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胜德也 智伯败亡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iskhot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大大衰落了,实权由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家大夫掌控,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范、中行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趙、韩、魏几家,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当初,智家掌门人智宣子要确定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劝他不如立另一个儿子智宵。智果认为智瑶优点固然很多,仪表魁伟,武勇善射,多才多艺,能说会道,性格刚毅果决,可就是道德品质不好,有才无德。若由智瑶当家,必然会荡家覆宗,毁灭整个家族。智宣子不听从智果的劝告,还是确定以智瑶为继承人。智果就毅然与智氏家族断绝关系,自立一宗,称辅氏。
  智伯继位后,确实大有作为,内政方面铲除范、中行二氏,独擅国政;外事方面一次兴兵伐齐,两次率军讨郑,战功赫赫,威震诸侯。然而其自身“贪而愎”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他贪得无厌,好大喜功,骄奢淫逸;而且刚愎自用,不纳谏言,独断专行。大权独揽之后,他更加骄横跋扈,不可一世。
  于是,他在酒宴上戏弄韩康子,且侮辱其家臣段规;他在酒席宴上强行给赵襄子灌酒,还殴击襄子,讽刺赵襄子:“恶而无勇,何以为子?”意思是说赵襄子既缺乏勇气,相貌又长得那样丑陋,怎么还能做接班人!他欲壑难填,本已占据了晋国最多的土地,还逼着韩、赵、魏都要割地给他,不给就要派兵攻打。结果激怒三家,合兵共同灭了智家,杀了智伯并全族上千口人,唯有智果一家因脱籍智家而幸免于难。此举也导致了“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后来,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评价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因“才胜德也”而覆灭的,还有殷纣王帝辛。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华横溢,膂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其父帝乙欢心。但此人也是德行很差,贪钱好色,心胸狭窄,追求享乐,当时也有人劝帝乙另立其儿子中有贤德者,帝乙不听劝告,坚持立帝辛继位。帝辛上台后,一开始还不错,东征西伐,开拓疆土,有点英主的样子,后来就开始疯狂追求享受,荒淫无度,骄奢淫逸。他嗜好喝酒,每天大醉,还造酒池肉林;他纵欲好色,后宫美女如云,特别宠爱妲己;他贪婪至极,库里的钱堆积如山,还到处搜刮;他拒绝纳谏,谁给他提意见就收拾谁,连亲叔叔比干都被他剜心而亡……最后結局是商朝覆灭,他也死于大火。
  隋炀帝杨广,也是个因“才胜德也”而败亡的典型。史书上对杨广的评价是“美姿仪、少敏慧”,他不仅风流倜傥,人物出众,而且多才多艺,文武兼备,上马能带兵打仗,下马可琴棋书画,同样有个短板是缺德。他当了皇帝后,一开始固然励精图治,建树不少,算得上有所作为,但越到后来,就越是本性暴露,穷奢极欲,花天酒地,且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最后激起民变,被起义军推翻,死于非命,隋朝也二世而亡。杨广也成了昏君、暴君的代名词。
  “才胜德也”,不可一世的智伯毁了整个家族;“才胜德也”,天纵英明的殷纣王与隋炀帝断送了整个国家;“才胜德也”的司马懿,偷梁换柱,夺了曹氏江山;“才胜德也”的希特勒祸害天下,成了十恶不赦的法西斯大魔头,这样的历史教训还有很多。诚如司马光总结的那样:德是才之核;德是才之帅。才是工具,德是灵魂,才一旦离开德的引领,就可能成为毁灭性很强很可怕的东西。可喜的是,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写进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形形色色的“智伯”没市场了。
  小胜靠力,中胜靠智,大胜靠德。诚哉斯言!
其他文献
自不待言,我党有一系列衡量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标准,而百姓往往从是不是“贪”和能不能“干”来评判干部。由此,干部大致可分为四类:一、只贪不干;二、又贪又干;三、不贪不干;四、不贪只干。以时下干部队伍的情形析之,第一类是少数,理应彻底清除之;第二类虽“干”,但因其“贪”,也不宜选拔任用,因为其“贪”玷污着党的声誉,腐蚀着党的肌体;第四类无疑是党的好干部,多多益善矣!那么,对那些“不贪不干”者——虽手脚干
期刊
某些人的“带病提拔”,对公道、正派的干部确实是一种严重的伤害。一般“医生”的“望闻问切”,似乎也有所效果,但毕竟还不是二郎神眉心的天眼,无法深入官员身体腠理,所以必须要对官员进行认真全面的“体检”。  “体检”要强制。主观感觉没有“病”,并不可靠;没有明显的不舒服,不等于健康。现在有些官员身上毛病甚多,却是死不认账。譬如广东省的国资委原主任刘富才,曾因擅自出国等多项违纪问题被查,他却说:“我当这么
期刊
晚清两朝帝师的翁同龢,由守旧的清流士大夫变为力倡变法的维新派首脑,折射出近代中国知识精英走过的崎岖而痛苦的思想嬗变之路。那么翁同龢是怎样觉醒的呢?  我以为,有三大因素促成了翁同龢的思想转变。  变法图强的西学新书开阔了视野,此其一。翁同龢对传统儒学烂熟于心,而手不释卷的读书习惯和生活方式,使他较早接触到近代一些变法图强的进步新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冯桂芬所著的《校邠庐抗议》。这位苏州同乡、翰林院
期刊
宁波月湖之西的天一阁,是中国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和世界存世历史最悠久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如今,天一阁已由一座私家藏书楼发展成为一座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教、旅游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天一阁几万册藏书之所以流传至今,大概是源于天一閣的藏书文化或古训: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古之名门望族,家产甚厚,藏书亦是家产的一部分。如果天一阁创建者范钦把藏书
期刊
我在本刊2016年第11期《騙子利用的是什么》一文中,讲了骗子利用一些职能部门对百姓“寒冬”般的冷漠,假以“春天的温暖”闯入寒舍行骗一事。此事发生在2015年12月18日。是日晚上,孩子下班回到家,见换了燃气灶,便问咱那个燃气灶刚买还不到半年呢,干嘛又换呀?我把事情一说,孩子立即断定:您上当啦!并指着白天刚换上的燃气灶说:您看,这个明显是以旧翻新的。怎办?报警呗。孩子立马给距寒舍不足200米的派出
期刊
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被后世奉为梨园宗师。原因,就在于贵为皇帝的唐玄宗,不但编导节目,还粉墨登场。《新唐书》说,唐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而且,“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能够马上纠正演职人员“声有误者”的唐玄宗,绝对“专家水平”。然而,职在治国的君王,整日沉溺“歌舞升平”,势必会影响大政方针的抓实抓细。唐玄宗后期懒于朝政,纵情声色,坐失“
期刊
在《杂文月刊》2016年11月原创版读到《庄子“不受”的远见》,对“列子不受子阳之粟”颇有些不尽之意。顺便也说几则不受的“史话”。  嵇康不受司马氏之召,躲进竹林做贤人。后来卷入一场莫名其妙的官司,背上莫名其妙的罪名被杀,留下一曲广陵散让人唏嘘。明眼人一看都知道,嵇康龙性难驯,不与司马氏合作,自然逃不过司马家的恢恢法网。  到了明朝,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加强。朱元璋立法治“不受”,根本用不着藏着掖着。
期刊
我有一个梦想,孕育了多年,万一实現了呢?  这个梦想就是,我想给老县城拍一部怀旧的微电影。  出生于山西的导演贾章柯,对老县城情有独钟。他拍摄了好多关于老县城的电影,在那些电影里,老县城尘土飞扬,县城里的小人物们,轮流上演着他们的命运故事。这个看起来内向的男人,拍了一部《三峡好人》,他把老县城的魂给招回来了。电影中的老县城,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发生的地方。有一次,我一个人去影院,看那部电影,胸口一阵
期刊
道德很重要毋庸置疑,無论治国还是修身都离不开。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多如牛毛,比如“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等等。不过,重要并不意味着重视。就像空气很重要,但污染空气的事,大家做得不少;身体也很重要,但危害身体健康的事几乎每天在做。如果没到危急存亡之秋,想必一个人很难痛定思痛。  道德之事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和别人谈道德,别人不仅反
期刊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希望国人养成独立、自由之理想人格,能够自尊、自治、自立,因为他“认定国民个人的素质是国家富强、独立、自由的前提”(高瑞泉语),所谓“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了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胡适《易卜生主义》)。那么,一百多年过去了,国人果真养成自由独立之人格了吗?  前年,曾随单位乒乓球队到某单位打比赛,比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