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既是中央对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也是新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区域创新体系是否完善,是否能实现多种资源、多种力量的均衡配置。目前,雄安新区的创新体系相对薄弱,有广阔的可塑空间,要想成为创新驱动引领区,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查漏补缺,均衡配置各项创新资源,构建适应自身定位具有雄安特色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
一、着眼科技产业发展趋势,构建网络化新型区域创新体系
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传统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重构,基于地域的“看得见的网”与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看不见的网”的有效融合,正在催生出网络化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与传统区域创新体系相比,网络化新型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创新主体扁平化,是一种多主体交互的并行创新网络。新型区域創新体系的价值链更加扁平,触角更多。传统创新体系是生产商主导的纵向价值链创新网络,生产制造企业承担创新的主导角色。而随着信息技术导致的交易成本的降低,跨区域的合作更加便捷,企业分工更精细化,价值链上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可能成为创新的参与者甚至引领者。商业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销售平台、终端消费者和潜在客户群体逐渐成为创新的积极参与者甚至引领者,创新过程趋向分布式、同步化,反应更加迅捷,多主体交互的并行创新网络逐渐形成。
第二,创新体系开放化,是一种界限模糊的知识交互网络。新型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开放,地理边界更加模糊。在该体系中,参与创新的主体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地域限制,可以不在地理区域范围内,通过创新价值链的网络联结与产业主体发生互动。另外,各种有形的创新载体、物质基础的重要性逐渐减弱,无形的知识流动网络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信息流正成为资金流、生物流的重要推动力量。体系内的每一个主体,除了与体系内的其他主体进行频繁互动外,还要不断与外界主体进行物资与知识的交换。
第三,治理方式多元化,是一种平台式的经济社会治理形态。新型区域创新体系中,市场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并存,且治理方式多样化。政府对企业和产业的直接干预减少,基于公共治理平台的服务包成为其主要制度供给。各创新主体基于一定的市场竞合关系形成特定的市场结构和自组织生态。关系、文化氛围等非正式制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文化的塑造,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影响着一个区域对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
第四,平台载体网络化,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传统区域创新体系以生产制造基地或专业市场交易平台为载体支撑,不能顺应网络虚拟化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而新型区域创新体系更多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C2B、B2B、O2O等电子商务模式,P2P等网络融资模式,打造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平台,实现生产组织方式和制造方式的根本变革。
雄安新区的创新资源缺乏,创新基础薄弱,要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必须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具有“雄安特色”的网络化新型区域创新体系。雄安新区的网络化新型创新体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开放的创新体系,既要面向京津冀开放,又要面向全国及海外开放;二是网络化的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创新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充分考虑创新资源的网格化互动关系;三是多元化治理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体系管理中的作用,并调动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创新管理功能;四是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既要实现雄安创新体系与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错位协同发展,又要实现新区创新体系与京津冀现有产业基础的协同发展,还要兼顾与河北省内其他地区技术创新需求的协同发展。
二、聚焦新经济,面向国内外汇聚高端创新主体
一般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内容、创新产出四大子系统及各子系统中要素间的逻辑互动关系构成。创新主体的品质决定了区域创新绩效。雄安新区面临着生态资源环境脆弱、传统产业增长乏力的问题,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必须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并围绕这些高端高新产业汇聚创新主体,构建创新体系。
第一,以新经济业态为招商引资重点,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落户雄安。重点围绕大数据产业、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于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移动医疗服务、互联网安全产业等服务互联网的新服务和新业态招商引资。一是集中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中的高端高新产业和高水平功能外溢,将相关产业的央企总部迁到雄安或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来雄安投资设厂,或设立分支机构、新设机构。三是依托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成立实验室企业,实现政府和公共研究机构拥有的重大科研成果与私营企业的资本和管理知识的完美结合,促进研究机构、技术供应者、企业及技术使用者之间形成一个创新导向的网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第二,创新引入途径和机制,高标准建设雄安信息科技城。要让雄安新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势必要汇聚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目前,首都集中了全国最多最优的教育和科研资源,这些优质科技资源的外迁,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内容,但无论是整体迁移还是跨城办分部,都存在种种困难与问题。因此,雄安新区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作用,聚焦新经济,创新引入途径和机制,面向国内外集聚创新资源,高标准建设具有雄安特色的信息科技城。
一是中外合作打造雄安教育高地,为雄安新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鉴于河北与京津教育资源落差巨大,考虑到驻京高校在搬迁或建分校过程中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可以由京津冀协作建设一所具有法人资格的全新综合性大学——雄安大学。整合京津冀优质高教资源,以新经济领域相关学科为发展重点,以一流的国际大学为标杆,采取软硬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向海内外招聘师资,建成集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际一流高等学府。另外,可借鉴宁波诺丁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上海纽约大学、西安利物浦学院等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中外合作大学的办学经验,引入国际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理念,吸引国外知名大学到雄安建设一批中外合作大学,汇聚国内外一流人才,实现开放办学。 二是建设雄安研究开发特区,制定《雄安研究开发特区培育特别法案》,吸引国内外的相关科研机构来雄安建立研发飞地,将已经转制为科技企业的原开发类科研机构、在京的央企研发机构整体或部分搬迁到新区。
三是建设信息产业系统创新园区。适应价值链扁平化趋势,雄安新区要建设集前期研究、试验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物流配送等全产业链的信息产业化系统创新产业园区,如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园、中美智能技术产业园等,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相关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机构入驻園区,最大程度地发挥创新要素的规模经济作用,提高区域创新效率,成为创新驱动的主要载体。
三、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多层次的创新投入体系
第一,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创新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吸引京津人才,集聚全国优秀人才,吸纳国际高端人才。开展“双栖型”人才队伍建设,允许北京和天津的高校教师、高级研究人员到雄安新区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量计入原单位考核。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流动,实现耦合创新。鼓励国外投资者在雄安设立人才中介机构,加强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让高端人才不仅能够引进来,还能够留得住、用得好。
第二,强化科技金融发展,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股权投资体系,推进资本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形成从实验研究、中试、生产、上市全过程的科技产业创新融资模式。培育壮大创业投资规模,研究完善对创业投资企业和机构的税收等激励政策,诱导AC、VC、PE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的创新活动。按市场化原则设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处于早中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要发挥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对科技创新的融资功能。支持各大金融机构在新区设立科技银行,与各级政府、担保公司合作共建科技型企业统借统贷平台,开展先借后补、联保联贷等个性化融资服务。
四、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建设创新基础网络架构
第一,突破行政边界,构建基于京津冀的基础网络设施。商业生态和创新模式将会日新月异,雄安新区建设必须着眼未来,高起点建设智慧型基础设施网络,跨越行政边界建立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基础设施,构建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知识流动网络,搭建京津冀产学研用创新联盟。
第二,塑造创新生态,促进价值链向“价值网”转变。未来的消费需求日益个性化,适应私人订制需求的瞬息万变,传统的纵向价值链要向水平的并行价值网转变。因此,雄安新区要重视云计算等大数据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张家口、承德、廊坊大数据走廊的数据资源,引导当地传统制造业与电子商务、创意产业等快速融合发展,与现代物流、科技金融等高效对接,催生新的分布式主体创新网络结构。
第三,构建网络治理结构,提升区域创新效率。京津冀创新资源丰富,但有些资源处于“沉睡”状态,外部创新资源的引入,可以激发这些“沉睡”资源的创新活性,提高区域创新效能。因此,雄安新区应该打造包容的创新文化和氛围,基于信息技术建设开放的网络系统,建立支撑新区建设的综合信息平台,构建平台式核心治理结构。由政府主导建立各类非营利性创新服务网络平台,改变传统“点对点”的服务方式,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减少创新主体搜索和沟通成本,以及某些功能性建设成本,使进入新区的创新主体较容易地嵌入到网络系统中,通过与本地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建立基于契约或非契约的关联,获取独特的区域绑定性资源,获得外部收益。
(责编 / 傅建芬)
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区域创新体系是否完善,是否能实现多种资源、多种力量的均衡配置。目前,雄安新区的创新体系相对薄弱,有广阔的可塑空间,要想成为创新驱动引领区,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查漏补缺,均衡配置各项创新资源,构建适应自身定位具有雄安特色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
一、着眼科技产业发展趋势,构建网络化新型区域创新体系
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传统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重构,基于地域的“看得见的网”与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看不见的网”的有效融合,正在催生出网络化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与传统区域创新体系相比,网络化新型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创新主体扁平化,是一种多主体交互的并行创新网络。新型区域創新体系的价值链更加扁平,触角更多。传统创新体系是生产商主导的纵向价值链创新网络,生产制造企业承担创新的主导角色。而随着信息技术导致的交易成本的降低,跨区域的合作更加便捷,企业分工更精细化,价值链上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可能成为创新的参与者甚至引领者。商业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销售平台、终端消费者和潜在客户群体逐渐成为创新的积极参与者甚至引领者,创新过程趋向分布式、同步化,反应更加迅捷,多主体交互的并行创新网络逐渐形成。
第二,创新体系开放化,是一种界限模糊的知识交互网络。新型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开放,地理边界更加模糊。在该体系中,参与创新的主体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地域限制,可以不在地理区域范围内,通过创新价值链的网络联结与产业主体发生互动。另外,各种有形的创新载体、物质基础的重要性逐渐减弱,无形的知识流动网络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信息流正成为资金流、生物流的重要推动力量。体系内的每一个主体,除了与体系内的其他主体进行频繁互动外,还要不断与外界主体进行物资与知识的交换。
第三,治理方式多元化,是一种平台式的经济社会治理形态。新型区域创新体系中,市场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并存,且治理方式多样化。政府对企业和产业的直接干预减少,基于公共治理平台的服务包成为其主要制度供给。各创新主体基于一定的市场竞合关系形成特定的市场结构和自组织生态。关系、文化氛围等非正式制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文化的塑造,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影响着一个区域对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
第四,平台载体网络化,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传统区域创新体系以生产制造基地或专业市场交易平台为载体支撑,不能顺应网络虚拟化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而新型区域创新体系更多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C2B、B2B、O2O等电子商务模式,P2P等网络融资模式,打造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平台,实现生产组织方式和制造方式的根本变革。
雄安新区的创新资源缺乏,创新基础薄弱,要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必须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具有“雄安特色”的网络化新型区域创新体系。雄安新区的网络化新型创新体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开放的创新体系,既要面向京津冀开放,又要面向全国及海外开放;二是网络化的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创新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充分考虑创新资源的网格化互动关系;三是多元化治理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体系管理中的作用,并调动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创新管理功能;四是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既要实现雄安创新体系与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错位协同发展,又要实现新区创新体系与京津冀现有产业基础的协同发展,还要兼顾与河北省内其他地区技术创新需求的协同发展。
二、聚焦新经济,面向国内外汇聚高端创新主体
一般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内容、创新产出四大子系统及各子系统中要素间的逻辑互动关系构成。创新主体的品质决定了区域创新绩效。雄安新区面临着生态资源环境脆弱、传统产业增长乏力的问题,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必须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并围绕这些高端高新产业汇聚创新主体,构建创新体系。
第一,以新经济业态为招商引资重点,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落户雄安。重点围绕大数据产业、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于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移动医疗服务、互联网安全产业等服务互联网的新服务和新业态招商引资。一是集中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中的高端高新产业和高水平功能外溢,将相关产业的央企总部迁到雄安或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来雄安投资设厂,或设立分支机构、新设机构。三是依托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成立实验室企业,实现政府和公共研究机构拥有的重大科研成果与私营企业的资本和管理知识的完美结合,促进研究机构、技术供应者、企业及技术使用者之间形成一个创新导向的网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第二,创新引入途径和机制,高标准建设雄安信息科技城。要让雄安新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势必要汇聚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目前,首都集中了全国最多最优的教育和科研资源,这些优质科技资源的外迁,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内容,但无论是整体迁移还是跨城办分部,都存在种种困难与问题。因此,雄安新区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作用,聚焦新经济,创新引入途径和机制,面向国内外集聚创新资源,高标准建设具有雄安特色的信息科技城。
一是中外合作打造雄安教育高地,为雄安新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鉴于河北与京津教育资源落差巨大,考虑到驻京高校在搬迁或建分校过程中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可以由京津冀协作建设一所具有法人资格的全新综合性大学——雄安大学。整合京津冀优质高教资源,以新经济领域相关学科为发展重点,以一流的国际大学为标杆,采取软硬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向海内外招聘师资,建成集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际一流高等学府。另外,可借鉴宁波诺丁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上海纽约大学、西安利物浦学院等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中外合作大学的办学经验,引入国际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理念,吸引国外知名大学到雄安建设一批中外合作大学,汇聚国内外一流人才,实现开放办学。 二是建设雄安研究开发特区,制定《雄安研究开发特区培育特别法案》,吸引国内外的相关科研机构来雄安建立研发飞地,将已经转制为科技企业的原开发类科研机构、在京的央企研发机构整体或部分搬迁到新区。
三是建设信息产业系统创新园区。适应价值链扁平化趋势,雄安新区要建设集前期研究、试验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物流配送等全产业链的信息产业化系统创新产业园区,如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园、中美智能技术产业园等,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相关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机构入驻園区,最大程度地发挥创新要素的规模经济作用,提高区域创新效率,成为创新驱动的主要载体。
三、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多层次的创新投入体系
第一,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创新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吸引京津人才,集聚全国优秀人才,吸纳国际高端人才。开展“双栖型”人才队伍建设,允许北京和天津的高校教师、高级研究人员到雄安新区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量计入原单位考核。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流动,实现耦合创新。鼓励国外投资者在雄安设立人才中介机构,加强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让高端人才不仅能够引进来,还能够留得住、用得好。
第二,强化科技金融发展,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股权投资体系,推进资本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形成从实验研究、中试、生产、上市全过程的科技产业创新融资模式。培育壮大创业投资规模,研究完善对创业投资企业和机构的税收等激励政策,诱导AC、VC、PE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的创新活动。按市场化原则设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处于早中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要发挥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对科技创新的融资功能。支持各大金融机构在新区设立科技银行,与各级政府、担保公司合作共建科技型企业统借统贷平台,开展先借后补、联保联贷等个性化融资服务。
四、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建设创新基础网络架构
第一,突破行政边界,构建基于京津冀的基础网络设施。商业生态和创新模式将会日新月异,雄安新区建设必须着眼未来,高起点建设智慧型基础设施网络,跨越行政边界建立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基础设施,构建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知识流动网络,搭建京津冀产学研用创新联盟。
第二,塑造创新生态,促进价值链向“价值网”转变。未来的消费需求日益个性化,适应私人订制需求的瞬息万变,传统的纵向价值链要向水平的并行价值网转变。因此,雄安新区要重视云计算等大数据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张家口、承德、廊坊大数据走廊的数据资源,引导当地传统制造业与电子商务、创意产业等快速融合发展,与现代物流、科技金融等高效对接,催生新的分布式主体创新网络结构。
第三,构建网络治理结构,提升区域创新效率。京津冀创新资源丰富,但有些资源处于“沉睡”状态,外部创新资源的引入,可以激发这些“沉睡”资源的创新活性,提高区域创新效能。因此,雄安新区应该打造包容的创新文化和氛围,基于信息技术建设开放的网络系统,建立支撑新区建设的综合信息平台,构建平台式核心治理结构。由政府主导建立各类非营利性创新服务网络平台,改变传统“点对点”的服务方式,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减少创新主体搜索和沟通成本,以及某些功能性建设成本,使进入新区的创新主体较容易地嵌入到网络系统中,通过与本地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建立基于契约或非契约的关联,获取独特的区域绑定性资源,获得外部收益。
(责编 / 傅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