和湖北恩施的调查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8):8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