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垂至球部胃体间质瘤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989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54岁,因黑便伴头晕2d来我院就诊。患者入院前2d无明显原因出现黑便,大便基本成形,每日1次,伴有上腹阵发性疼痛,不剧烈,恶心、呕吐,无呕血,伴有头晕、乏力。追问病史,患者约20d前及8个月前曾有短暂呕血及黑便的病史,未详细检查,原因不详。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二甲硅油散在胶囊内镜检查前对肠腔清洁度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例接受胶囊内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二甲硅油散组(常规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的基础上,检查前30min口服二甲硅油散)和对照组(仅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将每例胶囊所获得的小肠图像资料按照小肠通过时间平均分成A、B、C三段,由2位读片者分别根据肠腔内的气泡进行分级。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2位读片者间一致性较佳(P〈0.05)。
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间我院采用超细胃镜直视下置放全覆膜可回收记忆合金支架治疗上消化道良性狭窄患者9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77岁。以“腹泻、便血1个月余”为主诉入院。起病无明显诱因,大便每日十余次,糊状,混少量血液;伴乏力、纳差、餐后恶心。在当地医院治疗效差。查体:右上腹压痛,Murphy征可疑阳性,肠鸣音亢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余阴性。结肠镜检查:见全结肠(包括回盲瓣)黏膜弥漫性充血、糜烂、出血,少量颗粒状隆起,出血以左半结肠为重,为新鲜出血,
目的探讨胃镜下采用透明帽对提高Barrett食管(BE)检出率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168例胃镜检查疑诊为BE的患者,非选择性地分成两组:一组胃镜头端安装一个改良透明帽简称透明帽组,对疑似BE病变处进行活检,共60例;另一组为对照组108例,胃镜下直接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每例病变活检二块,检出柱状上皮即可诊断为BE。然后再比较两组的检出率。结果透明帽组BE检出率83.3%(50/60),对照组B
患者女,49岁,因反复呕血黑便1个月入院。入院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黑便,呕吐物为咖啡样物,每次约50ml,大便为黑色稀糊状,每次约150g,每天3~4次,在院外予抑酸等治疗,可好转,但症状反复发生,1周前再次呕血伴黑便,遂来我院治疗。入院后查体:贫血貌,睑结膜及甲床苍白,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体征,腹平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体重无减
目的评估分化不良型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探讨其内镜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8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100例分化不良型早期胃癌患者,对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大体类型、溃疡、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管肿瘤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分化不良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达18.00%。多变量分析显示肿瘤大小(〉2cm)、侵犯至黏膜下层、淋巴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儿科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随着胃镜检查技术在儿科的广泛应用,小儿的检出率逐年增高,但多见于年长儿,婴幼儿的PU并不多见,且临床表现极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现将我院儿童消化科近年来诊治的婴幼儿PU患者23例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皮肤骨膜增厚症(pachysermoperiostosis)为软骨发育不全症伴长骨骨膜增厚及皮肤缺陷的综合征。最早由Feriesreick于1868年描述,后由Touraine—Solente—Gole于1935年正式报道,故又称Touraine—Solente—Gole综合征或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HOP)。皮肤骨膜增厚症临床较为罕见,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右下腹痛1年入院。表现为阵发性腹部胀痛,排粘液便,4~5次/d,无里急后重感,嗳气明显,腹部胀气,排气多,时有恶心、低热,反复口腔黏膜溃疡,症状时轻时重,近2个月体重减轻。入院前曾在外院行结肠镜检查,诊断为结肠溃疡,但治疗效果不满意。入院查体:体温38℃。心率78次/min,呼吸14次/min,血压140/90mmHg,无皮疹,未触及肿大浅表淋巴结,
临床上,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广泛开展,手术技能的提高与经验的不断积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正逐步减少,因手术因素直接引起的死亡病例则更为罕见。而老年胆石症患者,尤其是伴有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合并症的患者,LC手术风险仍然较大,因非手术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病例仍时有发生,应引起临床重视。1993年1月至2008年10月本院共行LC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