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热点作家最新作品读赏练之张抗抗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fla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名片
  从遥远的西子湖畔到北大荒一路走来了一个姑娘,若干年后,她成了以清丽高洁的风格独领风骚的“知青作家”,她的作品往往一经发表就被转载,就引起轰动。她,就是著作颇丰的张抗抗。她的作品,无论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感受,还是写社会、艺术及人生,均风格独特、鲜明,既有成熟女性的睿智与思考,又有理性与思辨的力量,独具清雅、洒脱、隽永的艺术美。
  她现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五百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集五十余种。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全国第三届女性文学优秀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多次获东北文学奖、黑龙江省文艺大奖、精品工程奖,德艺双馨奖,以及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奖。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曾出访南斯拉夫、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日本等国,进行文学交流活动。
  
  链接中考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入选2008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窗前的树》张抗抗(入选2008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梦幻同里》张抗抗(入选2009年贵州省铜仁地区语文试题)。
  
  社会关注·情系国家
  
  公民意识
  在灾难与瓦砾中成长
  张抗抗
  
  面对地震灾难过后近于毁灭的城镇乡村废墟,曾有一刻,恍若地球末日来临。
  短短几天内,一支支志愿者队伍,从不同的出发地,向四川火速集结。各种新型社团、网络社群、企业协会、为救灾成立的临时组织,汇集成强大而健康的民间力量——今天,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参与救灾的“志愿者”。
  由社会民间力量自发、自觉参与的救援行动全面展开。不再是被动的驱使、不再是盲目的呼应、不再等靠“组织”的命令、不再空喊口号。不怨天尤人、不悲观绝望、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考虑投入的“回报”。“志愿者”——有志向的人,有志气的人,通过行动来表达自觉自愿的个人意志。
  “志愿者”,一个多么准确、富于现代意识的汉译词组,自谦中透着自尊、悲悯与激情。尽管“志愿者”这个称谓落户在华夏大地为时不久,尽管这个词对于偏僻的乡民尚显陌生。但在这次地震灾害中,它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和普及,得到了最真诚的认同和追随。
  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灾难与瓦砾的缝隙中,中国人的公民意识正在成长。今天的“志愿者”,已经超越了以往那种“为国效力”,在政治机器上恪尽“螺丝钉”和“齿轮”角色的个人生存目的,而是主动自愿地承担“公民”义务和责任。这个“公民”的“公”,区别于“一大二公”的“公”和“大公无私”的“公”,而是“公共”之“公”、是“公众”之“公”、是“公德”之“公”。公民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而不是被统治者,他们在履行自己职责的同时,也要求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国家宪法的维护和保障。
  21世纪的2008年,在地震强烈的余波中,我们终于欣喜地看到一个开放的、渐进的中国,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在这次深重的大灾大难中豁然觉醒,并大步走来。
  (选自《2008中国散文年选》,花城出版社)
  
  哲思心语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灾难。这场灾难,带给我们绵绵不绝的痛苦和哀伤,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公民意识的启蒙、一堂灰色的课程、一次无法忘却的洗礼。
  那些遇难者和有幸逃生的人们,表现出的无私、坚强和互助互爱的精神感天动地。同时,一股股由无数中国人的爱心汇聚的洪流涌向灾区,稀释着人们的苦难和悲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论身份地位的高低,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是政府、企业、民间组织还是个人,每一个参与者都充分履行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潜藏于心的大爱与责任在灾难面前自然显露。我们有理由相信,21世纪的中国公民,将在地震的废墟上,重建新时代的精神家园。
  
  且读且思
  1.作者觉得“公民意识”主要是从什么人身上体现出来的?
  2.文中所说的“公民意识”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3.请说说你对文章标题“公民意识在灾难与瓦砾中成长”的理解。
  4.你觉得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
  
  真情故事·怀念故人
  
  老费的小屋
  张抗抗
  
  我竟然就记不起他的名字。只记得那时人们都叫他小费。
  我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他就站在招待所二楼他自己的宿舍门口。我想我当时肯定是吓了一跳:他的脑袋好大,一脸粗硬的络腮胡子刚刮过,冒一层青黑色的胡碴;个头好矮,还不到我的颈部;后背上隆起一个很大的鼓包,衣服便在身后吊着,如一个张开的口袋,往一边斜歪过去,半个前胸扭曲着突兀地几乎顶到下巴……
  是个驼背,我想。我收起惊讶,冲他勉强一笑。有人介绍说他叫小费,是出版社音乐组的编辑,就住在我的斜对面,算是我的邻居。
  我每天从出版社改稿回来,必须经过老费的门口。他的门总是半开半闭的,从走廊可以看见他房间的墙上挂着一幅书法,龙飞凤舞很是气派。门里传出低低的音乐声,不像当时收音机里的革命歌曲。这使他的房间有一种神秘感。我走过那儿便忍不住想窥探一番。但他从不邀请我。
  有一天我终于下决心去拜访他,借口也许是向他借一件什么东西。他的门从不关严,所以不用敲门。我轻轻推门而入,他没有丝毫惊奇的表示。
  那时我才看清他的小屋像一个狭长的车厢——所有的东西都靠一面墙放着,留出几米宽走路的地方。单人床连着写字台,写字台连着几只高低不一的毛竹书架。书架上的书有文学音乐美术各类,我想他的兴趣倒是挺广泛的。他活在他自己的天地里,这个旁人无法涉猎的心灵世界,也许既不残缺也不荒凉?我们随随便便地聊起来。
  后来我便对他谈起我正在修改的长篇,谈到我的种种困惑和疑虑,掺夹着我的得意和希望。他静静地听着,一言不发。后来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镜片后头滑过黯然的忧郁,厚厚的嘴唇撇了一撇,却终于什么也没说。
  那一刻我不知为什么忽然惶惶然起来。我敏感的心接收到一种异样的同情。与其说同情不如说是一种怜悯——怜悯着我的无知、幼稚和自相矛盾的“真实”。那一刻我对自己长时间的辛苦忽然发生了动摇,我不知道我的所谓作品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一个健康的人,竟是可以被一个残疾人同情和怜悯的。我对自己、对人生、对一切貌似强大的事物最初的怀疑,从那一刻起,滋生于老费的小屋。老费并没有藐视我,而我却因此为一个残疾人对时尚的藐视而深深震惊。
  那以后,我每天从出版社回来,总会找机会到他的小屋里去坐坐。那个南方的大都市有我的许多亲戚和朋友,但我在他的房间里才真正感觉到踏实和放松。他的门总是虚掩着的,谁都可以自由出入。如果有一天他的门上挂着锁,我就会到传达室去问,老费到哪里去了。回答或是他去苏州老家休假,或是他昨晚又心脏病复发而住院。但每次不出三五天最多一周,他的门又开了,就好像从来没有关上过……
  老费不在的日子,我回到招待所,心里就会空落落的。我走过他的房门口,里面静寂无声竟会使我感到恐惧。
  我走时是一个晴朗的秋日,也许是冬天也许是第二年的春天,我收到了老费曾应允我的赠物。打开信封扑来一阵墨香,宣纸上怪异的墨迹就是我选的那一首诗,左下角落款处有一行小字:新我左书。
  很多年以后我有一次途经那个城市,偶然又路过那个出版社的招待所。陈旧的楼窗忽而唤起我一种忧伤的情感,我沿着楼梯走上去,我似乎听见有人在喊老费。我把楼梯踩得“咚咚”响,我知道拐角那儿就是老费开着的房门……然而,那扇深棕色的木门却紧紧关闭着。我在那门口站了一会儿,只听见自己的喘息声。
  有人在我身后说,老费已经死了好几年,怎么你不知道?
  为什么?他为什么会死?他一直活得有滋有味的……
  他有好多种病,医生早就说他活不长的。
  那扇门是再也不会打开了。我也不会再到这个地方来。“老费的小屋”已不复存在,但在我斑痕累累的人生旅途上,我仍然企图忘却所有的丑恶,而记住在艰难的日子里曾经领受过的,哪怕一丁点儿的温暖和真诚。
  (节选自《新民晚报》)
  
  真情浅露
  作者所怀念的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朴实的、与作者也没有多大关系的小人物——老费。他身体残疾、体弱多病、生活艰难,但是,他多才多艺、热爱劳动、思维独特、待人诚恳。作者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他的热情与真诚,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作者怀念老费,怀念老费的小屋,不是通过直白的议论,而是把这种情感倾注在字里行间,倾注在那些极其普通而真诚的话语之中,在那些琐碎而平常的小事之中。阅读本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态度和蔼、友善待人、注重情感的形象,学习到作者待人接物的方法。
  
  且读且思
  1.文章为什么以“老费的小屋”为题?
  2.从作者的介绍中,你能看出老费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3.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我走时是一个晴朗的秋日,也许是冬天也许是第二年的春天,我收到了老费曾应允我的赠物。
  4.“那一刻我不知为什么忽然惶惶然起来。”请联系上下文,探究其原因。
  
  亲近自然·尽情赞美
  
  大青山冰臼
  张抗抗
  
  克什克腾旗的贡格尔草原,是距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
  从远处看,只见草原的尽头突起一座横亘数十里的城池,高墙连天,顶端遍布锋利的兵器旗杆,狰狞凶险,似乎武装到了牙齿。走到近前,仰视大青山,雾气中却见奇峰缥缈,竟有几分妖娆和妩媚。
  雾中登大青山,一路惊呼不已。迎面陡立的石壁上,一尊天然的巨佛惟妙惟肖,令人顿生敬畏之心;眼前身后的嶙峋怪石,气势夺人,如一座座巨大的城堡耸之于天,可望而不可及;其险其峻其妙其趣,可与黄山一比。克旗多白桦,遍至大青山,路边石缝里粗壮的白桦树,树干秀美清爽白净,犹如一个个白衣秀士,隐居山林苦读。
  大汗中终至山脊,众人惊呼,陡然别一番天地:平坦的山顶上,只见巨大而光滑的花岗岩石坡,一座接一座地铺排。坡上凹凸处,嵌有无数形状各异的石盆,圆形菱形长方形极不规则;大如缸锅、小如杯碗,深浅不一,当地民间称为“九缸十八锅”。最大的一个石盆,内有积土,一株粗壮的白桦树安稳地立于其中,花草环绕,犹如一个巨型天然盆景。那池水得天地雨露精华,或清或浊,弯腰即可撩水洗面,如入仙人浴场;池内那一汪清水,以石成形,因此变得有棱有角。更有一奇绝的石池,两端皆有光洁的细槽,如漫漫岁月之水,从这端流入,又从那一端流出去了……
  那石池口小肚大底平,其形酷似古代舂米的石臼。上个世纪90年代,经地质学家考证,克什克腾的石盆怪池,皆为冰臼。大青山冰臼,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类型最多、保存完好的冰臼群之一。
  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青山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冰雪层高于山顶岩石数百米。随着气候变暖,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自高处飞流直下,猛烈冲蚀基岩,日复一日,以“水滴石穿”之力,将山顶的岩石打磨光滑。当岩石无法承受水的力量时,飞流渐渐侵入岩石的表层,凿出一个个浑圆椭圆的冰臼,形成冰臼奇观。冰川融雪,以柔克刚,悠悠万世,竟将坚硬的花岗岩掏心挖洞,雕刻成了奇形怪状的容器,把冰川当年的英姿,镶嵌在石窝窝里保存了。弱水三千,分一瓢在此。冰瀑雕刻的不是岩石,而是时间。在大青山,你可见到消逝的冰川融雪,永远留存在冰臼里的刻度。
  而身后,悬崖下即是坦荡的草坡,草原以青草的方式,纪念着冰川父亲给予它们的生命。
  在大雨中下山,浓雾水气里,一路起伏的高山草甸。金蓝红紫的野花簇簇,被雨水洗得发亮。山梨核桃果实累累,似在花果山巡游。随意扒开湿漉漉的灌木草丛,一坨坨碗口大的蘑菇跳入眼帘,雪莲一般洁白。石阶逶迤,云雾中险峰时隐时现,若是晴天,举目可见花岗岩峰林、天桥石棚怪石——僧石猴石蛇石鹰石美女石……正遗憾,前方山壁忽露一方通透的天然石洞,天光乍泄,山体洞开,像是一扇巨大的石窗,欲为神秘的大青山解密。巍巍兴安岭延伸至此,似乎意犹未尽,最后一笔,是在这一马平川的草原上,让这亦秀亦雄、兼南北名山之长的大青山,异峰突起。
  下山回望,顿觉克什克腾的草原,因这高耸雄奇的大青山,而变得立体了。
  (选自《张抗抗散文精品赏析》,有删改)
  
  真情流露
  高耸雄奇的大青山,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嶙峋怪石,气势夺人;遍山白桦,秀美清爽;山顶平滑,冰臼奇观;高山草甸,物产丰饶。这里将青山、绿水、草甸、草原、奇石、岩画、果园,还有森林,都一并聚齐在一起,显示出了神奇而美丽的特征。作者以愉悦的心情,优美的文字,按照游览的线索,描述了沿途所见的奇异风光,介绍了该地的历史印痕和地质之谜,尽情讴歌了大自然的造物之功和祖国山水的壮美。在文中,作者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言语之间得到了自然而真情的流露。
  
  且读且思
  1.作者描写大青山的景物,主要选定了哪几个视点?
  2.大青山的冰臼奇观是怎么形成的?请简要概括。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大青山冰臼,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类型最多、保存完好的冰臼群之一。
  4.文章结尾作者“下山回望”,为什么说“顿觉克什克腾的草原,因这高耸雄奇的大青山,而变得立体了”?
其他文献
考场作文是对一名高中生写作能力的一项综合考查。短短几十分钟,要想写出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作文,实属不易。在整个写作过程当中,谋篇布局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正式行文之前,你要明确知道自己要运用哪种文体写作,要如何顺着一条线索分层次分步骤地把主题思想完美地展示出来。一个成熟的构思,一篇清晰的腹稿,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关键所在。  一、要确定文体   近年来各地的高考作文大多是不限文体的。不限文体,并不
期刊
阅读前言  他,因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而风靡全国;他,曾经获得进入重点大学的入场劵却选择退学;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博”;他,是一个歌手,还是一个赛车手,并多次获得全国场地锦标赛的总冠军。他——韩寒,文坛上的异类,一个独立行走的歌手,用犀利的笔锋解剖着生活与思想。    美丽时光·校园生活    考试过后  韩 寒    期中考试刚过,林雨翔红了五门——数学化学物理自在情理之内,无
期刊
阅读前言  丁立梅,江苏东台人。她的作品就如同她的名字,于质朴中发出隐隐的清香。她擅长描写生活中的点滴生活,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中感悟人生、捕捉感人的瞬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的作品去细细品味吧!    慈母爱深深  母亲的心  丁立梅    那不过是一堆自家晒的霉干菜,自家风干的香肠,还有地里长的花生和蚕豆,晒干的萝卜丝和红薯片……  她努力把这
期刊
阅读前言  三篇文章,三个小故事。首先,饱含寓意的文章标题足够吸引我们的眼球,此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结尾更是有着顺理成章的“大团圆”结局,读来令人心情愉悦。“站着的大米”是怎样的?有何不同?我们的“明天”是否也会有蜜蜂飞来?心灵真的可以左右天空的颜色吗?读完文章,答案便会一一揭晓。    成功故事·大米的启迪  站着的大米  李丹崖    他6岁,是个干什么事情都要慢半拍的孩子。  他
期刊
阅读前言  银碗里盛雪,看到这几个字,总觉纷娆妩媚,总感薄凉浸润。其实读雪小禅的文字亦如此。雪小禅说:用文字腌制时间,煮字疗饥,过鲜衣怒马的生活,享受银碗里盛雪的闲情,在三生韶光贱的光阴里,指尖上捻花,孜孜以求,散发微芒。这是雪小禅的生活目标。雪小禅原名王虹莲,中国作协会员、专栏作家。她生于70年代,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读者》百名签约作家之一。青春文学领军人物,文字青春曼妙,这是得到青年人喜爱的
期刊
阅读前言  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曹文轩在他的成长小说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他的作品以庄重忧郁的风格、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呈现给了我们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这里有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怀……这些内容在童年情怀的关照下呈现出的精神之光,感动着所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他的人文关怀和强大的学术背景使他的儿童
期刊
阅读前言  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现已退休。  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感集《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诗集《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自传《岁月与性情》《今天我
期刊
作家名片  迟子建,一级女作家,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有四十余部单行本。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
期刊
作家名片  李汉荣(1958~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有多篇佳作入选全国及山东、上海等省市中学语文教科书,如《山中访友》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外婆的手纹》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与天地精神往来》入选山东省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并有多篇文章被作为中、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材料。同时,李汉荣擅长想象,使得文笔生动活泼,于诗意的抒写中显出细节的明晰、如
期刊
阅读前言  同学们喜欢杂文吗?大家听说过当代著名杂文家阮直的名字吗?近些年来,阮直先生的杂文像勃发的春花一样在全国的报纸杂志上竞相盛开,下面奉上的是其中的三朵。轻嗅这些“花朵”,你会感受到阮直先生对人类普世价值的贴近,对人性弱点的解剖以及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温暖关注。阮直先生的文字具有生命的原生态味道,像从大海里面刚刚捕捞出来的活鱼鲜虾,字字词词都在欢蹦乱跳。让我们一起用心品味吧——    点击“天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