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新闻宣传中出现的改革、创新和贴近的清新之风,对于提高宣传质量,培育新闻队伍,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应看到,近年来,在新闻宣传中也刮起一股低俗之风,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当前正在新闻战线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把低俗之风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解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低俗之风的表现
低俗之风,即为低级庸俗之风,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一些媒体在宣传中不负责任,不加选择,传播不良文化,已经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其二是某些媒体宣传缺乏理性,丧失良知,有悖社会道德。少数媒体把一些特殊对象甚至危难者的非常行为和隐私,津津乐道地进行报道,造成极坏影响。近年来,一些媒体对典身救母、典身救姐甚至卖身自救的事情详细报道,热炒不烦。
其三是嫌贫爱富,捧强压弱,表现出媒体的势利倾向。有的媒体对财大气粗的企业、腰缠万贯的大款连续报道,颇有兴趣,而对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却冷眼观之,不感兴趣;有的对领导偶然一次挤公交车或去商场转转,文字、图片一齐上,头版头条加评论,而对长期默默奉献的群众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毫无宣传之意。
其四是格调低下,品位不高,把媒体变成媚俗的“媚体”。近年来,媚俗新闻在一些媒体上大行其道,颇有蔓延和泛滥之势。一些媒体有意迎合少数受众追求刺激、盲目追星、窥探隐私、搜奇猎异等不健康心理而传播有关色情、绯闻、隐私等低级、庸俗新闻,把媒体变成了“媚体”。
二、低俗之风的危害
日益盛行的低俗之风已经给新闻媒体乃至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某些方面还较为严重。首先是低俗的不良文化污染社会,误导受众。
低俗之风败坏媒体声誉,甚至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形象。媒体向来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人民群众为己任的,有着鲜明的真实性、客观公正性和社会导向性特征,因此受到党和政府的信赖,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但是,媒体内外出现的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的庸俗之风让受众生厌;对社会群体故意厚此薄彼的势利,让受众不屑一顾;对演艺界人士、公众人物幕后传奇、私生活细节甚至绯闻挖掘追踪,让受众不齿。很明显,低俗之风败坏媒体声誉,也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形象。
尽管低俗之风已经给媒体造成十分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仍有一些人存在模糊认识和偏颇行为。比如,有的认为低俗的东西往往有趣味,能吸引受众。其实,仅有趣味而缺乏品位,实际上是一种低级趣味。黄段子不乏幽默,明星绯闻中不少玄妙,但这些只讲趣味不要品位的低俗新闻,却使大众的文化需求和欣赏趣味,在潜移默化中被侵害、被扭曲。
有的把通俗与低俗混为一谈,认为低俗文化一般都比较通俗,容易接受。这也是一种曲解。按照新华词典的解释:一个俗字,既有大众、通行之解,又有趣味不高、令人厌恶之说。通俗是前者,低俗是后者,低俗的东西因其通俗,更容易流传和被人接受。青少年鉴别力差,经验缺乏,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低俗宣传若形成气候,就会使他们把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当成社会常态,而羡慕甚至模仿。
还有的分不清符合与迎合的界限,不在符合上做文章,一味迎合。受众的口味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有高级与低级之别。即使同一人或同一群体,不同情况下的口味需求也大有不同。但受众的主导需求总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新闻宣传要符合群众的口味。但符合口味不等于迎合口味,对那种不健康的、消极的一味地迎合,只能使宣传走向低俗。如果让不良的欣赏趣味和不正常的需求心态得到迎合,那么,精神文化和审美上的引导就会出现错位和扭曲。
三、低俗之风的本质特征及对策
事实说明,低俗之风的根源在于名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直是衡量媒体产品好坏的两把尺子,而前者是第一位的。但是近年来,社会效益的尺子变“短”、变“软”了,而经济效益的尺子变“长”、变“硬”了。一些媒体为利益驱动,用低俗产品吸引受众眼球,不管格调高下。于是,收听、收视率就成为鉴别节目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被有关人士称为“一把浮躁的尺子”。以收听、收视率来评价节目固然有其科学性,但把它作为单一指标,就丢失了重要的受众忠诚度和满意度,让低俗之风钻了空子。新闻宣传效果要受播出时段、版面、位置以及受众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所制约。同时,不同的宣传内容和形式有不同的受众群,其人数肯定有多与少的差别。正如业内人士在谈到收视率时所说:“你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到超市去卖——把科学教育文化类节目,跟新闻娱乐类节目放到一起接受统一标准的收视调查不合理。”现实情况也表明,某些收听、收视率高的节目未必就品位高、思想性强、教育意义大。电视剧《还珠格格》曾在青少年中引起狂热,但能否说格格的品位就很高,就能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芽恰恰相反,格格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思想无定、行为无序、投机心理,正好迎合了当前一些青少年的浮躁心态,这种共鸣显然不是积极向上的。
从传播与接收规律说,用低俗之风烘炒出来的节目关注的只是短期的与个体有关的直接效果,追求的只是刺激对行为态度的影响,所以它在火爆热闹一阵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因为毕竟人们在感官受到满足之后,需要的是更丰富、更精致的“文化”营养。一些低俗节目只能满足“肢体的狂欢和肆意”,满足浅薄的紧张刺激,有些甚至是无聊的精神需要,却无法真正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需求。这正是低俗之风的致命伤。仅仅为追求收听、收视率而去追求满足少数受众的庸俗品味,也许会获得一时之利,在短期内产生轰动效应,但从长远看,终究会砸掉自己的牌子,从根本上失去市场份额。所以,媒体要想成功,必须具有公信力和品牌效应。只有追求这种长期效应,用健康的、高品位的、同时又有引导艺术的产品引导受众,才能从根本上赢得受众、赢得市场。
媒体应当是客观、公正和正义的化身。媒体的主体是记者,记者是历史真实的记录者。记者记录历史,历史也记录记者,记下文品和人品。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饱含民情民意,在几十年记者生涯中,之所以写下了许多被人们称道的传世之作,其原因正如他的题词所写:堂堂正正,别无所求。记者作为社会的“公人”,必须摒弃“小我”的私利,在高尚与低俗之间,站在高尚一边;在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站在真善美一边;在浩然正气与歪风邪气之间,站在浩然正气一边;在法与非法之间,站在法的一边。媒体有操守,记者有良知。用低俗之风吸引人们的眼球,刺激受众的神经,来赚取新闻效应和广告收入,既背离媒体的操守,又丧失记者的良知,这不仅让善良的人们汗颜,也让正直的同行蒙羞。
一、低俗之风的表现
低俗之风,即为低级庸俗之风,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一些媒体在宣传中不负责任,不加选择,传播不良文化,已经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其二是某些媒体宣传缺乏理性,丧失良知,有悖社会道德。少数媒体把一些特殊对象甚至危难者的非常行为和隐私,津津乐道地进行报道,造成极坏影响。近年来,一些媒体对典身救母、典身救姐甚至卖身自救的事情详细报道,热炒不烦。
其三是嫌贫爱富,捧强压弱,表现出媒体的势利倾向。有的媒体对财大气粗的企业、腰缠万贯的大款连续报道,颇有兴趣,而对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却冷眼观之,不感兴趣;有的对领导偶然一次挤公交车或去商场转转,文字、图片一齐上,头版头条加评论,而对长期默默奉献的群众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毫无宣传之意。
其四是格调低下,品位不高,把媒体变成媚俗的“媚体”。近年来,媚俗新闻在一些媒体上大行其道,颇有蔓延和泛滥之势。一些媒体有意迎合少数受众追求刺激、盲目追星、窥探隐私、搜奇猎异等不健康心理而传播有关色情、绯闻、隐私等低级、庸俗新闻,把媒体变成了“媚体”。
二、低俗之风的危害
日益盛行的低俗之风已经给新闻媒体乃至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某些方面还较为严重。首先是低俗的不良文化污染社会,误导受众。
低俗之风败坏媒体声誉,甚至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形象。媒体向来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人民群众为己任的,有着鲜明的真实性、客观公正性和社会导向性特征,因此受到党和政府的信赖,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但是,媒体内外出现的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的庸俗之风让受众生厌;对社会群体故意厚此薄彼的势利,让受众不屑一顾;对演艺界人士、公众人物幕后传奇、私生活细节甚至绯闻挖掘追踪,让受众不齿。很明显,低俗之风败坏媒体声誉,也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形象。
尽管低俗之风已经给媒体造成十分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仍有一些人存在模糊认识和偏颇行为。比如,有的认为低俗的东西往往有趣味,能吸引受众。其实,仅有趣味而缺乏品位,实际上是一种低级趣味。黄段子不乏幽默,明星绯闻中不少玄妙,但这些只讲趣味不要品位的低俗新闻,却使大众的文化需求和欣赏趣味,在潜移默化中被侵害、被扭曲。
有的把通俗与低俗混为一谈,认为低俗文化一般都比较通俗,容易接受。这也是一种曲解。按照新华词典的解释:一个俗字,既有大众、通行之解,又有趣味不高、令人厌恶之说。通俗是前者,低俗是后者,低俗的东西因其通俗,更容易流传和被人接受。青少年鉴别力差,经验缺乏,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低俗宣传若形成气候,就会使他们把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当成社会常态,而羡慕甚至模仿。
还有的分不清符合与迎合的界限,不在符合上做文章,一味迎合。受众的口味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有高级与低级之别。即使同一人或同一群体,不同情况下的口味需求也大有不同。但受众的主导需求总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新闻宣传要符合群众的口味。但符合口味不等于迎合口味,对那种不健康的、消极的一味地迎合,只能使宣传走向低俗。如果让不良的欣赏趣味和不正常的需求心态得到迎合,那么,精神文化和审美上的引导就会出现错位和扭曲。
三、低俗之风的本质特征及对策
事实说明,低俗之风的根源在于名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直是衡量媒体产品好坏的两把尺子,而前者是第一位的。但是近年来,社会效益的尺子变“短”、变“软”了,而经济效益的尺子变“长”、变“硬”了。一些媒体为利益驱动,用低俗产品吸引受众眼球,不管格调高下。于是,收听、收视率就成为鉴别节目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被有关人士称为“一把浮躁的尺子”。以收听、收视率来评价节目固然有其科学性,但把它作为单一指标,就丢失了重要的受众忠诚度和满意度,让低俗之风钻了空子。新闻宣传效果要受播出时段、版面、位置以及受众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所制约。同时,不同的宣传内容和形式有不同的受众群,其人数肯定有多与少的差别。正如业内人士在谈到收视率时所说:“你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到超市去卖——把科学教育文化类节目,跟新闻娱乐类节目放到一起接受统一标准的收视调查不合理。”现实情况也表明,某些收听、收视率高的节目未必就品位高、思想性强、教育意义大。电视剧《还珠格格》曾在青少年中引起狂热,但能否说格格的品位就很高,就能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芽恰恰相反,格格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思想无定、行为无序、投机心理,正好迎合了当前一些青少年的浮躁心态,这种共鸣显然不是积极向上的。
从传播与接收规律说,用低俗之风烘炒出来的节目关注的只是短期的与个体有关的直接效果,追求的只是刺激对行为态度的影响,所以它在火爆热闹一阵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因为毕竟人们在感官受到满足之后,需要的是更丰富、更精致的“文化”营养。一些低俗节目只能满足“肢体的狂欢和肆意”,满足浅薄的紧张刺激,有些甚至是无聊的精神需要,却无法真正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需求。这正是低俗之风的致命伤。仅仅为追求收听、收视率而去追求满足少数受众的庸俗品味,也许会获得一时之利,在短期内产生轰动效应,但从长远看,终究会砸掉自己的牌子,从根本上失去市场份额。所以,媒体要想成功,必须具有公信力和品牌效应。只有追求这种长期效应,用健康的、高品位的、同时又有引导艺术的产品引导受众,才能从根本上赢得受众、赢得市场。
媒体应当是客观、公正和正义的化身。媒体的主体是记者,记者是历史真实的记录者。记者记录历史,历史也记录记者,记下文品和人品。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饱含民情民意,在几十年记者生涯中,之所以写下了许多被人们称道的传世之作,其原因正如他的题词所写:堂堂正正,别无所求。记者作为社会的“公人”,必须摒弃“小我”的私利,在高尚与低俗之间,站在高尚一边;在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站在真善美一边;在浩然正气与歪风邪气之间,站在浩然正气一边;在法与非法之间,站在法的一边。媒体有操守,记者有良知。用低俗之风吸引人们的眼球,刺激受众的神经,来赚取新闻效应和广告收入,既背离媒体的操守,又丧失记者的良知,这不仅让善良的人们汗颜,也让正直的同行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