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1)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2)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車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3)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苞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4)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5)“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6)“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7)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8)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9)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10)“去包队吗?”
(11)“是。胜利大队。”
(12)“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13)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14)“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15)“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16)“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17)“我……”
(18)“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19)“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20)“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21)“哪一篇?”
(22)“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23)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24)“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25)“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26)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27)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28)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29)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30)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31)“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32)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33)看不见那条沟。
(34)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35)“咹?”老人家听不清。
(36)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37)“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38)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39)“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40)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41)“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42)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43)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44)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45)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选自何士光《梨花屯客店一夜》,有删改)
1.(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2.(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3.(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4.(变式练)小说中多次写到梨花屯,分别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5.(变式练)小说中几段谢主任与老赵的谈话中,双方多次提出挖沟的“责任”在自己,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题型介绍
中外短篇小说是高考试卷常选的阅读题材料,其在描写语言、形象、情节或环境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命题者常从“多次(处)”等角度来设问,考查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种命题方式。
一、内容理解型
侧重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或语句在上下文中的内涵。如赵明宇的《锄奸》写抗日战争中妇女凤敏为除掉抗日游击队中的叛徒臭火,装扮成乞丐到臭火家中住下来,寻找锄奸的机会。一天深夜臭火回家,他的娘做了一碗毒面汤,亲手毒死了儿子。问:“小说中,凤敏先后四次称呼老太婆为‘干娘’,每次的内涵都不一样。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分析凤敏称呼的内涵,要从文中找到她四次称呼“干娘”的情节,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其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俺认你做干娘吧。”凤敏此时主动攀亲,认老太婆为“干娘”,并不是完全出于感激之情,而是希望借机进一步接近老太婆,最终完成锄奸任务。②第二次:“干娘,家里没有别人了?”这次称老太婆为“干娘”,是为了摸清臭火的行踪。此时的凤敏对老太婆并没有多少亲近感,相反还有误会。③第三次:“干娘,你认识俺?”老太婆的言行让凤敏感到十分意外,她此时称呼老太婆为“干娘”,是要表达内心的惊讶、不解,以及急于了解真相的迫切。④第四次:“凤敏惊愕地望着老太婆,不由自主地叫了一声:‘干娘!’”与前面三次相比,这一声“干娘”完全发自内心,由衷表达了凤敏对老太婆的愧疚、感激和敬佩之情。
二、作用效果型
考查学生通过“多次(处)”出现的内容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如:“(2017年高考江苏卷)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小狗奎尼出现在第3、4、8、9、12段,这几段内容可厘清小狗奎尼与人物关系的情节:①奎尼历经磨难活下来。②“她”自己不舍得吃核桃,却偷偷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牛骨头。③奎尼和我们一起享用威士忌。④奎尼死了,留下“她”孤单一人。依据这些情节联系主要人物“我的朋友”的性格特点和小说主题作答。
【参考答案】①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的坚强与生活的艰难。②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③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④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三、内容作用兼有型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第一问要求通过每次流泪的表现来概括马兰花的心情,回答时先找到马兰花三次流泪的情节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弄清马兰花流泪的背景、原因,进而归纳出心情的差异。第二问是回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用,可从人物塑造、情节推进、主题表达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效果和作用: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总之,“多次”设问类题目要抓住内容在文中出现的不同位置,联系上下文来把握其内涵,进而分析体会它在情节、人物、环境或主题方面的作用。下面我们结合试题解析来进一步掌握这类题的解答技巧。
试题解析
第1题B项中谢主任说的“肩膀硬”是指担责任,赶车老人提及“肩膀最硬”的农民是干活的好手,充满赞美,其内涵不同。谢主任和解态度诚恳,文中对他无讽刺之意,所以“对谢主任的嘲讽与回击”错。
第2题先找到景物描写的位置,本文第3段的景物描写是为故事的展开提供背景的。第13、27段的景物描写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是谢、赵二人交谈时的气氛及心理的反映。小说中的景物是清新、美丽、富有生机的初夏之景,结合文中“包队”“安徽”、写作时间1979年5月等给出的条件,可以推出文章写的是改革初期。故可答为: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第3题的“沉默”要结合上下文看,沉默的原因是谢、赵二人听了老人的话后有所触动,有所反思。此题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第4题的“梨花屯”是地点,也是物象,可从这一物象自身的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分析,然后结合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进行扩展分析。故可答為:①提供自然背景,烘托人物心理。“梨花屯”作为一个地点,也作为一个环境背景,让两个曾经在那里工作过的主人公互相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而景色成了他们心理的烘托。②勾起往事回忆,丰富小说内容。“梨花屯”有主人公当年修建的水沟,让主人公有了既难受又美好的回忆。③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以“梨花屯”为线索,将过去的梨花屯和如今的梨花屯结合在一起,至人物真正看到梨花屯景象结束,情节发展自然。
第5题是分析人物语言的作用。人物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此题应由人物形象入手,然后考虑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人物形象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可答为:①谢主任与老赵是勇于认错、敢于担责的基层干部形象。②通过他们的谈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上面领导下达的任务,下面干部、群众都得无条件服从。③在谢主任与老赵身上体现了不忘初心,承担使命,为人民服务,对群众负责的时代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1)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2)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車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3)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苞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4)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5)“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6)“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7)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8)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9)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10)“去包队吗?”
(11)“是。胜利大队。”
(12)“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13)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14)“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15)“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16)“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17)“我……”
(18)“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19)“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20)“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21)“哪一篇?”
(22)“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23)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24)“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25)“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26)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27)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28)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29)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30)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31)“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32)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33)看不见那条沟。
(34)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35)“咹?”老人家听不清。
(36)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37)“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38)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39)“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40)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41)“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42)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43)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44)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45)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选自何士光《梨花屯客店一夜》,有删改)
1.(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2.(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3.(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4.(变式练)小说中多次写到梨花屯,分别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5.(变式练)小说中几段谢主任与老赵的谈话中,双方多次提出挖沟的“责任”在自己,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题型介绍
中外短篇小说是高考试卷常选的阅读题材料,其在描写语言、形象、情节或环境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命题者常从“多次(处)”等角度来设问,考查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种命题方式。
一、内容理解型
侧重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或语句在上下文中的内涵。如赵明宇的《锄奸》写抗日战争中妇女凤敏为除掉抗日游击队中的叛徒臭火,装扮成乞丐到臭火家中住下来,寻找锄奸的机会。一天深夜臭火回家,他的娘做了一碗毒面汤,亲手毒死了儿子。问:“小说中,凤敏先后四次称呼老太婆为‘干娘’,每次的内涵都不一样。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分析凤敏称呼的内涵,要从文中找到她四次称呼“干娘”的情节,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其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俺认你做干娘吧。”凤敏此时主动攀亲,认老太婆为“干娘”,并不是完全出于感激之情,而是希望借机进一步接近老太婆,最终完成锄奸任务。②第二次:“干娘,家里没有别人了?”这次称老太婆为“干娘”,是为了摸清臭火的行踪。此时的凤敏对老太婆并没有多少亲近感,相反还有误会。③第三次:“干娘,你认识俺?”老太婆的言行让凤敏感到十分意外,她此时称呼老太婆为“干娘”,是要表达内心的惊讶、不解,以及急于了解真相的迫切。④第四次:“凤敏惊愕地望着老太婆,不由自主地叫了一声:‘干娘!’”与前面三次相比,这一声“干娘”完全发自内心,由衷表达了凤敏对老太婆的愧疚、感激和敬佩之情。
二、作用效果型
考查学生通过“多次(处)”出现的内容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如:“(2017年高考江苏卷)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小狗奎尼出现在第3、4、8、9、12段,这几段内容可厘清小狗奎尼与人物关系的情节:①奎尼历经磨难活下来。②“她”自己不舍得吃核桃,却偷偷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牛骨头。③奎尼和我们一起享用威士忌。④奎尼死了,留下“她”孤单一人。依据这些情节联系主要人物“我的朋友”的性格特点和小说主题作答。
【参考答案】①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的坚强与生活的艰难。②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③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④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三、内容作用兼有型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第一问要求通过每次流泪的表现来概括马兰花的心情,回答时先找到马兰花三次流泪的情节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弄清马兰花流泪的背景、原因,进而归纳出心情的差异。第二问是回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用,可从人物塑造、情节推进、主题表达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效果和作用: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总之,“多次”设问类题目要抓住内容在文中出现的不同位置,联系上下文来把握其内涵,进而分析体会它在情节、人物、环境或主题方面的作用。下面我们结合试题解析来进一步掌握这类题的解答技巧。
试题解析
第1题B项中谢主任说的“肩膀硬”是指担责任,赶车老人提及“肩膀最硬”的农民是干活的好手,充满赞美,其内涵不同。谢主任和解态度诚恳,文中对他无讽刺之意,所以“对谢主任的嘲讽与回击”错。
第2题先找到景物描写的位置,本文第3段的景物描写是为故事的展开提供背景的。第13、27段的景物描写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是谢、赵二人交谈时的气氛及心理的反映。小说中的景物是清新、美丽、富有生机的初夏之景,结合文中“包队”“安徽”、写作时间1979年5月等给出的条件,可以推出文章写的是改革初期。故可答为: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第3题的“沉默”要结合上下文看,沉默的原因是谢、赵二人听了老人的话后有所触动,有所反思。此题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第4题的“梨花屯”是地点,也是物象,可从这一物象自身的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分析,然后结合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进行扩展分析。故可答為:①提供自然背景,烘托人物心理。“梨花屯”作为一个地点,也作为一个环境背景,让两个曾经在那里工作过的主人公互相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而景色成了他们心理的烘托。②勾起往事回忆,丰富小说内容。“梨花屯”有主人公当年修建的水沟,让主人公有了既难受又美好的回忆。③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以“梨花屯”为线索,将过去的梨花屯和如今的梨花屯结合在一起,至人物真正看到梨花屯景象结束,情节发展自然。
第5题是分析人物语言的作用。人物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此题应由人物形象入手,然后考虑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人物形象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可答为:①谢主任与老赵是勇于认错、敢于担责的基层干部形象。②通过他们的谈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上面领导下达的任务,下面干部、群众都得无条件服从。③在谢主任与老赵身上体现了不忘初心,承担使命,为人民服务,对群众负责的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