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龙活虎的新秀永远是NBA里最期待表现舞台的人,而全明星周末的新秀挑战赛,所存在的意义也恰恰于此,至于这个赛事对于整个全明星周末来说,现在的新秀赛恐怕连预热的效果都达不到。这就像一个男孩拼命在心仪女孩面前表现一样,如果她爱你,你什么都不做也是焦点,如果她不爱你,再怎样表现也不过是哗众取宠。新秀们的处境就是这样,比赛的焦点和亮点永远是在球员身上,而球员里没有让人期待的人物,自然比赛也会变得乏味无聊。当然,新秀们的表现谈不上哗众取宠,但现在想用这个取悦球迷,恐怕滋味略淡。
不得已的改制
全明星周末的各种赛制每年都会有点花样出现,NBA喜欢这样,这是多年以来市场拓展当中摸寻出来得以长久发展的命脉。在NBA吸引人的原因里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这个因素,所以在纽约举办的这届全明星周末里,新秀挑战赛成了变化的主体。纵观NBA的历史,尽管各种各样对抗的看点层出不穷,但却还从未有过“美国队VS国际队”的形式出现过,而这也被人称为是本届全明星赛上最大的赛制改革。
新秀挑战赛在以往也曾出现过一些变化,从2000年至2011年,新秀赛一直都是一年级与二年级新生之间的对抗,而到了2012年,年级的分队被打散,由电视名人担当两队的教练,然后由他们从新秀和二年级球员中挑选对象组成队伍进行对抗。然而,在之前的改制当中,更多的意义还是希望寻求一些新意以延长这项赛事的生命力。至于本届全明星的改制,更多的是不得已。
有人说,在NBA向全球扩张战略发展如此之好的情况下,让新秀挑战赛转为更加国际化是一个非常及时且相当可取的策略。诚然,NBA国际化扩展战略实行二十多年以来,这项工作可谓硕果累累。从联盟发出的一则通讯稿中显示,目前有来自37个国家的超过一百名国际球员在NBA效力。其中卫冕冠军马刺队的阵容是最为国际化的,他们的球员分别来自法国、意大利、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家。另外,加拿大球员安东尼·本内特和安德鲁·威金斯的国际状元连庄也让人们看到了NBA国际化的成果。
其实“美国VS国际”这个宣传点已经在很多地方被使用过了,从奥运会到被重新命名的FIBA世界杯,从赞助商冠名的篮球峰会到一些商业化的国际挑战赛,对抗的国际化已经形成了一种必然趋势。另外,国际球员的天赋和实力也变得越来越让人放心,仅仅是NBA,现在就已经囤积了大量的有潜力有前途的国际新星。不过,本届全明星周末新秀挑战赛的改制,除了顺应潮流之外,更多的还是伤病侵袭之下的不得已之举。2013届和2014届的新秀们在职业生涯伊始便遭遇了大规模的伤病魔咒。像去年,本内特、奥托·波特、亚历克斯·莱恩、诺伦斯·诺埃尔、特雷·伯克和C.J.麦科勒姆就因为伤病缺席了很多比赛。而今年,贾巴里·帕克、乔尔·恩比德、阿隆·戈登、丹特·埃克萨姆、马库斯·斯玛特、朱利叶斯·兰德尔、道格·麦克德莫特等都变成了可怕伤病之下的炮灰。
因为新秀赛的新形势规定每队由十名球员组成,其中包括四名前场球员,四名后场球员和两名任意位置的球员,每支队伍必须至少拥有三名一年级球员和三名二年级球员,所以,转为“美国VS国际”的形式很好地解决了目前人手不足所带来的缺少观赏原因的问题。不过,这依然只能算是无奈之后的应变,毕竟球迷想要欣赏的是新人之间的对抗,没人在乎对抗形式有多么花样,关注的只有对抗的激烈程度。
依旧尴尬
在全明星周末之前,改变规则给很多人都带来了一股新鲜感和期待。无论是球迷还是球员,都觉得这会是一次让比赛对抗性得到升华的举措。球迷可以在NBA的赛场上直观欣赏到美国球员和国际球员完全不同风格之间的直接较量,球员们也可以在曾经熟悉的打法之中尽情发挥。NBA总裁希尔瓦在解释改制的目的时表示,“美国篮球在国际上占据着统治地位,经常赢球。因而,这帮国际球员会特别想击败他们。”可是,当比赛开打之后,给人的感觉还是换汤不换药。从上半场的过程看,往日的和气与谈笑风生依旧存在,完全看不出球员心中那份本该十分强烈,渴望脱颖而出的诉求。比赛走势与往日一样,依然相当平淡,甚至有球迷在现场看睡着了。
美国球员希望守护本土荣耀,国际球员渴望打破压制的情绪,这些原本应该是比赛里最大的看点,但在比赛进行的过程里却完全感受不到这些。或许是之前新秀赛“更多的还是表演”这种感觉太过根深蒂固,而且往年的比赛都是华丽进攻技巧不断贯穿其中的,所以,本届新秀赛,尽管双方球员拼得格外卖力,但是场面却十分冷清。场面冷清的主要原因还是球员在上半场没有找到感觉。虽然双方你来我往,但是对抗程度不够,改制之后希望带来的效果就是能够从开始就产生激烈碰撞,然而多年的新秀赛形同鸡肋一般的比赛效果,马上就能产生转变也不太现实。
事实上,新秀赛的改制还是带来了一些变化的。以往的暖场表演变成了区域化的对抗赛,球员们也彻底改变了以往随意演出的态度,力拼防守。从比分上也能看得出,121比112,这已经创造了自2006年以来的最低得分。从下半场打了一半之后,比赛的质量开始明显提高,双方的防守均有所增强。这才让人多少找到了一点激烈碰撞的感觉。但是,为时已晚,抛开比赛胜负不提,单说观赏性,开始的稀松平常本身就会给比赛定了基调,最后时刻拼得再怎样凶也很难改变先入为主的看法,另外,低比分,球员的数据也因此毫不突出,更让这场比赛显得十分乏味,亮点缺缺,甚至会让人觉得所谓改制有些多此一举,还不如以往,至少能有一些让人惊喜的亮点。论进攻,低比分肯定没什么亮点出现;看对抗,大部分时间球员都是在走过场,即便在最后时刻真刀真枪拼死力,也因为之前的乏味而使比赛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可以这样说,本届新秀挑战赛给人的感觉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奖励不够
对于一名新秀来说,对荣誉的渴望是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应该这样说,对于多数球员来说,新秀年他们更为关注的是自己能否在NBA获得一个稳定的位置,指望一个饭碗不保的人对荣誉产生极大的渴望是不可能的。另外,新秀赛本身只是一个展示平台,这也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这难免会让人产生走个过场的想法。新秀挑战赛的荣誉水分太大,入选新秀赛,与入选最佳新秀阵容相比,显然前者是个可有可无的鸡肋。
这和美国球员参加国家队比赛的道理一样,没什么好处,只是用一些虚幻的荣誉当作诱饵,没人能提起太大兴趣,毕竟像艾弗森那样对于比赛胜利执着到极点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其实,NBA可以加大新秀挑战赛的奖励力度,给一些更为实惠的东西。
比如,可以将挑战赛中的表现列入对最佳新秀和最佳新秀阵容入选的考量内容之内。其实新秀挑战赛应该算是一年级新秀的一次“期中考试”,这是一个可以让人更为直观发现新人闪光点的舞台,然而这场比赛的所有表现都意义不大。如果可以让新秀挑战赛的表现和年度奖项的最终评选直接挂钩,毫无疑问会大大调动起球员在比赛中的积极性。这样也可以增加本来只能起到预热作用的新秀赛的含金量。
另外,既然是整个全明星周末的预热,新秀挑战赛也应该与全明星正赛增加一些互动。尽管在以往参加过新秀赛的球员之后马上还要参加全明星正赛的例子屡见不鲜,但那与新秀赛本身毫无关系。其实这里不妨可以大胆设想一下,如果可以在正赛名单里留下一、两个名额,当作给在新秀赛中表现优秀的球员的奖励的话,恐怕这是一个能将新秀表现欲望激发到最大值的举措。这也能让新秀赛与正赛,新人与前辈之间产生更多传承的互动。对于新秀来说,这也是一个更快成长,更多接受前辈明星球员经验的机会。对于NBA全明星来说,这也是一个彰显入选公平性、开放性的良机。
其实,无论怎样,还是那句话,新秀挑战赛主要为的还是新秀,至于观赏性或者是商业性,都是围绕着前边这个主题发散、发挥的周边附属。毕竟命题的文章不好写,花样百出的改制,最终都会是为了这项赛事可以继续存在服务的噱头。无论做出怎样的改变,针对的关键都应该是将比赛的对抗性、观赏性提高为最终目的。就NBA而言,球员的成长,比赛的激烈,这些也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球迷关注服务的。新秀赛在未来还会有所改变,而本届应该是一次最初的尝试,也许不完美,也许不成功,但至少在方向上是正确的。
不得已的改制
全明星周末的各种赛制每年都会有点花样出现,NBA喜欢这样,这是多年以来市场拓展当中摸寻出来得以长久发展的命脉。在NBA吸引人的原因里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这个因素,所以在纽约举办的这届全明星周末里,新秀挑战赛成了变化的主体。纵观NBA的历史,尽管各种各样对抗的看点层出不穷,但却还从未有过“美国队VS国际队”的形式出现过,而这也被人称为是本届全明星赛上最大的赛制改革。
新秀挑战赛在以往也曾出现过一些变化,从2000年至2011年,新秀赛一直都是一年级与二年级新生之间的对抗,而到了2012年,年级的分队被打散,由电视名人担当两队的教练,然后由他们从新秀和二年级球员中挑选对象组成队伍进行对抗。然而,在之前的改制当中,更多的意义还是希望寻求一些新意以延长这项赛事的生命力。至于本届全明星的改制,更多的是不得已。
有人说,在NBA向全球扩张战略发展如此之好的情况下,让新秀挑战赛转为更加国际化是一个非常及时且相当可取的策略。诚然,NBA国际化扩展战略实行二十多年以来,这项工作可谓硕果累累。从联盟发出的一则通讯稿中显示,目前有来自37个国家的超过一百名国际球员在NBA效力。其中卫冕冠军马刺队的阵容是最为国际化的,他们的球员分别来自法国、意大利、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家。另外,加拿大球员安东尼·本内特和安德鲁·威金斯的国际状元连庄也让人们看到了NBA国际化的成果。
其实“美国VS国际”这个宣传点已经在很多地方被使用过了,从奥运会到被重新命名的FIBA世界杯,从赞助商冠名的篮球峰会到一些商业化的国际挑战赛,对抗的国际化已经形成了一种必然趋势。另外,国际球员的天赋和实力也变得越来越让人放心,仅仅是NBA,现在就已经囤积了大量的有潜力有前途的国际新星。不过,本届全明星周末新秀挑战赛的改制,除了顺应潮流之外,更多的还是伤病侵袭之下的不得已之举。2013届和2014届的新秀们在职业生涯伊始便遭遇了大规模的伤病魔咒。像去年,本内特、奥托·波特、亚历克斯·莱恩、诺伦斯·诺埃尔、特雷·伯克和C.J.麦科勒姆就因为伤病缺席了很多比赛。而今年,贾巴里·帕克、乔尔·恩比德、阿隆·戈登、丹特·埃克萨姆、马库斯·斯玛特、朱利叶斯·兰德尔、道格·麦克德莫特等都变成了可怕伤病之下的炮灰。
因为新秀赛的新形势规定每队由十名球员组成,其中包括四名前场球员,四名后场球员和两名任意位置的球员,每支队伍必须至少拥有三名一年级球员和三名二年级球员,所以,转为“美国VS国际”的形式很好地解决了目前人手不足所带来的缺少观赏原因的问题。不过,这依然只能算是无奈之后的应变,毕竟球迷想要欣赏的是新人之间的对抗,没人在乎对抗形式有多么花样,关注的只有对抗的激烈程度。
依旧尴尬
在全明星周末之前,改变规则给很多人都带来了一股新鲜感和期待。无论是球迷还是球员,都觉得这会是一次让比赛对抗性得到升华的举措。球迷可以在NBA的赛场上直观欣赏到美国球员和国际球员完全不同风格之间的直接较量,球员们也可以在曾经熟悉的打法之中尽情发挥。NBA总裁希尔瓦在解释改制的目的时表示,“美国篮球在国际上占据着统治地位,经常赢球。因而,这帮国际球员会特别想击败他们。”可是,当比赛开打之后,给人的感觉还是换汤不换药。从上半场的过程看,往日的和气与谈笑风生依旧存在,完全看不出球员心中那份本该十分强烈,渴望脱颖而出的诉求。比赛走势与往日一样,依然相当平淡,甚至有球迷在现场看睡着了。
美国球员希望守护本土荣耀,国际球员渴望打破压制的情绪,这些原本应该是比赛里最大的看点,但在比赛进行的过程里却完全感受不到这些。或许是之前新秀赛“更多的还是表演”这种感觉太过根深蒂固,而且往年的比赛都是华丽进攻技巧不断贯穿其中的,所以,本届新秀赛,尽管双方球员拼得格外卖力,但是场面却十分冷清。场面冷清的主要原因还是球员在上半场没有找到感觉。虽然双方你来我往,但是对抗程度不够,改制之后希望带来的效果就是能够从开始就产生激烈碰撞,然而多年的新秀赛形同鸡肋一般的比赛效果,马上就能产生转变也不太现实。
事实上,新秀赛的改制还是带来了一些变化的。以往的暖场表演变成了区域化的对抗赛,球员们也彻底改变了以往随意演出的态度,力拼防守。从比分上也能看得出,121比112,这已经创造了自2006年以来的最低得分。从下半场打了一半之后,比赛的质量开始明显提高,双方的防守均有所增强。这才让人多少找到了一点激烈碰撞的感觉。但是,为时已晚,抛开比赛胜负不提,单说观赏性,开始的稀松平常本身就会给比赛定了基调,最后时刻拼得再怎样凶也很难改变先入为主的看法,另外,低比分,球员的数据也因此毫不突出,更让这场比赛显得十分乏味,亮点缺缺,甚至会让人觉得所谓改制有些多此一举,还不如以往,至少能有一些让人惊喜的亮点。论进攻,低比分肯定没什么亮点出现;看对抗,大部分时间球员都是在走过场,即便在最后时刻真刀真枪拼死力,也因为之前的乏味而使比赛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可以这样说,本届新秀挑战赛给人的感觉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奖励不够
对于一名新秀来说,对荣誉的渴望是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应该这样说,对于多数球员来说,新秀年他们更为关注的是自己能否在NBA获得一个稳定的位置,指望一个饭碗不保的人对荣誉产生极大的渴望是不可能的。另外,新秀赛本身只是一个展示平台,这也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这难免会让人产生走个过场的想法。新秀挑战赛的荣誉水分太大,入选新秀赛,与入选最佳新秀阵容相比,显然前者是个可有可无的鸡肋。
这和美国球员参加国家队比赛的道理一样,没什么好处,只是用一些虚幻的荣誉当作诱饵,没人能提起太大兴趣,毕竟像艾弗森那样对于比赛胜利执着到极点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其实,NBA可以加大新秀挑战赛的奖励力度,给一些更为实惠的东西。
比如,可以将挑战赛中的表现列入对最佳新秀和最佳新秀阵容入选的考量内容之内。其实新秀挑战赛应该算是一年级新秀的一次“期中考试”,这是一个可以让人更为直观发现新人闪光点的舞台,然而这场比赛的所有表现都意义不大。如果可以让新秀挑战赛的表现和年度奖项的最终评选直接挂钩,毫无疑问会大大调动起球员在比赛中的积极性。这样也可以增加本来只能起到预热作用的新秀赛的含金量。
另外,既然是整个全明星周末的预热,新秀挑战赛也应该与全明星正赛增加一些互动。尽管在以往参加过新秀赛的球员之后马上还要参加全明星正赛的例子屡见不鲜,但那与新秀赛本身毫无关系。其实这里不妨可以大胆设想一下,如果可以在正赛名单里留下一、两个名额,当作给在新秀赛中表现优秀的球员的奖励的话,恐怕这是一个能将新秀表现欲望激发到最大值的举措。这也能让新秀赛与正赛,新人与前辈之间产生更多传承的互动。对于新秀来说,这也是一个更快成长,更多接受前辈明星球员经验的机会。对于NBA全明星来说,这也是一个彰显入选公平性、开放性的良机。
其实,无论怎样,还是那句话,新秀挑战赛主要为的还是新秀,至于观赏性或者是商业性,都是围绕着前边这个主题发散、发挥的周边附属。毕竟命题的文章不好写,花样百出的改制,最终都会是为了这项赛事可以继续存在服务的噱头。无论做出怎样的改变,针对的关键都应该是将比赛的对抗性、观赏性提高为最终目的。就NBA而言,球员的成长,比赛的激烈,这些也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球迷关注服务的。新秀赛在未来还会有所改变,而本届应该是一次最初的尝试,也许不完美,也许不成功,但至少在方向上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