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信心学下去,又怎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保持兴趣学下去?针对这些问题问题,信息技术教师该如何利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去组织教学,又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学案导学 小组合作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有效性,常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科,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要想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深刻的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
1.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学科教学,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因此,信息技术学科不大可能出现传统学科的那种高度统一的局面,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中具有可变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
2.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自学性,学生在学习的进度和深度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3.学生的兴趣、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结合信息技术的这三个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会常常发现同学们上课时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或是千方百计地找机会聊天,玩游戏,根本不愿参与到教师们精心安排的课堂活动中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上基本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谈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要想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大关键,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精彩的课堂导入,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PowerPoint时,我先展示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几张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的精美电子报刊,让学生听着舒缓的音乐欣赏完作品后,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我们接下来对PowerPoint软件的学习,在座的同学都能做出这样的电子报刊,甚至比老师展示的更有创造性!学生顿时跃跃欲试,对PowerPoint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接下去的课堂讲解,练习做好了铺垫。
二、灵活运用“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鉴于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学习过程多以“任务型”为主的的特点。这一年来,我采用了学案导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使用学案导学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学生情况,精心设计学案
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成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
例如在设计“文字处理”这一章的学案时,我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要求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
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
文字、段落的编辑
WORD中边框,底纹,文本框,表格的应用
图文混排的方法
超链接的应用
排版技巧。
把这6个知识点又隐含在6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可以分别把任务设计为学录入文字材料、学排小论文、学做文摘卡、学制贺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
WORD的基本概念
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
编辑文档。
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更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二)引导学生在任务中提出问题,讲授新知识
每节课学案中的任务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想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修饰工作表。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先独自完成任务,在这个任务中,有一些是以前在word中学习过的,如数据的格式设置,插入图片等,这些旧的知识点学生都会自己解决。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合并单元格居中设置,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问题,在对该任务的标题进行设置居中是,会发现通过格式菜单栏的居中设置始终没办法把表格的标题设置在居中的位置,这个時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
三、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往往又参次不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下,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计算机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开展小组学习方式,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小组学习是把全班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由操作能力或者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并主动帮助成员学习解疑、向老师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和小组阶段性的作品制作中体现。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讲完后,设置一定与目标一致的检测题或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学案导学 小组合作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有效性,常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科,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要想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深刻的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
1.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学科教学,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因此,信息技术学科不大可能出现传统学科的那种高度统一的局面,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中具有可变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
2.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自学性,学生在学习的进度和深度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3.学生的兴趣、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结合信息技术的这三个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会常常发现同学们上课时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或是千方百计地找机会聊天,玩游戏,根本不愿参与到教师们精心安排的课堂活动中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上基本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谈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要想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大关键,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精彩的课堂导入,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PowerPoint时,我先展示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几张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的精美电子报刊,让学生听着舒缓的音乐欣赏完作品后,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我们接下来对PowerPoint软件的学习,在座的同学都能做出这样的电子报刊,甚至比老师展示的更有创造性!学生顿时跃跃欲试,对PowerPoint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接下去的课堂讲解,练习做好了铺垫。
二、灵活运用“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鉴于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学习过程多以“任务型”为主的的特点。这一年来,我采用了学案导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使用学案导学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学生情况,精心设计学案
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成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
例如在设计“文字处理”这一章的学案时,我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要求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
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
文字、段落的编辑
WORD中边框,底纹,文本框,表格的应用
图文混排的方法
超链接的应用
排版技巧。
把这6个知识点又隐含在6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可以分别把任务设计为学录入文字材料、学排小论文、学做文摘卡、学制贺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
WORD的基本概念
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
编辑文档。
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更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二)引导学生在任务中提出问题,讲授新知识
每节课学案中的任务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想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修饰工作表。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先独自完成任务,在这个任务中,有一些是以前在word中学习过的,如数据的格式设置,插入图片等,这些旧的知识点学生都会自己解决。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合并单元格居中设置,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问题,在对该任务的标题进行设置居中是,会发现通过格式菜单栏的居中设置始终没办法把表格的标题设置在居中的位置,这个時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
三、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往往又参次不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下,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计算机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开展小组学习方式,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小组学习是把全班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由操作能力或者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并主动帮助成员学习解疑、向老师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和小组阶段性的作品制作中体现。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讲完后,设置一定与目标一致的检测题或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