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縣域经济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南省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进力量。本文结合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河南省共有县(市)108个,其中县88个,县级市20个。县域面积总面积为15.11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0.5%。经过农业持续增长的、工业化启动阶段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河南省县域经济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综合的经济实力开始有了显著地增强。在2014年县域经济总量为24454.29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70%左右,带动近七成的就业人口,县域经济为地方财政收入提供35%的资金来源。在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矛盾、拓展河南经济活动的领域和市场空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推进河南省的城市化建设等方面日益凸显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现代化产业飞速发展,传统的产业发展速度放缓和县域之间差距拉大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阻碍着县域经济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进程滞后
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农产品尽管种类繁多、产量大,但其经济效率低、效益差、特色不突出,竞争优势不明显,农业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市场优势。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链条整合不容迟疑。大量的劳动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工,工业企业大量涌现。但随着各方面成本提升,传统的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将会逐渐被市场淘汰。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市场主体意识薄弱,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业同质化严重,纵使特色产业也没有产生集聚效应。
(二)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根据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发展布局可知,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最好,其次是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发展则是最慢的,截止到2014年,河南省还有53个县尚未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其中国家级的有38个,省级的有15个,涉及到8103个村和576万人。河南省各县(市)中年产总值在400亿以上的有11个,基本上都在中原城市群县域内,大部分都在100亿到300亿之间,还有4个县年产总值不到100亿。其中处于黄淮海平原地区的信阳、驻马店和周口等所辖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多数属于平原农业县和资源匮乏县,共有71个县(市),拥有全省县域人口的72%,不论是人均GDP还是人均财政收入均低于其他区域。黄淮地区的农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大,工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三)多数县财政状况不佳,资金短缺
由于各县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及经济实力不同,各县的财政实力也有差异。在河南省108县(市)中,大部分县级财政收入不足以维持本级政府部门正常运转,需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税收是其主要财政收入,不仅要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承担着向上级政府缴纳的责任。县级财政已经出现超支现象,而且日益严重。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倾斜度也有所偏向,致使部分县(市)所享受到的财政转移支付有限。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多依靠农业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项目,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当前的金融体系机制并未有形成对中小企业较为完整的服务体系,中小企业面临着贷款难、融资难的困境。经济发展需要资金,倘若没有资金的支持,何谈经济的发展。
(四)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相辅相成的关系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更为明显。由于长期受到自然经济观念的影响,河南省多数县级政府在思想观念和管理公共事务上都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把握。公共事务的管理缺乏丰富的经验,灵活性不够。县级政府的管理权限过小,部分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在省里或省辖市里掌握,使得县级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不利于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培育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
基于县域特点,依托本地的特色资源和特色产品,大力发展特色项目,培育产业链条长、辐射作用大、市场占有率高和发展前景广阔的特色产业。努力构建“一县一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自有知名品牌和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采取整体联动措施,构建特色产业发展区、优势产业发展带和若干中心镇的产业发展新平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建立健全的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产品的流通,提高农业组织化的专业程度。引入农业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农产品安全监测、质量认证体系,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与认证,培育优质名牌产品。
(二)积极促进县城中心镇的形成与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往往先发展起来,形成一个增长极,从而带动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增长。中心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心,经济功能辐射强,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设施,是连接城乡的重要中枢。中心城镇建设要规范合理,发挥促进生产要素和乡镇企业集聚的作用。城镇发展离不开人口,放宽户籍限制,对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均可根据本人的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规范土地使用,在保证农业用地充足的前提下,优先保证中心镇的建设用地,建立相应的土地交易中心,通过市场机制来确保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三)多样化筹集建设资金
对于建设资金的筹集,传统的做法是向上级政府申请财政支持,但无法彻底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应该充分利用各方面资金来发展县域的经济。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进外资和利用民间资金。不仅能解决资金的短缺,同时还能引入较为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给予外来企业在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一定优惠,在达到期限后取消优惠措施。呼吁在外能人回乡创业,简化企业审批制度,给予税收优惠,既发展当地经济又让人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作者单位为天津商业大学)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河南省共有县(市)108个,其中县88个,县级市20个。县域面积总面积为15.11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0.5%。经过农业持续增长的、工业化启动阶段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河南省县域经济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综合的经济实力开始有了显著地增强。在2014年县域经济总量为24454.29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70%左右,带动近七成的就业人口,县域经济为地方财政收入提供35%的资金来源。在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矛盾、拓展河南经济活动的领域和市场空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推进河南省的城市化建设等方面日益凸显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现代化产业飞速发展,传统的产业发展速度放缓和县域之间差距拉大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阻碍着县域经济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进程滞后
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农产品尽管种类繁多、产量大,但其经济效率低、效益差、特色不突出,竞争优势不明显,农业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市场优势。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链条整合不容迟疑。大量的劳动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劳工,工业企业大量涌现。但随着各方面成本提升,传统的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将会逐渐被市场淘汰。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市场主体意识薄弱,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业同质化严重,纵使特色产业也没有产生集聚效应。
(二)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根据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发展布局可知,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最好,其次是豫北、豫西、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发展则是最慢的,截止到2014年,河南省还有53个县尚未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其中国家级的有38个,省级的有15个,涉及到8103个村和576万人。河南省各县(市)中年产总值在400亿以上的有11个,基本上都在中原城市群县域内,大部分都在100亿到300亿之间,还有4个县年产总值不到100亿。其中处于黄淮海平原地区的信阳、驻马店和周口等所辖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多数属于平原农业县和资源匮乏县,共有71个县(市),拥有全省县域人口的72%,不论是人均GDP还是人均财政收入均低于其他区域。黄淮地区的农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大,工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三)多数县财政状况不佳,资金短缺
由于各县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及经济实力不同,各县的财政实力也有差异。在河南省108县(市)中,大部分县级财政收入不足以维持本级政府部门正常运转,需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税收是其主要财政收入,不仅要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承担着向上级政府缴纳的责任。县级财政已经出现超支现象,而且日益严重。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倾斜度也有所偏向,致使部分县(市)所享受到的财政转移支付有限。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多依靠农业项目和农产品加工项目,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当前的金融体系机制并未有形成对中小企业较为完整的服务体系,中小企业面临着贷款难、融资难的困境。经济发展需要资金,倘若没有资金的支持,何谈经济的发展。
(四)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相辅相成的关系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更为明显。由于长期受到自然经济观念的影响,河南省多数县级政府在思想观念和管理公共事务上都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把握。公共事务的管理缺乏丰富的经验,灵活性不够。县级政府的管理权限过小,部分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在省里或省辖市里掌握,使得县级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不利于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培育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
基于县域特点,依托本地的特色资源和特色产品,大力发展特色项目,培育产业链条长、辐射作用大、市场占有率高和发展前景广阔的特色产业。努力构建“一县一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自有知名品牌和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采取整体联动措施,构建特色产业发展区、优势产业发展带和若干中心镇的产业发展新平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建立健全的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产品的流通,提高农业组织化的专业程度。引入农业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农产品安全监测、质量认证体系,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与认证,培育优质名牌产品。
(二)积极促进县城中心镇的形成与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往往先发展起来,形成一个增长极,从而带动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增长。中心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心,经济功能辐射强,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设施,是连接城乡的重要中枢。中心城镇建设要规范合理,发挥促进生产要素和乡镇企业集聚的作用。城镇发展离不开人口,放宽户籍限制,对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均可根据本人的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规范土地使用,在保证农业用地充足的前提下,优先保证中心镇的建设用地,建立相应的土地交易中心,通过市场机制来确保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三)多样化筹集建设资金
对于建设资金的筹集,传统的做法是向上级政府申请财政支持,但无法彻底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应该充分利用各方面资金来发展县域的经济。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进外资和利用民间资金。不仅能解决资金的短缺,同时还能引入较为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给予外来企业在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一定优惠,在达到期限后取消优惠措施。呼吁在外能人回乡创业,简化企业审批制度,给予税收优惠,既发展当地经济又让人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作者单位为天津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