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血液恶性肿瘤,可能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其实除了这两种疾病,还有一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非常高,在我国约为1.4/10万,仅次于淋巴瘤,已升至血液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它就是多发性骨髓瘤。
男性患病比例高于女性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正常浆细胞又称效应B细胞或抗体分泌细胞,由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而形成,可合成和分泌各类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而浆细胞一旦发生恶变,会在骨髓中广泛增殖,并产生一种没有免疫功能的异常免疫球蛋白,称之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组织和器官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血液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1.5~2/10万,高发人群为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中位发病年龄约为65岁,男性会比女性更加容易患病。
本病有着高复发率的特点。相关报道显示,尽管常规治疗能取得暂时缓解,但一般患者在2~3年时间内就会复发,需要再次治疗,然后又会进入缓解、复发的循环。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多发性骨髓瘤是无法治愈的恶性肿瘤,现有治疗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患者获得缓解的平台期,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从发病人种看,美国黑人的发病率是白人的2倍,亚洲人发病率最低,有多发性骨髓瘤家族史的个体发病风险增高2~4倍。
2.理化因素。接触电离辐射,如过去曾患其他肿瘤行放射治疗或原子弹爆炸幸存者,以及接触化学药品、杀虫剂、染发剂等会增加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风险。
3.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人类疱疹病毒-8(HHV-8)、HIV病毒、EB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感染者,及具有慢性骨髓炎、胆囊炎等慢性炎症的患者容易发生多发性骨髓瘤。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千燥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发生多发性骨髓瘤风险也会增高。
典型症状如“螃蟹”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非常隐匿、复杂多样,因其四大核心症状的英文缩写连起来是CRAB,而CRAB在英文中是螃蟹的意思,所以多发性骨髓瘤也被称为“螃蟹病”。
C——高钙血症(Calcemia),在新诊断的患者中发病率约10%,临床常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表现为恶心、呕吐、多尿、腹痛、心律失常,甚至嗜睡,昏迷等。
R——肾功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主要是因为轻链损坏肾小管及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淀粉样变等影响肾功所致,尤以慢性肾功能不全常见,发病率约20%。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肾脏损害仅表现为蛋白尿或血尿,容易被诊断为肾炎。
A——贫血(Anemia),也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表现,发病率约30%。临床症状多为疲劳、虚弱、头晕、运动能力降低等;但由于贫血发生缓慢,症状不明显,有的患者甚至发生贫血两年后才就诊,所以建议患者定期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就诊时注意血常规的结果。
B——骨病(Bone lesions),是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表现,发病率约60%,主要表现为骨骼疼痛、溶骨性损坏或全身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以及骨骼肿块等。部位多为胸腰椎,通常是胸骨、肋骨、腰背疼痛。但是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等。
除了上述“CRAB”癥状,多发性骨髓瘤还可伴随其他症状,如因免疫力下降而出现反复感染;血清中M蛋白的增多,出现高黏滞血症和淀粉样变性,常会累及消化系统、肾脏、视网膜、心脏和外周神经等,而出现疲乏、视物模糊、紫癜、手部或下肢感觉异常、心衰、舌肥大、肝脾肿大等症状。
容易被误诊到其他科室
正是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症状的多样化,造成其较易被误诊。约有60%的患者可能以骨科症状就诊于骨科,30%的患者可能因感染就诊于感染科,20%的患者可能因肾功能不全就诊于肾内科,仅有部分表现为贫血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会前往血液科就诊。因此,多学科诊疗协作尤为重要。不仅血液科医生需要关注多发性骨髓瘤,肾内科、感染科,尤其是骨科医生也需加强警惕,在临床上遇到上述症状时应充分考虑背后的原因。
当怀疑罹患多发性骨髓瘤后,以下一些常规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如血常规检查常提示贫血,生化常规检查提示血清异常球蛋白增多,尿本周氏蛋白阳性。骨髓检查提示浆细胞数目异常增多》10%,且为形态异常的原始或幼稚浆细胞。骨骼X线检查可见颅骨特征性的多发溶骨性穿凿样改变,仿佛被害虫侵蚀了一般,所以又称虫蚀样改变,PET-CT、CT、MRI等发现病变的机会早于X线检查。
活过10年不是梦
并不是所有的骨髓瘤患者都需要立即接受治疗,通常待患者出现CRAB等症状时才需要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一般分为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及维持治疗。对于新诊断的症状性多发性骨髓瘤,如患者年龄《65岁,体能状况好,或虽然》65岁但全身体能状态评分良好的患者,经有效的诱导治疗后应将自体造血千细胞移植作为首选。相关数据显示,造血千细胞移植治疗骨髓瘤的长期有效率达到70%。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应该根据患者的体能状态用合适的化疗方案进行化疗。在患者经过诱导缓解之后,再进入之后的巩固维持治疗。
在新药出现之前,多发性骨髓瘤中位生存期一般只有3~4年。但是近年来随着新药、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如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及自体千细胞移植、CAR-T细胞治疗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症状,延长了生存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现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中位生存期一般可达6~8年,不少患者可活过10年。因此,对于初次确诊的患者要有平和的心态,良好的情绪会带来好的免疫功能,良好的免疫功能对疾病的控制是很重要的,可以减少各种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和更久的生存。
杨涛副主任医师,博士。中国抗癌协会会员,重庆市医学会血液学专委会骨髓瘤学组委员。华西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师从于著名肿瘤免疫治疗专家、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魏于全院士。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20年,曾受国家卫生部选派为肿瘤学专家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两年,擅长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常见血液肿瘤的规范化疗、细胞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
骨关节炎好发于中老年人,最终会导致患者关节软骨退变、纤维化、断裂、缺损及整个关节面的损害,是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对于骨关节炎,药物是治疗的主要方式。双醋瑞因是其中的重要角色,其既可以改善病情,也有软骨保护作用。但该药起效较慢,常于服药后2~4周方始见效。因此,患者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切实遵医嘱用药。
男性患病比例高于女性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正常浆细胞又称效应B细胞或抗体分泌细胞,由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而形成,可合成和分泌各类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而浆细胞一旦发生恶变,会在骨髓中广泛增殖,并产生一种没有免疫功能的异常免疫球蛋白,称之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组织和器官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血液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1.5~2/10万,高发人群为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中位发病年龄约为65岁,男性会比女性更加容易患病。
本病有着高复发率的特点。相关报道显示,尽管常规治疗能取得暂时缓解,但一般患者在2~3年时间内就会复发,需要再次治疗,然后又会进入缓解、复发的循环。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多发性骨髓瘤是无法治愈的恶性肿瘤,现有治疗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患者获得缓解的平台期,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从发病人种看,美国黑人的发病率是白人的2倍,亚洲人发病率最低,有多发性骨髓瘤家族史的个体发病风险增高2~4倍。
2.理化因素。接触电离辐射,如过去曾患其他肿瘤行放射治疗或原子弹爆炸幸存者,以及接触化学药品、杀虫剂、染发剂等会增加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风险。
3.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人类疱疹病毒-8(HHV-8)、HIV病毒、EB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感染者,及具有慢性骨髓炎、胆囊炎等慢性炎症的患者容易发生多发性骨髓瘤。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千燥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发生多发性骨髓瘤风险也会增高。
典型症状如“螃蟹”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非常隐匿、复杂多样,因其四大核心症状的英文缩写连起来是CRAB,而CRAB在英文中是螃蟹的意思,所以多发性骨髓瘤也被称为“螃蟹病”。
C——高钙血症(Calcemia),在新诊断的患者中发病率约10%,临床常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表现为恶心、呕吐、多尿、腹痛、心律失常,甚至嗜睡,昏迷等。
R——肾功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主要是因为轻链损坏肾小管及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淀粉样变等影响肾功所致,尤以慢性肾功能不全常见,发病率约20%。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肾脏损害仅表现为蛋白尿或血尿,容易被诊断为肾炎。
A——贫血(Anemia),也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表现,发病率约30%。临床症状多为疲劳、虚弱、头晕、运动能力降低等;但由于贫血发生缓慢,症状不明显,有的患者甚至发生贫血两年后才就诊,所以建议患者定期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就诊时注意血常规的结果。
B——骨病(Bone lesions),是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表现,发病率约60%,主要表现为骨骼疼痛、溶骨性损坏或全身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以及骨骼肿块等。部位多为胸腰椎,通常是胸骨、肋骨、腰背疼痛。但是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等。
除了上述“CRAB”癥状,多发性骨髓瘤还可伴随其他症状,如因免疫力下降而出现反复感染;血清中M蛋白的增多,出现高黏滞血症和淀粉样变性,常会累及消化系统、肾脏、视网膜、心脏和外周神经等,而出现疲乏、视物模糊、紫癜、手部或下肢感觉异常、心衰、舌肥大、肝脾肿大等症状。
容易被误诊到其他科室
正是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症状的多样化,造成其较易被误诊。约有60%的患者可能以骨科症状就诊于骨科,30%的患者可能因感染就诊于感染科,20%的患者可能因肾功能不全就诊于肾内科,仅有部分表现为贫血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会前往血液科就诊。因此,多学科诊疗协作尤为重要。不仅血液科医生需要关注多发性骨髓瘤,肾内科、感染科,尤其是骨科医生也需加强警惕,在临床上遇到上述症状时应充分考虑背后的原因。
当怀疑罹患多发性骨髓瘤后,以下一些常规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如血常规检查常提示贫血,生化常规检查提示血清异常球蛋白增多,尿本周氏蛋白阳性。骨髓检查提示浆细胞数目异常增多》10%,且为形态异常的原始或幼稚浆细胞。骨骼X线检查可见颅骨特征性的多发溶骨性穿凿样改变,仿佛被害虫侵蚀了一般,所以又称虫蚀样改变,PET-CT、CT、MRI等发现病变的机会早于X线检查。
活过10年不是梦
并不是所有的骨髓瘤患者都需要立即接受治疗,通常待患者出现CRAB等症状时才需要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一般分为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及维持治疗。对于新诊断的症状性多发性骨髓瘤,如患者年龄《65岁,体能状况好,或虽然》65岁但全身体能状态评分良好的患者,经有效的诱导治疗后应将自体造血千细胞移植作为首选。相关数据显示,造血千细胞移植治疗骨髓瘤的长期有效率达到70%。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应该根据患者的体能状态用合适的化疗方案进行化疗。在患者经过诱导缓解之后,再进入之后的巩固维持治疗。
在新药出现之前,多发性骨髓瘤中位生存期一般只有3~4年。但是近年来随着新药、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如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及自体千细胞移植、CAR-T细胞治疗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症状,延长了生存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现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中位生存期一般可达6~8年,不少患者可活过10年。因此,对于初次确诊的患者要有平和的心态,良好的情绪会带来好的免疫功能,良好的免疫功能对疾病的控制是很重要的,可以减少各种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和更久的生存。
杨涛副主任医师,博士。中国抗癌协会会员,重庆市医学会血液学专委会骨髓瘤学组委员。华西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师从于著名肿瘤免疫治疗专家、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魏于全院士。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20年,曾受国家卫生部选派为肿瘤学专家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两年,擅长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常见血液肿瘤的规范化疗、细胞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
骨关节炎好发于中老年人,最终会导致患者关节软骨退变、纤维化、断裂、缺损及整个关节面的损害,是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对于骨关节炎,药物是治疗的主要方式。双醋瑞因是其中的重要角色,其既可以改善病情,也有软骨保护作用。但该药起效较慢,常于服药后2~4周方始见效。因此,患者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切实遵医嘱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