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年,陕西经济快速发展,改革成果与民同享,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屡上新台阶,消费品质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向品质型、享受型、多样型、智能化发生明显转变。
收入格局发生变化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9月7日发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开放40年,陕西居民收入成倍增长。1978年至2017年,陕西城镇居民收入由人均310元提高至30810元,农村居民收入由133元提高至10265元,分别增长98.4倍、76.2倍,年均增长12.2%和11.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8%和6.3%。从城镇居民增收进程看,40年来,陕西城镇居民历经3个10年,居民收入分别跨越千元、4000元、万元大关,其后又分别用5年时间跨越二万元、三万元大关,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蜕变;陕西农村居民收入在经过12年的努力突破500元大关后,仅用6年站上千元大关、用9年突破2000元、用12年突破万元,增收速度不断加快。2017年,陕西农村居民一年增收869元,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10余年的增量。与此同时,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特别是近10年,陕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八年快于城镇居民,有四年增速快于生产总值,充分展现了中央惠农政策的积极效应。2017年,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突破三万元和万元大关,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接近40%,达到历史较好水平。全省居民收入质量双增,含金量提高,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居民收入渠道拓宽,结构优化。调查显示,改革开放初期,居民收入来源单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则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收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激发了生产要素活力,居民收入渠道显著拓宽。在城镇,用工制度改革、最低工资标准提高、離退休金“十三连增”、居民医保和养老保险标准提高、“双创”支持举措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直接和间接地为居民增收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农业生产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提升,效率迸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产、三产务工成为常态,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推进,为农村居民快速、持续、全面增收开辟了通道。
改革开放40年,陕西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从无到有,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达到6.6%和7%,使城镇居民增收多了一份保障;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由不足10%上升至41.6%,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由不足5%上升至26.8%,收入的来源不断拓展,收入的稳定性明显增加。截至2017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多元化促使居民收入结构不断趋于优化,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8.8%、6.6%、7%、27.6%;农村居民四项收入比重分别达到41.6%、31.6%、1.8%、25%,在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成为居民收入的主要保障的同时,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成为居民增收的有力补充。
消费结构提档升级
伴随居民收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省居民生活也由生存型向品质型、由温饱型向享受型、由单纯型向多样型、由机械化向智能化发生转变,信息、绿色、时尚、品质等消费转型升级势头强劲。
从吃穿住行看,40年来,陕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5%下降至28.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62.8%下降至26%,温饱问题已然解决;衣着服装则由颜色种类单一、一衣抵四季向多款色、分季节变化;居住向面积扩大、环境改善、智能化、现代化发展。据调查,2017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7平方米,农村居民达到46平方米;出行更是趋向便捷、高速、省力。
从家庭耐用品拥有量看,27%的城镇居民家庭和13.9%的农村居民家庭已拥有家用小汽车,彩电、冰箱、热水器已成为家庭的生活必需品,且不断更新换代。
从社会保障看,现实的就医、就学、文化娱乐条件,让居民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更为广泛,要求更高。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助推城乡居民生活丰富多彩、品质提升增添了动力和活力。
收入格局发生变化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9月7日发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开放40年,陕西居民收入成倍增长。1978年至2017年,陕西城镇居民收入由人均310元提高至30810元,农村居民收入由133元提高至10265元,分别增长98.4倍、76.2倍,年均增长12.2%和11.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8%和6.3%。从城镇居民增收进程看,40年来,陕西城镇居民历经3个10年,居民收入分别跨越千元、4000元、万元大关,其后又分别用5年时间跨越二万元、三万元大关,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蜕变;陕西农村居民收入在经过12年的努力突破500元大关后,仅用6年站上千元大关、用9年突破2000元、用12年突破万元,增收速度不断加快。2017年,陕西农村居民一年增收869元,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10余年的增量。与此同时,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特别是近10年,陕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八年快于城镇居民,有四年增速快于生产总值,充分展现了中央惠农政策的积极效应。2017年,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突破三万元和万元大关,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接近40%,达到历史较好水平。全省居民收入质量双增,含金量提高,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居民收入渠道拓宽,结构优化。调查显示,改革开放初期,居民收入来源单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则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收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激发了生产要素活力,居民收入渠道显著拓宽。在城镇,用工制度改革、最低工资标准提高、離退休金“十三连增”、居民医保和养老保险标准提高、“双创”支持举措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直接和间接地为居民增收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农业生产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提升,效率迸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产、三产务工成为常态,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推进,为农村居民快速、持续、全面增收开辟了通道。
改革开放40年,陕西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从无到有,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分别达到6.6%和7%,使城镇居民增收多了一份保障;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由不足10%上升至41.6%,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由不足5%上升至26.8%,收入的来源不断拓展,收入的稳定性明显增加。截至2017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多元化促使居民收入结构不断趋于优化,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8.8%、6.6%、7%、27.6%;农村居民四项收入比重分别达到41.6%、31.6%、1.8%、25%,在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成为居民收入的主要保障的同时,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成为居民增收的有力补充。
消费结构提档升级
伴随居民收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省居民生活也由生存型向品质型、由温饱型向享受型、由单纯型向多样型、由机械化向智能化发生转变,信息、绿色、时尚、品质等消费转型升级势头强劲。
从吃穿住行看,40年来,陕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5%下降至28.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62.8%下降至26%,温饱问题已然解决;衣着服装则由颜色种类单一、一衣抵四季向多款色、分季节变化;居住向面积扩大、环境改善、智能化、现代化发展。据调查,2017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7平方米,农村居民达到46平方米;出行更是趋向便捷、高速、省力。
从家庭耐用品拥有量看,27%的城镇居民家庭和13.9%的农村居民家庭已拥有家用小汽车,彩电、冰箱、热水器已成为家庭的生活必需品,且不断更新换代。
从社会保障看,现实的就医、就学、文化娱乐条件,让居民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更为广泛,要求更高。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助推城乡居民生活丰富多彩、品质提升增添了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