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际核安全形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美国总统特朗普自上任以来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以及对当前形势作出的重回“大国竞争”判断,对当前国际核安全态势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自冷战结束后,相对稳定的核威慑平衡关系已起波澜,国际核规则进入调整期。
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2018年7月发布的《全球核力量》报告,当前美俄可投射核弹头库存分别为3800枚和4350枚,合计约占全球核弹头库存总量的90%以上,实战部署的核弹头分别为1750枚和1600枚;美俄军用高浓铀库存分别为574.5吨和679吨,武器级钚材料分别为87.8吨和128吨。
冷战高峰期,美俄核弹头库存分别曾达万枚以上。冷战结束后,美俄两国陆续签署《削减进攻性战略性核武器条约》等一系列核武器削减条约,使得两国核弹头库存得以逐年下降。现阶段,美俄核武库存比冷战高峰期分别削减了约80%。特朗普上任后,公开质疑奥巴马时期美俄签署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认为通过削减核武器数量进行核裁军已不适用于当前及未来形势,美国需要研发新的核武器。
原本北约东扩及美导弹防御系统的不断升级,就已引发俄罗斯对战略核力量的应激强化。在2018年的国情咨文中,俄罗斯总统普京高调展示6种最新武器装备,其中4种与核相关,包括两种核动力型号,分别是核动力巡航导弹和核动力无人水下潜航器。
近年来,美俄通过战略对话来化解核競争与核风险的情况急剧减少,美国继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伊核协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后,又继续加大对新的战略核武器研发投入,未来30年美国将投入1.2万亿美元用于核武器现代化升级改造,并计划10年更新一代。
核武器小型化、发展低当量核武器也成为美国拓宽核选项的途径之一。俄罗斯一直密切关注美国核政策,始终将核威慑视为针对美国的主要安全保证。美国此举将更加刺激俄罗斯发展战略导弹等核武器,或将掀起新一轮核军备竞赛,冷战后全球削减核武库的时代或将终结。
自2017年底至今,特朗普政府陆续发布《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核态势评估报告》《导弹防御评估报告》《非战略核武器报告》等战略报告,这些报告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以及核战略重回“大国竞争”的形势判断。
美国在其国家安全战略中,指责中俄不断上升的实力正在逐渐削弱美国的局部优势,被列为美“首要安全威胁”和“战略竞争者”。特朗普政府与奥巴马时期将核恐怖主义与核扩散视为首要威胁、将传统大国军事威胁置于次要地位的威胁判断明显不同。“刻不容缓发展战略核武器”“以实力求和平”的表态,充分表明特朗普政府的核战略正在重回大国竞争。
特朗普政府发布的美国新核战略的首要目标是慑止敌人的核攻击,但与奥巴马政府“一直寻求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地位”不同的是,该首要目标不是唯一目的,特朗普政府强调美核力量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将发挥四大关键作用:一是慑止核与非核进攻;二是向盟友和伙伴提供安全保证;三是一旦威慑失败,达成美国的目标;四是防范未来的不确定性。
特朗普政府核战略降低了核武器使用门槛,放宽了核武器的适用条件,提升了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更强调核威慑战略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必要性。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控制核武器的主要法律依据,但并不具备强制性。一旦发生地区性平衡被破坏的趋势,核不扩散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危机。
美国于2018年5月取消与伊朗签署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并对伊朗重启制裁。2019年5月,伊朗终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
美国在核不扩散问题上采取明显的双重标准,一直向从未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印度出口核技术,并支持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组织。印度于1998年跨过“核门槛”,并一直大力发展核力量。据《全球核力量》报告估算,当前印度拥有约140枚核弹头,陆基具有接近洲际弹道导弹射程的导弹即将服役,海基有两艘潜艇已下水,空基战略轰炸机项目虽一直拖延,但已初步建立“三位一体”核力量。
美国通过《日美核能协定》允许日本在核电项目中提取钚,而钚是制造核武器的材料之一。根据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目前日本国内共存有10吨左右敏感度极高的分离钚,同时还拥有约1.2吨高浓铀,这些都是被国际社会列为可用于武器的核材料。日本被认为拥有制造核武器的技术能力,同时大力发展乏燃料后处理工程和铀浓缩技术。日本以民掩军发展核武器相关技术的可能性值得警惕。
截至2019年5月,全球在运并网核电机组447台,在建56台,分布在30多个国家或地区。全球研究堆在运227座,重要铀浓缩设施23座,后处理设施17座。目前世界上有1340吨高浓缩铀和520吨钚,这些核材料被估算可生产12万枚核弹头。
同时,全球放射源总量超过数百万枚。据1993年至2018年初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数据,全球共发生3235起核材料与放射源的失窃与非法交易事件,平均每年约130起。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形势日趋严峻复杂,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网络等技术应用扩大对核安保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来,日本、韩国、德国等均发生核设施遭受网络攻击事件。未来随着全球核电投运机组的增大、核材料及放射源使用范围不断增大,无人机盗窃和网络信息窃取等核恐怖袭击发生风险越来越高。此外,大部分国家生产的核材料、乏燃料都涉及运输环节,预计未来运输量将呈扩大趋势。考虑到核材料、乏燃料、核燃料元件、放射性废物的运输涉及种类多、频次高、距离长、时间长等因素,运输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隐患。
此外,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溃败后,暴恐外溢效应明显。4月,斯里兰卡连环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伊斯兰国”宣布对爆炸负责。“伊斯兰国”曾谋求核与放射性材料,图谋制造“脏弹”进行核恐怖袭击。可见,核恐怖威胁在当前局势下依然十分严峻。
(摘自《环球》2019年第14期。作者为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核工业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
自冷战结束后,相对稳定的核威慑平衡关系已起波澜,国际核规则进入调整期。
全球削减核武库时代或将终结
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2018年7月发布的《全球核力量》报告,当前美俄可投射核弹头库存分别为3800枚和4350枚,合计约占全球核弹头库存总量的90%以上,实战部署的核弹头分别为1750枚和1600枚;美俄军用高浓铀库存分别为574.5吨和679吨,武器级钚材料分别为87.8吨和128吨。
冷战高峰期,美俄核弹头库存分别曾达万枚以上。冷战结束后,美俄两国陆续签署《削减进攻性战略性核武器条约》等一系列核武器削减条约,使得两国核弹头库存得以逐年下降。现阶段,美俄核武库存比冷战高峰期分别削减了约80%。特朗普上任后,公开质疑奥巴马时期美俄签署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认为通过削减核武器数量进行核裁军已不适用于当前及未来形势,美国需要研发新的核武器。
原本北约东扩及美导弹防御系统的不断升级,就已引发俄罗斯对战略核力量的应激强化。在2018年的国情咨文中,俄罗斯总统普京高调展示6种最新武器装备,其中4种与核相关,包括两种核动力型号,分别是核动力巡航导弹和核动力无人水下潜航器。
近年来,美俄通过战略对话来化解核競争与核风险的情况急剧减少,美国继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伊核协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后,又继续加大对新的战略核武器研发投入,未来30年美国将投入1.2万亿美元用于核武器现代化升级改造,并计划10年更新一代。
核武器小型化、发展低当量核武器也成为美国拓宽核选项的途径之一。俄罗斯一直密切关注美国核政策,始终将核威慑视为针对美国的主要安全保证。美国此举将更加刺激俄罗斯发展战略导弹等核武器,或将掀起新一轮核军备竞赛,冷战后全球削减核武库的时代或将终结。
美国核战略重回大国竞争
自2017年底至今,特朗普政府陆续发布《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核态势评估报告》《导弹防御评估报告》《非战略核武器报告》等战略报告,这些报告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以及核战略重回“大国竞争”的形势判断。
美国在其国家安全战略中,指责中俄不断上升的实力正在逐渐削弱美国的局部优势,被列为美“首要安全威胁”和“战略竞争者”。特朗普政府与奥巴马时期将核恐怖主义与核扩散视为首要威胁、将传统大国军事威胁置于次要地位的威胁判断明显不同。“刻不容缓发展战略核武器”“以实力求和平”的表态,充分表明特朗普政府的核战略正在重回大国竞争。
特朗普政府发布的美国新核战略的首要目标是慑止敌人的核攻击,但与奥巴马政府“一直寻求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地位”不同的是,该首要目标不是唯一目的,特朗普政府强调美核力量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将发挥四大关键作用:一是慑止核与非核进攻;二是向盟友和伙伴提供安全保证;三是一旦威慑失败,达成美国的目标;四是防范未来的不确定性。
特朗普政府核战略降低了核武器使用门槛,放宽了核武器的适用条件,提升了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更强调核威慑战略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必要性。
美国的双重标准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控制核武器的主要法律依据,但并不具备强制性。一旦发生地区性平衡被破坏的趋势,核不扩散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危机。
美国于2018年5月取消与伊朗签署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并对伊朗重启制裁。2019年5月,伊朗终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
美国在核不扩散问题上采取明显的双重标准,一直向从未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印度出口核技术,并支持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组织。印度于1998年跨过“核门槛”,并一直大力发展核力量。据《全球核力量》报告估算,当前印度拥有约140枚核弹头,陆基具有接近洲际弹道导弹射程的导弹即将服役,海基有两艘潜艇已下水,空基战略轰炸机项目虽一直拖延,但已初步建立“三位一体”核力量。
美国通过《日美核能协定》允许日本在核电项目中提取钚,而钚是制造核武器的材料之一。根据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目前日本国内共存有10吨左右敏感度极高的分离钚,同时还拥有约1.2吨高浓铀,这些都是被国际社会列为可用于武器的核材料。日本被认为拥有制造核武器的技术能力,同时大力发展乏燃料后处理工程和铀浓缩技术。日本以民掩军发展核武器相关技术的可能性值得警惕。
新形势对核安保要求更高
截至2019年5月,全球在运并网核电机组447台,在建56台,分布在30多个国家或地区。全球研究堆在运227座,重要铀浓缩设施23座,后处理设施17座。目前世界上有1340吨高浓缩铀和520吨钚,这些核材料被估算可生产12万枚核弹头。
同时,全球放射源总量超过数百万枚。据1993年至2018年初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数据,全球共发生3235起核材料与放射源的失窃与非法交易事件,平均每年约130起。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形势日趋严峻复杂,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网络等技术应用扩大对核安保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来,日本、韩国、德国等均发生核设施遭受网络攻击事件。未来随着全球核电投运机组的增大、核材料及放射源使用范围不断增大,无人机盗窃和网络信息窃取等核恐怖袭击发生风险越来越高。此外,大部分国家生产的核材料、乏燃料都涉及运输环节,预计未来运输量将呈扩大趋势。考虑到核材料、乏燃料、核燃料元件、放射性废物的运输涉及种类多、频次高、距离长、时间长等因素,运输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隐患。
此外,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溃败后,暴恐外溢效应明显。4月,斯里兰卡连环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伊斯兰国”宣布对爆炸负责。“伊斯兰国”曾谋求核与放射性材料,图谋制造“脏弹”进行核恐怖袭击。可见,核恐怖威胁在当前局势下依然十分严峻。
(摘自《环球》2019年第14期。作者为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核工业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