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新疆的双语教学,算得上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有史记载的汉代。从建国到世纪之交,新疆双语教学得到空前重视和发展,党和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提倡汉族和少数民族同志互相学习语言,并开办各类学校培训师资,进行双语教学活动,这期间的双语教学活动得到迅速提高。世纪之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腾飞,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双语教学活动更加活跃。加上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有民族风情,为新疆双语教学增加了新的内容。许多外国留学生来到新疆学习汉语,在原有的汉维、汉哈、汉柯的基础上,增加了汉韩、汉日、汉英、汉巴(巴基斯坦)、汉德、汉法等双语内容。除此之外,近年来,在新疆,汉语还逐渐成为各少数民族适龄儿童择校、入学、中考、高考的选择对象,所以双语活动在新疆愈加活跃。
一、新疆双语教学发展现状特征
在20世纪90年代,新疆双语交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更新
更多的少数民族家长为了子女的前途,择校观念开始更新,他们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一条从小学开始接受汉文化教育的道路,从此开始,新疆民考汉学生人数剧增,人们戏谑地称他们为新疆的第十四个民族;少数民族学生选择高校的观念更新,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开始愿意选择内地高校或新疆用汉语授课的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始对汉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他们认为,只有学好汉语,才能了解、接受更多的信息和科技文化。
2.在民族中小学推行民语、汉语、英语三通的新举措
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少数民族学生择汉校入学的现象逐渐增多,由于家庭语言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民考汉学生的整体情况与汉族学生有差别,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始在少数民族中小学广泛推行民语、汉语双通新举措,从世纪末开始,在首府乌鲁木齐推行民语、汉语、英语三通新举措,取得可喜成绩。具体做法是用民语开设语文课,用汉语开设数理化课,另外加开汉语课或英语课。这一新举措的推行,受到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支持。近年来,正是这项措施的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开始走出新疆,走出国门。
从1999年开始,自治区教育厅出台新举措,每年从偏远地、县少数民族学校的初中生中选拔2000名成绩优异的特困生,分别送往沿海10个发达城市培养到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当地大学,这一新举措促进了新疆双语教学。走出去,再带回来的将是沿海发达城市的新观念,这对开发新疆是一个百年大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自治区教育厅和新疆大学联合出台举措,每年选拔少数民族优秀高中生进入科技班、社科班预科一年以后直接进入内地高校学习所选专业。这一举措进一步深化了新疆双语教学。
3.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开始发挥新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双语教学逐步规范化、高水平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教育厅决定把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作为升学和晋职的手段之一,以此激励少数民族学生和公务员积极学习汉语,配合这一激励政策的还有一些奖励和优惠政策,即达到的级别越高,升学和晋级的机会就越多。
首先,新疆开始推行在高校用汉语授课的新规定,并且要求少数民族教师达到汉语水平8级,要求有些文科专业的教师达到10级,达不到要求者离岗,进修学习一年之后达不到要求者离开教师队伍。这一新规定的实施营造出浓厚的双语教学的氛围。
其次汉语水平考试(HSK)成为高校新生录取和毕业生的必备条件的新要求。90年代中期,新疆双语教学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关怀下,好像全新疆上下都在教汉语、学汉语。经过强化后的城市少数民族同志的汉语水平要高出很多。乌鲁木齐市的少数民族在口语交际上没有困难,而从和田和喀什地区乡村来的不但在口语交际上有困难,而且,好容易说出来的几句汉语也往往是听不懂的。所以,以往按专业录取进校后,分在一个班里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给双语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为此,自治区教育厅和新疆高校联合制定出大学毕业生应达到的最低汉语水平线,即入校大学生应为5-6级,大学毕业生应为7-8级。
4.亚非欧拉美洲留学生成为新疆双语教学新生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世界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已成为一种大趋势。新疆人在关注、了解世界,世人也在关注、了解中国新疆。亚非欧拉美的留学生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来到神秘的新疆高校学习汉语,人数日益增多。原来,新疆双语教学工作面对的是本土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柯孜等少数民族学生,再加上自己是学维、哈语的,给少数民族学生讲授汉语非常方便。他们在双语教学中比较赞成采用翻译教学法。当各国留学生来到新疆之后,担任授课任务的还是这些教师。他们也懂外语,开始他们曾尝试借用外语,采用翻译教学法给留学生讲授汉语,但都被留学生拒绝。绝大多数留学生愿意通过直接教学法学习汉语。至此,新疆双语教学才从真正意义上接受了直接教学法,确立了其在双语教学中的地位。
5.新疆成为中亚地区双语教学的新基地
新疆在近几年能很快发展为中亚双语教学新基地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是师资、语言环境优势。新疆的汉族人虽然大都来自内地的方言区,但是较年轻的一代,尤其是接受过教育的和现在的上班族都操用较标准的汉语普通话,除了在前、后鼻音上有点问题外,基本上没有方言口音,尤其是在高校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学识广博,具有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而且他们都经过严格的汉语普通话培训和考试,并获取汉语普通话级别证书一二级不等。大多数留学生经过留学实践后,对这一点儿都给以了肯定。还有一些留学生的同学和朋友,从四川、西安、兰州、北京等地到乌鲁木齐旅游后,发现乌鲁木齐有这么好的师资队伍和普通话环境,于是中途转学来乌鲁木齐学习汉语。同时,中亚国家的语言,除了塔吉克语,与新疆的少数民族语言接近,同属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中亚国家的留学生来中国新疆留学,生活语言上没有太大的障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从新疆找到自己的亲戚,所以在新疆学习汉语一点儿也不觉得寂寞。
二是地理优势。中亚国家距离新疆近,从土库曼到新疆,要比从土库曼到北京省一半的路,这是大多数中亚国家留学生的选择理由之一。
三是经济优势。新疆经济近几年发展较快,从城市面貌、交通设施、市场供应、社会治安、到高校教学设备等方面,与中亚国家相比,均处于领先,这些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
四是气候优势。新疆虽地处大陆深处,但是冬暖夏凉。正是这一点吸引着全国的人们冬季来滑雪,夏季来避暑。这样的气候环境为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留学条件。以上几点综合成为新疆双语教学的一种素质,使新疆成为中亚双语教学的基地,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繁荣,新疆的双语教学肯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新疆双语教学存在的差距
目前,双语教学在新疆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这只是一个总体的评估。实际上,新疆城乡双语教学的差距很大,矛盾还极为突出。表现在:1.从2003年自学考试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反映出,一些偏远地、州、县的人们对双语教学还缺乏正确认识,在师资配备上还存在盲目性。一些人认为,只要会说汉语的人就会教授汉语,于是,在相当一部分学校,把多病的、超编的、不胜任其他专业课的、只要会说一点儿汉语老师调来讲授汉语。以致在职总数超编,专职汉语教师缺编,专业汉语教师进不了编。2.偏远地区存在着小学、初中、高中汉语师资配备的倒挂现象,很多人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工作,当地又很缺汉语教师,领导认为小学汉语简单,就派懂一点儿汉语的担任。初中汉语稍难一点儿,就派汉语水平稍高一点儿的,以此类推。这种错误的认识在偏远地区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误导使学生错失学习汉语最佳时段。3.新疆有广袤的农牧区,那里方圆几百公里看不到一个汉族人,当地的少数民族对学习汉语不了解、也不理解。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汉语,还会责备孩子学好自己的语言就不错了,还学什么汉语。4.在新疆双语教学领域还存在一种倒挂现象,即语音、词汇、语法教学的倒挂。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语音教学,包括声调教学不影响交际,于是在实际教学中便将语音教学一滑而过。结果,少数民族学生懂得汉语,会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全部思想,而发音却与没学过汉语的人没什么两样,这种现象在新疆很普遍,这包括在高校任教的少数民族教师。5.来自资金方面的差距。据调查,在新疆偏远地区双语教学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备极缺。乡村中小学的教学设备就是录音机和录音带,有些教师嫌麻烦连录音带也不放,使汉语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四、加速发展新疆双语教学的对策
世纪之交双语教学成果丰硕,这是好的一面,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问题还很多。如:双语教学中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小学汉语师资配备上的倒挂,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的资格的认定,偏远地区双语教学设备的配置,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的倒挂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为此本文特提以下几点设想:1.建立双语督导制度,聘请有经验的离退休干部和老教师,组成双语教学督导团巡回督导,制定计划,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切实解决双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2.用发放证书、提供升学和就业优惠的方法建立大学生定期轮流支援偏远地区双语教学制度。用这种方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既可解决偏远地区双语教师的不足,又可以缓解城市人口就业的压力,还可以让大学生增加人生阅历。3.在老教师督导团的督导下,及早整顿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队伍,重新认定汉语教师资格,争取做到宁缺勿滥。4.纠正基层汉语教师配上的不正之风,严把教师队伍的入口,杜绝师资配备上的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5.建立城镇汉语教师与乡村中小学汉语教师的轮岗制度,激活办学模式,促进教师互帮互学,改善偏远地区的办学水平。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新疆哈萨克族散杂居态势及发展趋势》(05xmz03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一、新疆双语教学发展现状特征
在20世纪90年代,新疆双语交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更新
更多的少数民族家长为了子女的前途,择校观念开始更新,他们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一条从小学开始接受汉文化教育的道路,从此开始,新疆民考汉学生人数剧增,人们戏谑地称他们为新疆的第十四个民族;少数民族学生选择高校的观念更新,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开始愿意选择内地高校或新疆用汉语授课的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开始对汉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他们认为,只有学好汉语,才能了解、接受更多的信息和科技文化。
2.在民族中小学推行民语、汉语、英语三通的新举措
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少数民族学生择汉校入学的现象逐渐增多,由于家庭语言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民考汉学生的整体情况与汉族学生有差别,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始在少数民族中小学广泛推行民语、汉语双通新举措,从世纪末开始,在首府乌鲁木齐推行民语、汉语、英语三通新举措,取得可喜成绩。具体做法是用民语开设语文课,用汉语开设数理化课,另外加开汉语课或英语课。这一新举措的推行,受到少数民族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支持。近年来,正是这项措施的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开始走出新疆,走出国门。
从1999年开始,自治区教育厅出台新举措,每年从偏远地、县少数民族学校的初中生中选拔2000名成绩优异的特困生,分别送往沿海10个发达城市培养到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当地大学,这一新举措促进了新疆双语教学。走出去,再带回来的将是沿海发达城市的新观念,这对开发新疆是一个百年大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自治区教育厅和新疆大学联合出台举措,每年选拔少数民族优秀高中生进入科技班、社科班预科一年以后直接进入内地高校学习所选专业。这一举措进一步深化了新疆双语教学。
3.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开始发挥新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双语教学逐步规范化、高水平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教育厅决定把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作为升学和晋职的手段之一,以此激励少数民族学生和公务员积极学习汉语,配合这一激励政策的还有一些奖励和优惠政策,即达到的级别越高,升学和晋级的机会就越多。
首先,新疆开始推行在高校用汉语授课的新规定,并且要求少数民族教师达到汉语水平8级,要求有些文科专业的教师达到10级,达不到要求者离岗,进修学习一年之后达不到要求者离开教师队伍。这一新规定的实施营造出浓厚的双语教学的氛围。
其次汉语水平考试(HSK)成为高校新生录取和毕业生的必备条件的新要求。90年代中期,新疆双语教学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关怀下,好像全新疆上下都在教汉语、学汉语。经过强化后的城市少数民族同志的汉语水平要高出很多。乌鲁木齐市的少数民族在口语交际上没有困难,而从和田和喀什地区乡村来的不但在口语交际上有困难,而且,好容易说出来的几句汉语也往往是听不懂的。所以,以往按专业录取进校后,分在一个班里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给双语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为此,自治区教育厅和新疆高校联合制定出大学毕业生应达到的最低汉语水平线,即入校大学生应为5-6级,大学毕业生应为7-8级。
4.亚非欧拉美洲留学生成为新疆双语教学新生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世界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已成为一种大趋势。新疆人在关注、了解世界,世人也在关注、了解中国新疆。亚非欧拉美的留学生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来到神秘的新疆高校学习汉语,人数日益增多。原来,新疆双语教学工作面对的是本土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柯孜等少数民族学生,再加上自己是学维、哈语的,给少数民族学生讲授汉语非常方便。他们在双语教学中比较赞成采用翻译教学法。当各国留学生来到新疆之后,担任授课任务的还是这些教师。他们也懂外语,开始他们曾尝试借用外语,采用翻译教学法给留学生讲授汉语,但都被留学生拒绝。绝大多数留学生愿意通过直接教学法学习汉语。至此,新疆双语教学才从真正意义上接受了直接教学法,确立了其在双语教学中的地位。
5.新疆成为中亚地区双语教学的新基地
新疆在近几年能很快发展为中亚双语教学新基地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是师资、语言环境优势。新疆的汉族人虽然大都来自内地的方言区,但是较年轻的一代,尤其是接受过教育的和现在的上班族都操用较标准的汉语普通话,除了在前、后鼻音上有点问题外,基本上没有方言口音,尤其是在高校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学识广博,具有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而且他们都经过严格的汉语普通话培训和考试,并获取汉语普通话级别证书一二级不等。大多数留学生经过留学实践后,对这一点儿都给以了肯定。还有一些留学生的同学和朋友,从四川、西安、兰州、北京等地到乌鲁木齐旅游后,发现乌鲁木齐有这么好的师资队伍和普通话环境,于是中途转学来乌鲁木齐学习汉语。同时,中亚国家的语言,除了塔吉克语,与新疆的少数民族语言接近,同属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中亚国家的留学生来中国新疆留学,生活语言上没有太大的障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从新疆找到自己的亲戚,所以在新疆学习汉语一点儿也不觉得寂寞。
二是地理优势。中亚国家距离新疆近,从土库曼到新疆,要比从土库曼到北京省一半的路,这是大多数中亚国家留学生的选择理由之一。
三是经济优势。新疆经济近几年发展较快,从城市面貌、交通设施、市场供应、社会治安、到高校教学设备等方面,与中亚国家相比,均处于领先,这些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
四是气候优势。新疆虽地处大陆深处,但是冬暖夏凉。正是这一点吸引着全国的人们冬季来滑雪,夏季来避暑。这样的气候环境为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留学条件。以上几点综合成为新疆双语教学的一种素质,使新疆成为中亚双语教学的基地,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繁荣,新疆的双语教学肯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新疆双语教学存在的差距
目前,双语教学在新疆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这只是一个总体的评估。实际上,新疆城乡双语教学的差距很大,矛盾还极为突出。表现在:1.从2003年自学考试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反映出,一些偏远地、州、县的人们对双语教学还缺乏正确认识,在师资配备上还存在盲目性。一些人认为,只要会说汉语的人就会教授汉语,于是,在相当一部分学校,把多病的、超编的、不胜任其他专业课的、只要会说一点儿汉语老师调来讲授汉语。以致在职总数超编,专职汉语教师缺编,专业汉语教师进不了编。2.偏远地区存在着小学、初中、高中汉语师资配备的倒挂现象,很多人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工作,当地又很缺汉语教师,领导认为小学汉语简单,就派懂一点儿汉语的担任。初中汉语稍难一点儿,就派汉语水平稍高一点儿的,以此类推。这种错误的认识在偏远地区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误导使学生错失学习汉语最佳时段。3.新疆有广袤的农牧区,那里方圆几百公里看不到一个汉族人,当地的少数民族对学习汉语不了解、也不理解。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汉语,还会责备孩子学好自己的语言就不错了,还学什么汉语。4.在新疆双语教学领域还存在一种倒挂现象,即语音、词汇、语法教学的倒挂。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语音教学,包括声调教学不影响交际,于是在实际教学中便将语音教学一滑而过。结果,少数民族学生懂得汉语,会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全部思想,而发音却与没学过汉语的人没什么两样,这种现象在新疆很普遍,这包括在高校任教的少数民族教师。5.来自资金方面的差距。据调查,在新疆偏远地区双语教学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备极缺。乡村中小学的教学设备就是录音机和录音带,有些教师嫌麻烦连录音带也不放,使汉语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四、加速发展新疆双语教学的对策
世纪之交双语教学成果丰硕,这是好的一面,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问题还很多。如:双语教学中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小学汉语师资配备上的倒挂,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的资格的认定,偏远地区双语教学设备的配置,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的倒挂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为此本文特提以下几点设想:1.建立双语督导制度,聘请有经验的离退休干部和老教师,组成双语教学督导团巡回督导,制定计划,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切实解决双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2.用发放证书、提供升学和就业优惠的方法建立大学生定期轮流支援偏远地区双语教学制度。用这种方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既可解决偏远地区双语教师的不足,又可以缓解城市人口就业的压力,还可以让大学生增加人生阅历。3.在老教师督导团的督导下,及早整顿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队伍,重新认定汉语教师资格,争取做到宁缺勿滥。4.纠正基层汉语教师配上的不正之风,严把教师队伍的入口,杜绝师资配备上的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5.建立城镇汉语教师与乡村中小学汉语教师的轮岗制度,激活办学模式,促进教师互帮互学,改善偏远地区的办学水平。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新疆哈萨克族散杂居态势及发展趋势》(05xmz03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