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研究免疫介导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神经丝(NF)磷酸化及超微结构的特征,探讨免疫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对免疫介导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NF异常聚集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异常磷酸化状态进行研究.结果 电镜观察发现免疫后动物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质及轴索近端有神经丝异常聚集;免疫组化证实抗非磷酸化神经丝(SMI-32)抗体阳性的脊髓前角运动
【机 构】
:
050000,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050000,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050000,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050000,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免疫介导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神经丝(NF)磷酸化及超微结构的特征,探讨免疫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对免疫介导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NF异常聚集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异常磷酸化状态进行研究.结果 电镜观察发现免疫后动物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质及轴索近端有神经丝异常聚集;免疫组化证实抗非磷酸化神经丝(SMI-32)抗体阳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个/张脊髓切片)数量(12.00±1.05)与对照组(18.00±1.83)相比,明显减少(P<0.05),而抗磷酸化NF抗体(SMI-31)阳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13.00±1.60)与对照相比(3.23±1.33)明显增加(P<0.01).结论 在免疫介导的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存在类似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神经丝结构及代谢异常特征,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液体反转恢复序列(FLAIR)成像高信号血管征(HVS)的意义.方法 对我院住院脑梗死患者共262例的磁共振FLAIR成像中的HVS进行识别与分析,并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WI)所见进行对比.结果 共发现HVS 119例(45.4%),其中发病<24 h者47例(47/56,83.9%),且显著高于发病1~7 d(61/151,40.4%)和7
背景:美满霉素(minocycline)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具有抗凋亡和抗炎效应,动物实验证实其有神经保护作用.美满霉素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安全性已经过Ⅱ期临床证实.该试验为Ⅲ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以确定美满霉素对ALS患者的疗效.方法:经4个月的导入期后,412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安慰剂组或美满霉素组(递增剂量至400 mg/d,服用9个月)。
目的 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研究癫痫患者智能损害的相关脑区及病理改变,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对44例癫痫患者和20名健康人进行韦氏成人量表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结果癫痫组患者的全量表智商(FIQ,98.19±17.76)、语言智商(VIQ,100.52±17.63)、操作智商(PIQ,95.10±16.7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VIQ:109.77±13.54、PIQ:108.11±12
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提示,雌激素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有保护作用,受体依赖途径是雌激素作用的重要环节,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了PD的发病.我们拟探讨中国人群ERα的基因多态性与PD及PD痴呆(PD with dementia,PDD)的关系。
目的 利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短发夹RNA(shRNA)抑制大鼠多药耐药基因mdr1b及其编码的P-糖蛋白(Pgp)的表达,探讨其改善癫疴耐药现象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腺病毒,表达针对mdr1b的shRNA,感染马桑内酯诱导的耐药星形胶质细胞模型.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感染5 d内细胞mdr1b和Pgp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罗丹明
由美国神经病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主办的第60届美国神经病学大会于2008年4月12-19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大会参会代表12 000余人,共收到各种论文2000多篇,其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癫癎、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及神经影像学等多个领域.现将本次大会交流的部分内容介绍如下。
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组少见的遗传病,是由于线粒体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呼吸链乃至整个能量代谢过程紊乱的临床异源性多系统疾病,以脑和肌肉受累最严重。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左旋多巴作为PD药物治疗中的"金标准",在疾病早期可使患者的运动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多数患者能维持日常生活质量。
目的 评价左乙拉西坦(LEV)添加用药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痫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设计添加治疗,确诊为有癫痫部分性发作的202例癫痫患者,平均年龄(32.8±12.7)岁,随机分配入LEV治疗组(n=102)与安慰剂组(n=100).在回顾8周基线期的癫痫发作频率后,进入逐量加药期.初始用药剂量为0.5g,每日2次,2周后增加至1.0 g,每日2次服用,4周后
第九届全国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会议于2006年7月6-10日在风景优美的海滨城市大连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学组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策划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