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话,是指用语言来表达意思;而语言,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上定义为: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但从某一层面上讲,动物间同样存在着沟通和交流,会互递信息,而途径靠的是一套属于它们自己的语言。
预 警:
野外生存险象环生,早期预警系统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事关生死。
澳大利亚热带雨林中织网蜘蛛的家就像一个由丝线织成的迷宫,而且这里的主人总是在不停地扩大家的规模,目的是应对掠食者的入侵。然而,号称地道战专家的掠食者——绿蚂蚁,并没因此而束手无策,它们总是能找到缺口,获取久已向往的美餐。一只司职“放哨”的织网蜘蛛发现了敌情,它略作对峙便转身逃命,蜂拥而入的掠食者紧追不舍。等到和“家人”见面再告知敌情无异于引火烧身,将会使整个家族面临灭顶之灾,于是“哨兵”加重了脚步,使整个丝质的地宫都能感受到强烈的震动(图1)。这样,感受到了震动这一危险信号的其它家族成员纷纷撤离了巢穴,而熟门熟路的“哨兵”只不过是领着敌人兜了几个圈子后穿家而逃,成功脱险。当气势汹汹的绿蚂蚁大军占领了整个地宫后才发现,这里已是空空如也。
可见,不管采取怎样的方式,交流都是关系到生死的大事。
协 作:
响蜜鴷是生活在肯尼亚北部贫瘠灌木丛中的一种小鸟,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欢吃土蜂的卵和幼虫。但那些屁股上长刺、善于“打群架”的家伙可不是好惹的,于是响蜜鴷需要找些帮手。
当地的土著人非常喜欢吃蜂蜜,可土蜂的巢建在地下,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要找到它相当不容易。但不用“踏破铁鞋”,只要人们发现有响蜜鴷围着自己转,似乎是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的话,蜂蜜大餐便送上门来了。只要跟着这只小鸟走就行,不必担心被甩掉,因为它是来找人帮忙的(图2)。当把帮手引到蜂巢,响蜜鴷便躲到一个安全的地点,让人去打冲锋……人们取走了蜂蜜,但为了奖赏小鸟带路的功劳,会留给它含高蛋白的蜜蜂幼虫。
似乎响蜜鴷是靠唱歌和给人引路赚了一顿饭,可是,动物和人类之间有意的交流难道真的到了如此复杂的程度?
职 守:
约翰尼·威尔逊是苏格兰的牧羊人,他负责照顾和保护700只羊。这可不是件轻省的活儿,可是他干得很轻松,甚至可以说是悠闲。因为,他有8只善解人意又恪尽职守的牧羊犬。
这些聪明、顺从而且不知疲倦的牧羊犬在主人的眼里是称职的好帮手;但对于那些喜欢在山坡上乱跑的不听话的羊来说,它们就是“凶神恶煞”,不得不乖乖地屈服于它们的“淫威”。说来简单,约翰尼·威尔逊支使这些牧羊犬只靠6个基本指令:“向后看”是告诉牧羊犬围住迷路的羊;“回来”是让牧羊犬回到主人身边;“到这儿来”是让它从右边转到左边;“从旁边走”是从左到右“稳一点”是让它慢慢走;如果狗跑得太远,则吹一下口哨。
它们都听得懂(图3)。
生 产:
蜜蜂是动物中天才的舞蹈家,自古以来,工蜂在蜂房上跳舞的行为一直让养蜂人惊讶不已。科学家经研究发现:蜜蜂可以通过气味和舞蹈来传递表示行为的37种不同的信息。
一只蜜蜂在离家有一段路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新的食源地,与生俱来的群体观念使它顾不得自己先享用一番,而是匆匆赶回家去报信。一路奔波的它终于回到了自家的蜂房,顾不得歇歇,它马上捌着脚、扇着翅跳起了摇摆舞,其间偶尔还夹杂着点霹雳舞动作(图4)……以往人们一直认为,这是蜜蜂在用一种仪式性的肢体语言告诉家人哪里有食物。其实不然。科学家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科学家在蜂房旁放了一些没有气味但很甜的棉花糖,结果很少有蜜蜂光顾。再在这些棉花糖上涂抹一点丁香油,很快就有蜜蜂闻到了气味。一只前来探明情况的蜜蜂带着丁香气味回到蜂房,同样开始扭动身体热舞起来。其它蜜蜂紧围着“舞者”驻足观看,几分钟后,大群蜜蜂便跟着“舞者”去享用美餐了。很显然,“舞者”在热舞时会抖落粘在身上的丁香气味分子,而这些分子则会纷纷落到旁观者的触角上……
其实,蜜蜂的舞蹈可能根本就不是跳舞。
交 流:
一些科学家对动物和人类不同进化路径的研究非常痴迷。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黑猩猩研究中心有一所“灵长类动物学校”,人们在此对进化上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图5),以期把研究更深入一步。实验证明:动物确有交流能力,虽然其喉结的构造以及所处的位置已经决定了它们不可能学会讲话。
一个实验:玻璃墙的一边是人,她的身边摆放着9种不同的水果;玻璃墙的另一边是一头黑猩猩,它的面前有一块显示器,上面随机出现这些水果的名称。当人拿起某种水果的时候,黑猩猩便要在显示器上指出与这种水果相应的名称(图6)。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黑猩猩已能熟练地记住这些单词,当然必要的奖励——这只黑猩猩最爱吃的巧克力豆是不可或缺的。但对于黑猩猩而言,看上去它似乎更像在应付一个麻烦而不是猜问题,因为麻烦过去就会有巧克力豆来满足其对之有增无减的喜好。黑猩猩:“唉! ‘吃了人家的嘴软’,反正不就是让我指一下吗,这有何难?我都认识。”——动物也能理解、记住单词。
另一个实验是,人们先将野外黑猩猩见到或争抢莴苣以及品尝了一口后不爱吃扔掉莴苣时发出的叫声录下来。然后将包括莴苣在内的一些食物放在一只从没吃过莴苣的黑猩猩面前,再播放这些录音。人们惊奇地发现:它对其它食物都有尝一尝的渴望,惟独不去理睬莴苣。这说明:虽然在人们听来这些叫声的特征非常相似——高频而短促,但对于黑猩猩来说有限的叫声中还是传递了大量不同信息的,这就是它们的语言。
黑猩猩在一起时人们看上去它们总在吵吵闹闹,给人一种在交谈的感觉,其实它们确是在交流。
学 习:
非洲灰鹦鹉亚历克斯显然是个幸运儿,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琳·派帕伯格博士教学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它的身上。如今,它不仅能说出100种物体的名字,还可以回答有关大小、形状、颜色和材质的问题。虽然问题都很简单,但决不是“照葫芦画瓢”,它确实知道声音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当然作为奖品的坚果功不可没。
虎鲸,这些身长7米、约5吨重的大家伙有着异常敏锐的视力和很高的智商,培训员可用一些复杂的手语来和它们进行交流,它们也会因为自己的聪明受到奖赏,得到食物和关爱。在法国的马林兰水族馆,培训员先教会它们看懂一些简单的手势,然后再把这些不同手势组合在一起。对于虎鲸来说这不过是一系列的动作要求,它会将其理解成一种行为,并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当然,这需要培训员有足够的耐心,还需要适时的奖励。虎鲸能够听懂许多花样翻新的指挥,如“倒着游泳”、“喷水”、“跳跃”等,并一丝不苟地来完成,从而使自己成为动物语言课堂中最出色的学生(图7)。因为,包括黑猩猩在内的大多数动物一次执行多重命令都是有困难的,而鲸则可以对一些带有复杂含义的手势作出相应的回应。
……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可见,动物虽不像人一样有发达的语言系统,但它们同样有自己沟通、交流的办法,有着属于自己的语言。虽然其中许多是人类尚未发现或许永远也不会发现的,更多则是即便发现了也永远不会搞得懂的。但仅从它们能成功地生活至今且历史比我们人类要长远得多这一点来看,人类就更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好好地与动物们沟通、向动物们学习。
预 警:
野外生存险象环生,早期预警系统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事关生死。
澳大利亚热带雨林中织网蜘蛛的家就像一个由丝线织成的迷宫,而且这里的主人总是在不停地扩大家的规模,目的是应对掠食者的入侵。然而,号称地道战专家的掠食者——绿蚂蚁,并没因此而束手无策,它们总是能找到缺口,获取久已向往的美餐。一只司职“放哨”的织网蜘蛛发现了敌情,它略作对峙便转身逃命,蜂拥而入的掠食者紧追不舍。等到和“家人”见面再告知敌情无异于引火烧身,将会使整个家族面临灭顶之灾,于是“哨兵”加重了脚步,使整个丝质的地宫都能感受到强烈的震动(图1)。这样,感受到了震动这一危险信号的其它家族成员纷纷撤离了巢穴,而熟门熟路的“哨兵”只不过是领着敌人兜了几个圈子后穿家而逃,成功脱险。当气势汹汹的绿蚂蚁大军占领了整个地宫后才发现,这里已是空空如也。
可见,不管采取怎样的方式,交流都是关系到生死的大事。
协 作:
响蜜鴷是生活在肯尼亚北部贫瘠灌木丛中的一种小鸟,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欢吃土蜂的卵和幼虫。但那些屁股上长刺、善于“打群架”的家伙可不是好惹的,于是响蜜鴷需要找些帮手。
当地的土著人非常喜欢吃蜂蜜,可土蜂的巢建在地下,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要找到它相当不容易。但不用“踏破铁鞋”,只要人们发现有响蜜鴷围着自己转,似乎是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的话,蜂蜜大餐便送上门来了。只要跟着这只小鸟走就行,不必担心被甩掉,因为它是来找人帮忙的(图2)。当把帮手引到蜂巢,响蜜鴷便躲到一个安全的地点,让人去打冲锋……人们取走了蜂蜜,但为了奖赏小鸟带路的功劳,会留给它含高蛋白的蜜蜂幼虫。
似乎响蜜鴷是靠唱歌和给人引路赚了一顿饭,可是,动物和人类之间有意的交流难道真的到了如此复杂的程度?
职 守:
约翰尼·威尔逊是苏格兰的牧羊人,他负责照顾和保护700只羊。这可不是件轻省的活儿,可是他干得很轻松,甚至可以说是悠闲。因为,他有8只善解人意又恪尽职守的牧羊犬。
这些聪明、顺从而且不知疲倦的牧羊犬在主人的眼里是称职的好帮手;但对于那些喜欢在山坡上乱跑的不听话的羊来说,它们就是“凶神恶煞”,不得不乖乖地屈服于它们的“淫威”。说来简单,约翰尼·威尔逊支使这些牧羊犬只靠6个基本指令:“向后看”是告诉牧羊犬围住迷路的羊;“回来”是让牧羊犬回到主人身边;“到这儿来”是让它从右边转到左边;“从旁边走”是从左到右“稳一点”是让它慢慢走;如果狗跑得太远,则吹一下口哨。
它们都听得懂(图3)。
生 产:
蜜蜂是动物中天才的舞蹈家,自古以来,工蜂在蜂房上跳舞的行为一直让养蜂人惊讶不已。科学家经研究发现:蜜蜂可以通过气味和舞蹈来传递表示行为的37种不同的信息。
一只蜜蜂在离家有一段路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新的食源地,与生俱来的群体观念使它顾不得自己先享用一番,而是匆匆赶回家去报信。一路奔波的它终于回到了自家的蜂房,顾不得歇歇,它马上捌着脚、扇着翅跳起了摇摆舞,其间偶尔还夹杂着点霹雳舞动作(图4)……以往人们一直认为,这是蜜蜂在用一种仪式性的肢体语言告诉家人哪里有食物。其实不然。科学家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科学家在蜂房旁放了一些没有气味但很甜的棉花糖,结果很少有蜜蜂光顾。再在这些棉花糖上涂抹一点丁香油,很快就有蜜蜂闻到了气味。一只前来探明情况的蜜蜂带着丁香气味回到蜂房,同样开始扭动身体热舞起来。其它蜜蜂紧围着“舞者”驻足观看,几分钟后,大群蜜蜂便跟着“舞者”去享用美餐了。很显然,“舞者”在热舞时会抖落粘在身上的丁香气味分子,而这些分子则会纷纷落到旁观者的触角上……
其实,蜜蜂的舞蹈可能根本就不是跳舞。
交 流:
一些科学家对动物和人类不同进化路径的研究非常痴迷。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黑猩猩研究中心有一所“灵长类动物学校”,人们在此对进化上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图5),以期把研究更深入一步。实验证明:动物确有交流能力,虽然其喉结的构造以及所处的位置已经决定了它们不可能学会讲话。
一个实验:玻璃墙的一边是人,她的身边摆放着9种不同的水果;玻璃墙的另一边是一头黑猩猩,它的面前有一块显示器,上面随机出现这些水果的名称。当人拿起某种水果的时候,黑猩猩便要在显示器上指出与这种水果相应的名称(图6)。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黑猩猩已能熟练地记住这些单词,当然必要的奖励——这只黑猩猩最爱吃的巧克力豆是不可或缺的。但对于黑猩猩而言,看上去它似乎更像在应付一个麻烦而不是猜问题,因为麻烦过去就会有巧克力豆来满足其对之有增无减的喜好。黑猩猩:“唉! ‘吃了人家的嘴软’,反正不就是让我指一下吗,这有何难?我都认识。”——动物也能理解、记住单词。
另一个实验是,人们先将野外黑猩猩见到或争抢莴苣以及品尝了一口后不爱吃扔掉莴苣时发出的叫声录下来。然后将包括莴苣在内的一些食物放在一只从没吃过莴苣的黑猩猩面前,再播放这些录音。人们惊奇地发现:它对其它食物都有尝一尝的渴望,惟独不去理睬莴苣。这说明:虽然在人们听来这些叫声的特征非常相似——高频而短促,但对于黑猩猩来说有限的叫声中还是传递了大量不同信息的,这就是它们的语言。
黑猩猩在一起时人们看上去它们总在吵吵闹闹,给人一种在交谈的感觉,其实它们确是在交流。
学 习:
非洲灰鹦鹉亚历克斯显然是个幸运儿,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琳·派帕伯格博士教学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它的身上。如今,它不仅能说出100种物体的名字,还可以回答有关大小、形状、颜色和材质的问题。虽然问题都很简单,但决不是“照葫芦画瓢”,它确实知道声音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当然作为奖品的坚果功不可没。
虎鲸,这些身长7米、约5吨重的大家伙有着异常敏锐的视力和很高的智商,培训员可用一些复杂的手语来和它们进行交流,它们也会因为自己的聪明受到奖赏,得到食物和关爱。在法国的马林兰水族馆,培训员先教会它们看懂一些简单的手势,然后再把这些不同手势组合在一起。对于虎鲸来说这不过是一系列的动作要求,它会将其理解成一种行为,并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当然,这需要培训员有足够的耐心,还需要适时的奖励。虎鲸能够听懂许多花样翻新的指挥,如“倒着游泳”、“喷水”、“跳跃”等,并一丝不苟地来完成,从而使自己成为动物语言课堂中最出色的学生(图7)。因为,包括黑猩猩在内的大多数动物一次执行多重命令都是有困难的,而鲸则可以对一些带有复杂含义的手势作出相应的回应。
……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可见,动物虽不像人一样有发达的语言系统,但它们同样有自己沟通、交流的办法,有着属于自己的语言。虽然其中许多是人类尚未发现或许永远也不会发现的,更多则是即便发现了也永远不会搞得懂的。但仅从它们能成功地生活至今且历史比我们人类要长远得多这一点来看,人类就更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好好地与动物们沟通、向动物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