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生活中,洗浴早已经成为体现现代生活质量和国家文明成程度的象征,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沐浴在当时不仅具有礼仪方面的的意义,也具有道德方面的含义。古时称“洗浴”为“沐浴”。古时的“沐”指洗发,“浴”指洗身。无论从沐浴的种类到沐浴工具的使用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将主要对历代我国古人洗浴工具及场所的演变进行整理和研究。
[关键词]浴盆 人工浴池 公共浴室
一、私人浴盆的种类及其发展历程
所谓“浴盆”,顾名思义,就是洗澡盆。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已经使用浴盆洗澡了。李商隐在《韩碑》中就说:“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其中的“汤盘”就是商周第一位君主成汤曾用青铜浴盆,也就是当时所称的“汤盘”洗浴。
到了周初,虢国的季子白也曾使用浴盆,该浴盆颇具现代元素并且尚存至今。盆长137厘米,宽87厘米,高40厘米,四周铸有精美的蟠虬纹,前后左右共有8个兽头,每个兽头嘴中含有一环。盆身刻有111铭文。大致内容是记载了季子白奉王命抵御玁狁的事迹。
《礼记·内则第十二》中的“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记载了古人使用木质浴盆。而对于木质浴盆的称呼在《礼记·玉藻第十三》中称为杅,并有文:“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日五盥,沐稷而靧梁,栉用樿栉,发晞用象栉,进禨进羞,工乃升歌。浴用二巾,上絺下绤。出杅,履蒯席。”其文下注释“杅,浴盆”。
浴盆发展到战国时期被称为“鉴”,实物可考证为现存的“战国双龙鉴”。鉴的两耳成兽形,耳上各配大环,盆口有双龙攀援,四周刻有繁杂的蟠龙纹。《说文解字》云:“鉴,大盆也。”盛水作洗器。《庄子·则阳篇》中就有关于“同鉴而浴”的记载:“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说的就是浴盆——鉴。
汉代浴盆多为铜浴盆,扬州蜀岗的汉广陵墓博物馆仍有所保留。
清代的浴盆主体多以水泥烧制,陷入地面,外部貼有瓷砖,靠近浴盆的墙壁凹处有专门放肥皂的小洞,现代气息浓厚。
(青石浴盆www.memoryofchina.org)
总之从周到清古人对浴盆的使用仍私人化,尚未公开化,公共化。
二、从私人浴盆到人工浴池
商周以来,人们一直使用浴盆洗浴,这样虽然方便,但是在人多密集的地方又常常很尴尬,因此人工浴池应需而生。 早期的人工浴池大都修建于皇宫和寺院,那里嫔妃僧侣众多。1947~1975年,我国考察队在秦始皇的咸阳宫就发现公妃嫔使用的人工浴池,令人惊奇的是其中瓷的地漏和排水管,还有取暖的壁炉。
魏晋南北朝时期,浴池的建造与佛教紧密相连。在洛阳的宝光寺后院内就有巨石砌成的人工浴池。对于宝光寺浴池,魏晋南北朝隐士赵逸见而叹曰:“晋朝石塔寺,今为宝光寺也。人问其故,逸曰:“晋朝三十二寺,尽皆湮灭,唯此寺独存。”又指园中一处,曰:“此是浴堂,前五步,应有一井。”又曰:“浴堂下,犹有石数十枚。”可见人工浴池最晚修建于北魏。北魏郦道元就曾写道:“阙之东南有浴池,方四十许步,池中有钩台。”
三、从人工浴池到公共浴室。
“浴室”,古时叫浴堂,亦称“混堂”。“混堂天下有之,杭最下焉。”。上文我们已经提到的的《礼记·内则第十二》“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湢”意为古代的浴室。
众所周知,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新兴都市遍布,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公共浴池体现出商业性, 出现了“浴室门”。《上清官》中就有描写:“浴室院在第三条甜水巷。”。有的还出现了“香水行”《混堂》记云:“吴俗,甃大石为池,穹幕以磗,后为巨釜与池通,辘轤引水,穴壁而貯焉,一人專執爨,池水相吞,遂成沸汤,名曰混堂,榜其门则曰香水。”
到了元代,公共浴池发展更为迅速。元朝统治者为蒙古人,他们自古就有洗冷水浴的习俗,所以提供冷水澡堂的比比皆是。“同方形市场相连的街道,数量很多,街道上有许多浴室,有男女仆人服侍入浴。
清代延续明代发展,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浴池之风,开于邵伯镇之郭堂,后徐宁门外之张堂效之。并以白石为池,方丈馀,间为大小数格,其大者近镬,水热。为大池,次者为中池,小而水不甚热者为娃娃”。
纵观我国洗浴事业的发展,从简单的私家浴盆到皇宫寺院的人工浴池,再到接近于现代的公共浴室,无不体现着勤劳智慧的古人不断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迫切要切,古代洗浴事业的不断发展将为现代洗浴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对的借鉴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唐]李商隐著,周振甫注 《李商隐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2 第174页
[2]杨天宇撰 《礼记。译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7 第335页
[3]杨天宇撰 《礼记。译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7 第364页
[关键词]浴盆 人工浴池 公共浴室
一、私人浴盆的种类及其发展历程
所谓“浴盆”,顾名思义,就是洗澡盆。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已经使用浴盆洗澡了。李商隐在《韩碑》中就说:“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其中的“汤盘”就是商周第一位君主成汤曾用青铜浴盆,也就是当时所称的“汤盘”洗浴。
到了周初,虢国的季子白也曾使用浴盆,该浴盆颇具现代元素并且尚存至今。盆长137厘米,宽87厘米,高40厘米,四周铸有精美的蟠虬纹,前后左右共有8个兽头,每个兽头嘴中含有一环。盆身刻有111铭文。大致内容是记载了季子白奉王命抵御玁狁的事迹。
《礼记·内则第十二》中的“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记载了古人使用木质浴盆。而对于木质浴盆的称呼在《礼记·玉藻第十三》中称为杅,并有文:“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日五盥,沐稷而靧梁,栉用樿栉,发晞用象栉,进禨进羞,工乃升歌。浴用二巾,上絺下绤。出杅,履蒯席。”其文下注释“杅,浴盆”。
浴盆发展到战国时期被称为“鉴”,实物可考证为现存的“战国双龙鉴”。鉴的两耳成兽形,耳上各配大环,盆口有双龙攀援,四周刻有繁杂的蟠龙纹。《说文解字》云:“鉴,大盆也。”盛水作洗器。《庄子·则阳篇》中就有关于“同鉴而浴”的记载:“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说的就是浴盆——鉴。
汉代浴盆多为铜浴盆,扬州蜀岗的汉广陵墓博物馆仍有所保留。
清代的浴盆主体多以水泥烧制,陷入地面,外部貼有瓷砖,靠近浴盆的墙壁凹处有专门放肥皂的小洞,现代气息浓厚。
(青石浴盆www.memoryofchina.org)
总之从周到清古人对浴盆的使用仍私人化,尚未公开化,公共化。
二、从私人浴盆到人工浴池
商周以来,人们一直使用浴盆洗浴,这样虽然方便,但是在人多密集的地方又常常很尴尬,因此人工浴池应需而生。 早期的人工浴池大都修建于皇宫和寺院,那里嫔妃僧侣众多。1947~1975年,我国考察队在秦始皇的咸阳宫就发现公妃嫔使用的人工浴池,令人惊奇的是其中瓷的地漏和排水管,还有取暖的壁炉。
魏晋南北朝时期,浴池的建造与佛教紧密相连。在洛阳的宝光寺后院内就有巨石砌成的人工浴池。对于宝光寺浴池,魏晋南北朝隐士赵逸见而叹曰:“晋朝石塔寺,今为宝光寺也。人问其故,逸曰:“晋朝三十二寺,尽皆湮灭,唯此寺独存。”又指园中一处,曰:“此是浴堂,前五步,应有一井。”又曰:“浴堂下,犹有石数十枚。”可见人工浴池最晚修建于北魏。北魏郦道元就曾写道:“阙之东南有浴池,方四十许步,池中有钩台。”
三、从人工浴池到公共浴室。
“浴室”,古时叫浴堂,亦称“混堂”。“混堂天下有之,杭最下焉。”。上文我们已经提到的的《礼记·内则第十二》“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湢”意为古代的浴室。
众所周知,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新兴都市遍布,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公共浴池体现出商业性, 出现了“浴室门”。《上清官》中就有描写:“浴室院在第三条甜水巷。”。有的还出现了“香水行”《混堂》记云:“吴俗,甃大石为池,穹幕以磗,后为巨釜与池通,辘轤引水,穴壁而貯焉,一人專執爨,池水相吞,遂成沸汤,名曰混堂,榜其门则曰香水。”
到了元代,公共浴池发展更为迅速。元朝统治者为蒙古人,他们自古就有洗冷水浴的习俗,所以提供冷水澡堂的比比皆是。“同方形市场相连的街道,数量很多,街道上有许多浴室,有男女仆人服侍入浴。
清代延续明代发展,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浴池之风,开于邵伯镇之郭堂,后徐宁门外之张堂效之。并以白石为池,方丈馀,间为大小数格,其大者近镬,水热。为大池,次者为中池,小而水不甚热者为娃娃”。
纵观我国洗浴事业的发展,从简单的私家浴盆到皇宫寺院的人工浴池,再到接近于现代的公共浴室,无不体现着勤劳智慧的古人不断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迫切要切,古代洗浴事业的不断发展将为现代洗浴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对的借鉴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唐]李商隐著,周振甫注 《李商隐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2 第174页
[2]杨天宇撰 《礼记。译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7 第335页
[3]杨天宇撰 《礼记。译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7 第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