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学语文教材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所难以比拟的。作为民族地区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养大批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的接班人。为此,必须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农牧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中,下面我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反分裂斗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汉语文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教育因素,语文课本中好多优秀课文均把作者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字里行间无不充分体现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如何将课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课文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语文课本里不乏“先天下之忧而忧”、“位卑未敢忘国忧”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践教学中,课文老师可结合每年的“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和平解放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和新旧西藏对比教育等,强化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将满腔爱国热情体现在认清十四世达赖的反动本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上来。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西藏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目前,西藏已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中的底线、生命线和高压线,决定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构建起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除了开展专项主题教育活动外,各学科老师,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明白不能以发展而牺牲环境为代价,共同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以国内发生的沙尘暴、雾霾为例,教育学生不保护大自然就是给自己掘坟墓,长此以往将会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进一步启发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雪域高原保护好一片净土。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担当意识
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 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在作文教学中,有很多关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话题作文,练习作文的过程中,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责任”的话题作文,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重要一环,没有责任感、责任心的人是没有什么人生价值的。只有责任感的人才会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取得成功。责任有大有小,有低有高,有崇高有平凡,有伟大有一般,但是不论是怎样的责任,只要敢于担当,就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有良知的人。让学生联系课本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汗青”、“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在讲解《白蝴蝶之恋》这篇文章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会去爱怜白蝴蝶,这是发自灵魂的爱。教育学生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要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法国着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课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当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反分裂斗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汉语文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教育因素,语文课本中好多优秀课文均把作者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字里行间无不充分体现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如何将课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课文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语文课本里不乏“先天下之忧而忧”、“位卑未敢忘国忧”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践教学中,课文老师可结合每年的“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和平解放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和新旧西藏对比教育等,强化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将满腔爱国热情体现在认清十四世达赖的反动本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上来。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西藏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目前,西藏已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中的底线、生命线和高压线,决定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构建起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除了开展专项主题教育活动外,各学科老师,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明白不能以发展而牺牲环境为代价,共同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以国内发生的沙尘暴、雾霾为例,教育学生不保护大自然就是给自己掘坟墓,长此以往将会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进一步启发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雪域高原保护好一片净土。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担当意识
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 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在作文教学中,有很多关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话题作文,练习作文的过程中,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责任”的话题作文,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重要一环,没有责任感、责任心的人是没有什么人生价值的。只有责任感的人才会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取得成功。责任有大有小,有低有高,有崇高有平凡,有伟大有一般,但是不论是怎样的责任,只要敢于担当,就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有良知的人。让学生联系课本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汗青”、“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在讲解《白蝴蝶之恋》这篇文章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会去爱怜白蝴蝶,这是发自灵魂的爱。教育学生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要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法国着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课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当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