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数学本质 让课堂更具“数学味”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的本质是什么?《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版)在总体目标的第一条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我们完全可以把数学课堂从“形”和“质”两方面去研究,而数学教学的目的那就要从“形”中解脱出来,更多的去关注“质”的东西。因为形不是数学课堂最为本质性的东西,比如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体等等。这些东西是数学课堂研究的对象,而不是数学课堂的本质属性。在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由于个性化的差异,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同等,致使各种“推陈出新”的数学课堂令人眩目。当我们静下心来反思这些课时,似乎少了几分“数学味”。
  数学发展史也表明,数学起源于现实,为“解决问题”而形成的理论,形成的理论又指导人们去更多的“解决问题”,在“问题—理论—问题”这一过程的反复中,数学得以发展壮大成为一门学科,但其核心始终是为了“解决问题”。从这一点出发,所谓数学,应该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注重从教学的角度去观察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何把握数学课堂的“主航道”,把数学课上出“数学味”来,结合我的实践教学,特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数学课堂与生活经验的辩证统一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且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求数学教学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學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能初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这一理念带来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具有“生活味”的数学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数学回归于生活。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有些认识上的绝对化,数学课与“生活化”的缘分越来越深,甚至用“生活味”取代了数学教学应具有的“数学味”。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几何初步认识》(六年级复习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直线A表示一条公路,要为居民区B(直线外)的人在公里上设一个车站。你认为车站最好设在哪里?为什么?按常规的思考,标准答案是:过B向直线A作垂线,垂足C就是车站的位置,因为垂线最短。有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车站应该设在小区往外大路与公路A交叉点处,因为有现成的路,假如车站设在垂足处,还得修条路呢。”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说:“我姑姑家小区的车站就是这样的”。这个答案对不对?这位教师的当时想法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位学生以他独特的生活经验,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于是,当场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看法。一下子,大家的兴趣就来了,有的说:“车站最好设在公路环境最好的地方”。有的说:“车站设在路边超市也不错”。还有的说:“车站应该设在厕所旁”。而这位教师一一作了肯定。诚然,这堂课极具生活气息,教师的主观努力也应该赞许,但俗语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数学课程标准》中是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但是还有这样一句话:“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何谓“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何谓“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在实践中强调数学教学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用“生活味”取代数学教学特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的生活因数学的魅力而更精彩。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生活味”和“数学味”的辩证统一。一是产生数学问题的情景和数学现象;二是从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中舍去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本质的属性进行研究,从而发现这一类现象中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三是应用数学规律解决问题。数学学习不能始终在生活经验上徘徊、与生活化结太深的缘,应该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实现数学课堂与生活经验的有机整合。
  二、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与数学逻辑本质的有效结合
  小学数学中的创设问题情景,近年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时尚”。审视、反思一些问题情景,存在着许多误区,片面追求现实性、宽泛性、社会性、外在的趣味性、探索性,却忽视了数学的逻辑性、数学的定向性、儿童的承受性、数学的魅力性、课堂的高效性等方面略谈己见。
  在“周长”教学的案例中:
  问题情景:在多媒体上动态演示1号、2号蚂蚁沿着同一形状的两张树叶的外围跑一圈比赛(1号蚂蚁中途出局,2号蚂蚁跑完一圈),问哪一号蚂蚁赢,为什么?接着是引出周长的概念。在课的结尾,教师问学生:“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学生回答说:“蚂蚁爬树叶比赛,究竟是1号蚂蚁赢还是2号蚂蚁赢?”
  上述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情景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不能说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趣味是低级的“搞笑”,反而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导致了有学生认为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蚂蚁爬树叶比赛,究竟是1号蚂蚁赢还是2号蚂蚁赢”。仅靠外在的趣味来吸引学生注意的教学,即使没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只是权宜之计。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的学科味越来越浓,单靠外在的趣味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果老师仅凭外在的兴趣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那么到了初中学生就不会喜欢数学了,很难想象到了高中、大学是怎样的情形。
  三、数学课堂中的活动要讲求实效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针对以往教学忽视学生操作活动的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亲身经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尽管如此,活动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为活动而活动,使活动的功效发生变异。
其他文献
醋不仅是上好的调味品,还有预防和改善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减轻疲劳等多种用途,建议人们不妨多吃醋。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启发式教学作
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指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活动,是对所授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归纳、巩固、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活动。传统的结尾方式往往侧重于对知识的归纳
针对现有移栽机自动化程度低,工作不可靠等问题,将信号采集和处理技术应用在移栽机上,提出实时检测移栽机落苗状况的系统设计方案,分析了数据采集处理和检测的主要过程.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很强,直来直去地对他们进行理性的教育,难免会遭到学生的厌恶或心理对抗。苏霍姆林斯基对这一点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
抑制性扣除杂交技术是一种基因克隆的新方法,它对研究细胞生殖、发育、分化、癌变、衰老及程序化死亡等生命过程有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以及相关基因的分子克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在近些年来得以迅速的发展,各地都已经进入建设和使用的高潮期,信息技术、多媒体、电子白板、优课系统等速度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管理、维护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笔者从我校的实际出发,对教育装备的管理问题作了以下的几点思考。  一、教育装备的发展现状  (一)装备条
采用产气量法测定了玉米秸青贮、玉米秸黄贮和苜蓿干草的瘤胃微生物体外动态消化参数.将3种饲料样品及其分离出的相应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同时进行72 h体外发酵,并测定不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