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印象远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我们经常会见到求职者在面试时,会把自己打扮得西装革履、青春靓丽;在相亲见面时,人们也总要在出门前,再对着镜子理一理头发、掸一掸衣服。如果你之前就是这么做的,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请继续保持这个习惯吧!因为第一印象所造成的影响,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关于为什么会存在“第一现象”这种影响,研究者们提出了“首因效应”这一概念。这指的是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就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呢?心理学上有两种解释:首先,人们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会构成人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框架,而后输入的信息只是被整合到之前的记忆框架中去——也就是说后续的信息仅仅起着帮助人们理解先前印象的作用,因此后续信息也就具有了与先前信息相同的属性;另外一种说法是,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人们更多的注意,信息的加工更为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容易受忽视而加工更粗略,由此在先前信息与后续信息的比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选择相信前者。
来源:人民网
强迫症相关人类基因变异找到
11月2日,英国《自然 通讯》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遗传学论文报告称,科学家成功鉴别出与强迫症(OCD)相关的人类基因变异,找到了受这些变异影响的基因及神经通路。分离和表征这些基因,将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疾病背后的生物学,进而建立有效治疗方案。
人们经常说自己被强迫症困扰。但强迫症病因复杂、尚无定论,却有很强的遗传性。这种衰竭性神经精神疾病同时与个性心理因素,以及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失衡有着很大关联,主要表现为侵入性思维和浪费时间的重复行为。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全球超过8 000万人患有强迫症,其中大部分人无法从现有的治疗中得到解脱。此前对人类、小鼠和犬的研究也曾指出一些可能与强迫症相关的变异,但是,确切的基因和变异一直都未能在人类中确定。
此次,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通过分析608个候选基因的测序数据,成功在人类案例中鉴定出4个与强迫症关联紧密的基因。这些基因在与强迫症关联的神经通路中起作用,包括血清素和谷氨酸盐信号传递及突触联系——它们很可能正是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
来源:《科技日报》
“如果…就会…”的心理到底有什么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类人,他们总是唉声叹气:把事情搞砸时,他们会想,“如果当初不选择那种方式,就不会出问题了”,在心理学中,与这种虚拟语气类似的心理被称为“反事实推理”或“反事实思维”,指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否定,然后重新表征,以建构一种“具有可能性的假设”的思维活动。根据“反事实推理”的结构,可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加法式和减法式。前者假设我们做过一个本没有做的事情;后者假设我们没有做某个已经做完的事情。“反事实推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我们的消极情绪,进而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但这种“反事实推理”难道没有任何意义吗?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来研究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进而帮助自己改进策略,然后更加高效地完成接下来的工作。因此对于重复性的任务来说,适当的“反事实推理”能够起到很多积极作用。
来源:人民网
为什么有人热衷于做志愿?或因满足了高层次心理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的需求可以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爱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对于参加志愿活动的人来说,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通常已经得到了满足,而志愿活动能带给他们的,往往是高层次的需求,具体而言一般有以下几点:
1)他们在志愿活动中会与受助者和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发生社交联系,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情感和归属需求得到满足。2)在参加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他们通过付出、奉献获得了受助者、围观者的尊重;通过与其他志愿者的相互协作、帮助获得了友谊等,从而满足了自己的爱与尊重需求。3)对于一部分志愿者来说,志愿活动已经成为了抱负和理想,他们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发挥潜能、收获快乐、感到充实,从而使自我实现需求得到了满足。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参加志愿活动能够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自我价值和主观幸福感。
来源:人民网
指尖陀螺:弹指间,焦虑真能灰飞烟灭?
据了解,指尖陀螺是由一个双向或多向的对称体作为主体,在主体中间嵌入一个軸承,整体构成一个可在手指上平面转动的新型玩具,这种玩具的基本原理类似于传统陀螺,只是需要利用几个手指进行把握和拨动才能让其旋转。成人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掌握陀螺旋转的基本技巧,7~8岁的儿童也能经过简单指导和练习很快掌握。
而指尖陀螺的迅速流行,除了易上手,颜色、形状、质地等给人以美感外,主要还是其旋转过程给人带来的稳定感受让人心旷神怡。
不过,对于这种“疗效”,专家们却不能苟同。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高兵教授表示:“没有证据表明指尖陀螺能给人带来集中注意力和压力减轻的效果。如果说能让人集中注意力,其实是说容易让人对陀螺本身产生注意力,而不是能让一个本来注意力差的人变得在所有事情上都能集中注意力。至于减轻压力,也是指人们在观察陀螺旋转的过程中通过注意力的转移达到压力的暂时减轻,并不等于玩了指尖陀螺就能够降低其他时候产生的压力。”
来源:《科技日报》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我们经常会见到求职者在面试时,会把自己打扮得西装革履、青春靓丽;在相亲见面时,人们也总要在出门前,再对着镜子理一理头发、掸一掸衣服。如果你之前就是这么做的,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请继续保持这个习惯吧!因为第一印象所造成的影响,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关于为什么会存在“第一现象”这种影响,研究者们提出了“首因效应”这一概念。这指的是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就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呢?心理学上有两种解释:首先,人们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会构成人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框架,而后输入的信息只是被整合到之前的记忆框架中去——也就是说后续的信息仅仅起着帮助人们理解先前印象的作用,因此后续信息也就具有了与先前信息相同的属性;另外一种说法是,最先接受的信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得到了人们更多的注意,信息的加工更为精细,而后续的信息则容易受忽视而加工更粗略,由此在先前信息与后续信息的比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选择相信前者。
来源:人民网
强迫症相关人类基因变异找到
11月2日,英国《自然 通讯》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遗传学论文报告称,科学家成功鉴别出与强迫症(OCD)相关的人类基因变异,找到了受这些变异影响的基因及神经通路。分离和表征这些基因,将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疾病背后的生物学,进而建立有效治疗方案。
人们经常说自己被强迫症困扰。但强迫症病因复杂、尚无定论,却有很强的遗传性。这种衰竭性神经精神疾病同时与个性心理因素,以及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失衡有着很大关联,主要表现为侵入性思维和浪费时间的重复行为。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全球超过8 000万人患有强迫症,其中大部分人无法从现有的治疗中得到解脱。此前对人类、小鼠和犬的研究也曾指出一些可能与强迫症相关的变异,但是,确切的基因和变异一直都未能在人类中确定。
此次,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通过分析608个候选基因的测序数据,成功在人类案例中鉴定出4个与强迫症关联紧密的基因。这些基因在与强迫症关联的神经通路中起作用,包括血清素和谷氨酸盐信号传递及突触联系——它们很可能正是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
来源:《科技日报》
“如果…就会…”的心理到底有什么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类人,他们总是唉声叹气:把事情搞砸时,他们会想,“如果当初不选择那种方式,就不会出问题了”,在心理学中,与这种虚拟语气类似的心理被称为“反事实推理”或“反事实思维”,指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否定,然后重新表征,以建构一种“具有可能性的假设”的思维活动。根据“反事实推理”的结构,可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加法式和减法式。前者假设我们做过一个本没有做的事情;后者假设我们没有做某个已经做完的事情。“反事实推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我们的消极情绪,进而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但这种“反事实推理”难道没有任何意义吗?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来研究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进而帮助自己改进策略,然后更加高效地完成接下来的工作。因此对于重复性的任务来说,适当的“反事实推理”能够起到很多积极作用。
来源:人民网
为什么有人热衷于做志愿?或因满足了高层次心理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的需求可以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爱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对于参加志愿活动的人来说,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通常已经得到了满足,而志愿活动能带给他们的,往往是高层次的需求,具体而言一般有以下几点:
1)他们在志愿活动中会与受助者和其他志同道合的人发生社交联系,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情感和归属需求得到满足。2)在参加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他们通过付出、奉献获得了受助者、围观者的尊重;通过与其他志愿者的相互协作、帮助获得了友谊等,从而满足了自己的爱与尊重需求。3)对于一部分志愿者来说,志愿活动已经成为了抱负和理想,他们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发挥潜能、收获快乐、感到充实,从而使自我实现需求得到了满足。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参加志愿活动能够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自我价值和主观幸福感。
来源:人民网
指尖陀螺:弹指间,焦虑真能灰飞烟灭?
据了解,指尖陀螺是由一个双向或多向的对称体作为主体,在主体中间嵌入一个軸承,整体构成一个可在手指上平面转动的新型玩具,这种玩具的基本原理类似于传统陀螺,只是需要利用几个手指进行把握和拨动才能让其旋转。成人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掌握陀螺旋转的基本技巧,7~8岁的儿童也能经过简单指导和练习很快掌握。
而指尖陀螺的迅速流行,除了易上手,颜色、形状、质地等给人以美感外,主要还是其旋转过程给人带来的稳定感受让人心旷神怡。
不过,对于这种“疗效”,专家们却不能苟同。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高兵教授表示:“没有证据表明指尖陀螺能给人带来集中注意力和压力减轻的效果。如果说能让人集中注意力,其实是说容易让人对陀螺本身产生注意力,而不是能让一个本来注意力差的人变得在所有事情上都能集中注意力。至于减轻压力,也是指人们在观察陀螺旋转的过程中通过注意力的转移达到压力的暂时减轻,并不等于玩了指尖陀螺就能够降低其他时候产生的压力。”
来源:《科技日报》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