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这是二十一世纪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想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认为学生在预习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①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②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③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方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稳步地前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问题我不会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
在课堂教学中,我的一个主要的教学特征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这时间包括学生的思考时间、演算时间、讨论时间和深入探究问题的时间,在我的课堂上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学生正在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亲自动脑,亲自动手,不等不靠,不会将问题结果完全寄托于老师的传授,而是在积极主动的探索。
当然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学生的探索要依靠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指导,尤其在讲授新课时,我将教材组成一定的尝试层次,创造探索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从特殊去探索一般,通过类比、联想,从旧知去探索新知,收到较好的效果。
3.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还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节、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动手“列菜单”,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朝一夕,要长期坚持,科学安排,课前、课堂、课后三者结合,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机会。真正把学生推向主动地位,使其变成学习的主人,我想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结果吧。
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近几年的高考数学题来看,现在考试题目越来越灵活,但基本内容仍然是我们的课本内容,所谓“万变不离其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把书读活。我是这样着手准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1.在引入新概念时,把相关的旧概念联系起来,确立信任学生的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把某种情境用数学方法加以表征;在形成概念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在辨识概念时,鼓励学生质疑。宋代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
2.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方法时,离不开对命题的证明,应当改变传统的分为“展示定理、推证定理、应用定理”简单三步的模式,而结合实际情况,在证明命题前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经过一段训练后,学生便能清楚什么是数学证明,什么不是。并且知道数学证明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3.在解题教学时,改变传统的解题训练多而杂的做法。加强目的性。注意渗透解题策略。因为策略往往是不容易为学生掌握的。注意解题训练的坡度和难度。如果解题训练有一个坡度,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完成一个小题,相当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最后一题,好像登上了山顶,回首俯望,小山连绵,喜悦之心,不禁而生。如果题组没有难度,学生不可能有疑,不断重复会令人乏味。反之,设置一定陷阱、难度,学生经过探索、推敲,把疑难解决了,既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从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
我想要做到上述三个方面,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平等、相互接讷的和谐气氛,要及时提出具挑战性的新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思维价值,并为创新做出示范。并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提倡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因为交流可令学生积极投入和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可修正思维策略,概括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在交流中,作为老师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并适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
(江西省浮梁县蛟潭中学)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这是二十一世纪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想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认为学生在预习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①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②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③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方法,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稳步地前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问题我不会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
在课堂教学中,我的一个主要的教学特征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这时间包括学生的思考时间、演算时间、讨论时间和深入探究问题的时间,在我的课堂上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学生正在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亲自动脑,亲自动手,不等不靠,不会将问题结果完全寄托于老师的传授,而是在积极主动的探索。
当然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学生的探索要依靠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指导,尤其在讲授新课时,我将教材组成一定的尝试层次,创造探索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从特殊去探索一般,通过类比、联想,从旧知去探索新知,收到较好的效果。
3.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后作业和反馈练习、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还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节、一课、一单元后,让学生动手“列菜单”,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朝一夕,要长期坚持,科学安排,课前、课堂、课后三者结合,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机会。真正把学生推向主动地位,使其变成学习的主人,我想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结果吧。
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近几年的高考数学题来看,现在考试题目越来越灵活,但基本内容仍然是我们的课本内容,所谓“万变不离其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把书读活。我是这样着手准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1.在引入新概念时,把相关的旧概念联系起来,确立信任学生的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把某种情境用数学方法加以表征;在形成概念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在辨识概念时,鼓励学生质疑。宋代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
2.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方法时,离不开对命题的证明,应当改变传统的分为“展示定理、推证定理、应用定理”简单三步的模式,而结合实际情况,在证明命题前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经过一段训练后,学生便能清楚什么是数学证明,什么不是。并且知道数学证明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3.在解题教学时,改变传统的解题训练多而杂的做法。加强目的性。注意渗透解题策略。因为策略往往是不容易为学生掌握的。注意解题训练的坡度和难度。如果解题训练有一个坡度,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完成一个小题,相当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最后一题,好像登上了山顶,回首俯望,小山连绵,喜悦之心,不禁而生。如果题组没有难度,学生不可能有疑,不断重复会令人乏味。反之,设置一定陷阱、难度,学生经过探索、推敲,把疑难解决了,既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从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
我想要做到上述三个方面,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平等、相互接讷的和谐气氛,要及时提出具挑战性的新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思维价值,并为创新做出示范。并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提倡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因为交流可令学生积极投入和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可修正思维策略,概括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在交流中,作为老师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并适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
(江西省浮梁县蛟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