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动脉-贵要静脉内瘘与动静脉移植物内瘘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肱动脉-贵要静脉动静脉内瘘和动静脉移植物内瘘在长期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复杂血管通路患者61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肱动脉-贵要静脉动静脉内瘘(31例),人工血管建立动静脉移植物内瘘(30例),比较两组内瘘的3个月、1、2、3年的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肱动脉-贵要静脉动静脉内瘘组3个月、1、2、3年的通畅率为100%、96.8%、90.3%、87.1%,3年累计感染率3.2%,栓塞率3.2%;动静脉移植物内瘘组3个月、1、2、3年的初级通畅率为96.7%、50.0%、36.7%、33.3%,3年累计感染率26.7%,栓塞率33.3%。肱动脉-贵要静脉动静脉内瘘组的1、2、3年的通畅率比动静脉移植物内瘘组高,且肱动脉-贵要静脉动静脉内瘘组的感染和栓塞并发症比动静脉移植物内瘘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肱动脉-贵要静脉动静脉内瘘具有通畅率高、感染和栓塞发生率低的优点,优于使用人工血管建立的动静脉移植物内瘘。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钠钙交换蛋白(Na+/Ca2+exchanger,NCX)抑制剂KB-R7943对造影剂致急性肾损伤(CI-AKI)大鼠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只,计算机随机法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CI-AKI组及5、10 mg/kg KB-R7943治疗组,每组6只。造影剂注射后1 d测定大鼠肾功能及肾血流动力学变化;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放免法测定肾组织内皮素1(ET-1)水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细胞(DC)亚群和淋巴转录因子Gata-3和T-bet表达异常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2至1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16例初治ITP患者、17例恢复期ITP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Lin HLA-DRCD123+)和髓样树突细胞(mDC)(Lin HLA-DR+)数值及比例,RT-PCR检测外周血Gata-
目的探讨第二代覆膜支架进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患者早期及中期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北京安贞医院大血管中心对383例急性和43例亚急性152例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治疗术。术后患者随访平均(27±14)个月,随访率99.6%,所有临床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早期死亡率0.35%(2例),并发症发
目的观察Th22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的重型初诊AA患者11例,非重型初诊A A患者12例,重型治疗后有效患者12例,非重型治疗后有效患者12例,以1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中Th22细胞所占比例。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2(IL-22)
期刊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TX)或表柔比星(TE)一线治疗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对46例TE方案一线治疗晚期乳腺癌进行TX方案配对研究,均为3周方案, TX(多西他赛75 mg/m2,第1天;卡培他滨1000 mg/m2,2次/d,第1~14天),TE(多西他赛75 mg/m2,第1天;表柔比星75 mg/m2,第1天)。观察其半年无进展率、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客观有效率及毒副反应
目的探讨Perthes病人手术前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44例Perthe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病人年龄、性别、随访时间、侧别、术前及术后X线片等临床资料,以Stulberg分型为评估标准,对预后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男女比例8.6∶1,发病年龄(8.1±2.0)(3~14)岁,随访时间(5.9±2.3)(3~13)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癌分子分型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接受4~ 8周期新辅助化疗患者的化疗前组织标本,集中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激素受体(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增殖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水平并据其进行分型,分析分子分型与563例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HR-/HER2-型、HER2+型及HR+/
期刊
目的探讨重度颈部瘢痕畸形的序贯修复治疗策略。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共治疗24例颈部严重瘢痕畸形患者,其中男18例,女6例,平均年龄35.4岁,致病原因包括火焰烧伤,化学品灼伤及热液烫伤,均属于Ⅲ度或Ⅳ度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术前和术后测量3种颏颈角的数值,包括软组织颏颈角,骨性颏颈角和动态颏颈角,作为评估术前严重程度和术后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