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然而,纵观现今学校的作文教学,现状却不如人意。写作难、习作教学难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老话题,学生习作兴趣不浓、缺少习作素材的储备、运用和加工语言的能力不强三个难题是习作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要想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需要有一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新的元素。这样作文教学的变革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作文教学,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把教育思想、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式、人力资源与作文课程的内容有机相结合,从而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拓展教师成长的新途径,实现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也必将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课内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依托文本。课堂教学中孕育着许多教材上没有的非预期性因素,可以说,正是这些非预期性因素体现了教育的创造性,使教学过程感性化并充满生命力,且使僵化的、传统的教学体系转变成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体系。依托文本挖掘习作内容,以读促写,以写引读。在教学中,教师认真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使之变成自己的阅读储备,进而丰富了自己的写作内容。同时学生在读写的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阅读中的不足,为读引路,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阅读仿写。积极开发教材中的习作资源,从阅读课文中的仿写入手,从抓住教材的补白训练入手,碰撞思维的火花,最终实现整个单元习作目标的达成。巧妙模仿课文,进行仿写练习;挖掘课文空白,适时进行读写训练;抓拓展延伸,进行创意续写;抓片段仿写,实现读写的迁移;延伸课文情节,转化内在语言;3.生活中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不断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许多素材,让学生的作文优化可说;通过积累,学生们的语言渐渐丰富起来,表达不再干瘪。如布置个性暑假作业:(1)我与夏天有个约会,记录自己在暑假中去过的风景区,写一篇游记。(2)学会了一项新本领,重在写清楚学习的过程。(3)我爱读书,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写一篇读后感。(4)观察日记,自己养育一盆植物或一只小动物,把不同时期的变化记录下来,并拍下照片。这些贴近他们生活的习作内容使学生们知道原来习作素材就在我身边。开学后,鼓励学生以习作小报的形式展示他们的习作成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热情。采取书信方式,鼓励学生和内地学校的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为学生一对一安排了笔友,这一全新的体验使学生习作热情大涨。
二、微课程内容的生成另辟蹊径
1.有由教材生成的“微写作”。如人教版三上《给予树》中小练笔:我要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大多数老师在这里布置让孩子写小练笔,而且提醒正确使用冒号引号就完了,因为老师们已经关注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了。但是如果我们再往前走一步,问一个这样的问题:爱是什么?试试,想想,写一首小诗,是不是就会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于是有学生这样写道: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帮陌生的小姑娘实现愿望,爱是妈妈给我洗衣服,爱是奶奶带我去旅游……;2.由活动生成的“微写作”。“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如果把微写作仅仅定义在语文教材中的模仿和学习,那么就比较局限了。我们实验教师通过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主题课程(比如参观新疆野马基地、大美新疆饮食篇----馕、新疆的动物、新疆的水果……)开展绘本创作、参观活动实践手册编写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语文实践生活的同时,还创设了大量进行微写作的专题训练活动。如在学校主题课程美术作品展示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文字说明,这就是由活动生成的微写作;3.由阅读生成的“微写作”。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的课程范围更是广泛。而广泛的课外阅读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微写作”的内容。我们的习作课题研究围绕课外阅读开发了一系列的微写话题:阅读文本、阅读亲情、阅读梦想、阅读新闻……抓住微时间、定主题、定标准的课时结构,为学生的动笔写作添砖加瓦。
三、多元化的习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評价研究
评价方式上积极创新,依托网络论坛,实现多元评价。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四步结合法” 更新评改观念,激发评改兴趣——发挥网络评改优势——网络与常规训练相结合——丰富作文展示方式”来提高学生作文评改能力的策略。“四步结合法”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激发了学生作文评改兴趣,丰富了学生语言积累,有效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作文评改水平,思维水平和鉴赏水平。借助班级博客平台,将作文评改活动置于学校、家长、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鼓励学生、家长、老师共同评价习作,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和激励因素,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作文取得的进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共性的问题课题组老师则在班级博客中进行专题评价,或采取悄悄话的方式进行匿名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一、课内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依托文本。课堂教学中孕育着许多教材上没有的非预期性因素,可以说,正是这些非预期性因素体现了教育的创造性,使教学过程感性化并充满生命力,且使僵化的、传统的教学体系转变成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体系。依托文本挖掘习作内容,以读促写,以写引读。在教学中,教师认真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使之变成自己的阅读储备,进而丰富了自己的写作内容。同时学生在读写的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阅读中的不足,为读引路,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阅读仿写。积极开发教材中的习作资源,从阅读课文中的仿写入手,从抓住教材的补白训练入手,碰撞思维的火花,最终实现整个单元习作目标的达成。巧妙模仿课文,进行仿写练习;挖掘课文空白,适时进行读写训练;抓拓展延伸,进行创意续写;抓片段仿写,实现读写的迁移;延伸课文情节,转化内在语言;3.生活中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不断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许多素材,让学生的作文优化可说;通过积累,学生们的语言渐渐丰富起来,表达不再干瘪。如布置个性暑假作业:(1)我与夏天有个约会,记录自己在暑假中去过的风景区,写一篇游记。(2)学会了一项新本领,重在写清楚学习的过程。(3)我爱读书,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写一篇读后感。(4)观察日记,自己养育一盆植物或一只小动物,把不同时期的变化记录下来,并拍下照片。这些贴近他们生活的习作内容使学生们知道原来习作素材就在我身边。开学后,鼓励学生以习作小报的形式展示他们的习作成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热情。采取书信方式,鼓励学生和内地学校的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为学生一对一安排了笔友,这一全新的体验使学生习作热情大涨。
二、微课程内容的生成另辟蹊径
1.有由教材生成的“微写作”。如人教版三上《给予树》中小练笔:我要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大多数老师在这里布置让孩子写小练笔,而且提醒正确使用冒号引号就完了,因为老师们已经关注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了。但是如果我们再往前走一步,问一个这样的问题:爱是什么?试试,想想,写一首小诗,是不是就会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于是有学生这样写道: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帮陌生的小姑娘实现愿望,爱是妈妈给我洗衣服,爱是奶奶带我去旅游……;2.由活动生成的“微写作”。“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如果把微写作仅仅定义在语文教材中的模仿和学习,那么就比较局限了。我们实验教师通过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主题课程(比如参观新疆野马基地、大美新疆饮食篇----馕、新疆的动物、新疆的水果……)开展绘本创作、参观活动实践手册编写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语文实践生活的同时,还创设了大量进行微写作的专题训练活动。如在学校主题课程美术作品展示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文字说明,这就是由活动生成的微写作;3.由阅读生成的“微写作”。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的课程范围更是广泛。而广泛的课外阅读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微写作”的内容。我们的习作课题研究围绕课外阅读开发了一系列的微写话题:阅读文本、阅读亲情、阅读梦想、阅读新闻……抓住微时间、定主题、定标准的课时结构,为学生的动笔写作添砖加瓦。
三、多元化的习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評价研究
评价方式上积极创新,依托网络论坛,实现多元评价。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四步结合法” 更新评改观念,激发评改兴趣——发挥网络评改优势——网络与常规训练相结合——丰富作文展示方式”来提高学生作文评改能力的策略。“四步结合法”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激发了学生作文评改兴趣,丰富了学生语言积累,有效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作文评改水平,思维水平和鉴赏水平。借助班级博客平台,将作文评改活动置于学校、家长、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鼓励学生、家长、老师共同评价习作,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和激励因素,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作文取得的进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共性的问题课题组老师则在班级博客中进行专题评价,或采取悄悄话的方式进行匿名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