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力是指学生在创造性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适应将来知识化经济需要大批有创见的人才,而造就这样的人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鼓励学生多方面探究,自行发现知识原理,因此要特别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那么,创造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有哪几个步骤呢?
  一、激疑
  激疑產生兴趣是创造的起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取决予教师的教,取决于教师情境的设置,教学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利用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记得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写他的宏伟作品《人间喜剧》时曾说:“打开一个科学的金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找到学问的钥匙,这就是创造的起步。
  二、引疑
  当学生的各种疑点被激发出来后,所提的问题往往很乱、很琐碎,甚至离奇,难以抓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善于选择,有目的的引导,不能采取否定,指责的态度,去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而需要帮助学生去探索,去把握课本中本质的东西。要知道-个好的有质量的问题,往往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学生有质量的问题往往象金子在沙土中一样.需要教师去发现和探掘。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
  l、从课题入手引疑。课题是一篇课文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点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所以我们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课题人手进行质疑问难。
  2、从课文内容入手设疑。即从课文的重点、难点人手,抓住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进行引疑。这是阅读教学中引疑的常见手段。当然,不同体裁的课文其引疑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写人的记叙文《我的老师》引疑的问题是:记什么人,写了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写景的《海滨仲夏夜》引疑的问题是:写什么景物,抓住了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从语言形式入手引疑。即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语言的表达形式.尤其是能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有关语句引疑。
  4、从文章写法入手引疑。即引导学生从文章如何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表达中心、详略处理等方面人手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如教学周立波的《分马》,可在文章写法、详略巧妙搭配上引疑:作者详写了哪些人物,略写了哪些人物,详写的为什么详写,略写的为什么略写。
  5、从标点符号应用入手引疑。标点符号在文章中有一些特殊用法,因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人手进行引疑。特别是引导学生注意从省略号、引号、感叹号的使用方面人手,往往能引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智力活动。
  三、设疑
  设疑是引导学生精思质疑。换句话说就是启发学生于无疑处见疑。设疑的程序是确定疑点,层层设疑,组织阅读,思考问题,抓住中心,在讲解问题过程中鼓励创造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性。
  四、解疑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不仅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而且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解疑,不但能加强教学针对性,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入,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由于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识水平的不同,指导解疑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必须讲究解法。通常采用以下几种解疑方法:
  1、紧扣原文,阅读理解。(1)阅读比较,边读边比,比中见疑。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解疑,可以是同一篇课文或几篇课文语句间、段落间、写法上的比较,通过对比求异存同,解决学生在阅读中所遇到的种种疑问,从两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思维能为。通过比较解疑,把不容易把握的概念“情节”引出来,并在比较思维中,让学生从感性形象出发逐步上升到理性概念。(2)揭示矛盾,由表及里,引导解疑。对文章中与常理相违背或相矛盾的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解决阅读中的疑问。对于一些较浅显的,且在课文中可以找到现成答案或相关依据的问题,发表见解.直至解决疑难问题。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加深了理解,深化了认识,而且使学生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得到了培养。
  2、讨论分析,归纳解疑。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在解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已见,最后综合归纳大多数学生的意见。
  五、存疑
  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不应也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全部解决,教师要善于选择一些问题留给学生作进一步思考,这就是存疑。存疑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将学生兴趣保持下去,并转到下阶段学习过程中去。因此,,存疑是对知识追求的不满足,不满足就有发现,就有创造,这对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有重大意义。
  总而言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营造激疑的良好氛围,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还要讲究方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引疑、设疑. 解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凭借其自身所具有的针对性强、微小精悍以及时间短等优势,已经快速地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微课能够从学生的视觉出发,凭借自身优势,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将微课引入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1)微课的概
期刊
摘要:数学素养是数学教师对小学生开展课程教育时应该关注到的培养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班级学生深度探索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实践问题,在資源运用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指导小学生以良好的姿态参与到课程知识学习,也没有提高班级学生实践运用知识点的综合能力,限制了学科教育的成效性和创新性,所以,数学教师应该优化探索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开展多
期刊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在班级管理中,我通过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形式和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着力引导同学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增强民族精神的
期刊
在生物教学半脱产培训时学习了李镇西的《这个“优生”打了中国功利主义教育一记响亮的耳光》,让我很受启发。  当初高中招生时,某学校便通过种种手段“重金收购”中考尖子生,承诺“如果报考我们学校,高中阶段的所有费用全免,还给生活补贴”,三年后学校精心选拔的“好苗”结出了“硕果”,考上了清华大学。学校兑现了当初招生时的承诺,给了这个考上清华的学生以七万元的奖励,学校以他为无比的骄傲和无上的荣光,通过媒体大
期刊
所谓高效课堂,主要是指师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获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就是追求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过程。 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相比,高效课堂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更强调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性探究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一、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一个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與班主任良好的沟通艺术是分不开的。下面结合我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浅谈一下我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感受。  春节分班后,我班分来一个叫周吉的学生,初一级部有名的调皮生,他专门爱搞恶作剧,在别人喝水的瓶里撒尿,嘴里喊一口水,突然喷到别人身上,时常骂骂咧咧,动不动就打人等等。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我说,过去的都已经成为历史了,重要的是看现在的表
期刊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欢迎,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最适合让幼儿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从中凸显其优势智能。但传统的区域活动中的目标定位、内容设置、材料投放和教师指导等做法,日趋受到挑战和质疑,已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究竟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域活动,让幼儿在区域
期刊
在基础教育阶段,初中政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创新教学理念已深入广大教师心中,并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初中政治是对学生思想的开拓,通过政治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谈论,一步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政治觉悟能力搭建坚实的基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创新意识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点内容,探究初中政治教学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
期刊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演算使人精密,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可见数学在整个学科中占有举中轻重的地位,而初中数学又是最基础的学科,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影响极大。在近几年来,随着教材的不断更新,使得课堂教育的压力渐渐加大。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处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规律,使他们对数学有兴趣,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呢?  一、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和好奇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探究问题的前提。一旦
期刊
教育作为百年大计、立国之本,其重要性举世公认。狭义上的教育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廣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英文单词是Education,它是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由三个词根组成:“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的意思,“tion”是名词词根,所以教育的真正本质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为自己的样子。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既荣幸,又如履薄冰,因为多年的一线教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