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2007年仍具备快速增长的条件
2007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除了1997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和投资的增长均低于上一年,以及1987年的投资增长稍慢之外,其他年份的经济和投资都快于上一年(见表1)。投资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每个“五年规划”都在第一年新开工了较多的项目,而第二年是项目资金投人最多的年份;GDP增长快,既是投资推动的结果,也是与政绩密切相关。
200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许多因素都将促使经济和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一)为实现政府的职能,2007年投资必须保持较快增长
一是国家和各地政府制定的宏伟发展规划中所确定的许多建设都已经在2006年起步,这些建设必须在2007年继续投入并不断扩大,否则将影响“十一五”规划和“翻两番”目标的实现,也不能满足人民快速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
二是国家为在“十一五”时期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将继续贯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装备工业,加强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方针,必然要淘汰大量的生产技术落后,高耗能(水、材)、高污染、高事故的生产设备和企业。因此,除了要保持一定数量的投资承担扩大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外,还要增加投资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职能,即投入新设备和建设新企业来补充淘汰设备和企业所减少的生产能力。如我国近两年要关闭1万多家小煤矿,按平均每个煤矿产煤3万吨计算,要减少3亿吨以上的产量,这些产量将通过投资建设国家所确定的亿吨级大煤矿形成的生产能力予以填补。
三是我国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增加就业岗位要增加新的生产设施和单位,而这要靠投资来提供。因此,今后几年不但要通过投资为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还要增加投资为国有企业改制和企业技术改造所淘汰的下岗职工、实现城镇化进城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要把城镇失业率保持在近几年的4.2%左右的水平,经济和投资增长的速度也要保持在去年和今年的水平上,否则就业的压力将增大。
四是为建设“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的方针不会改变。要在“十一五”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建设目标,2007年还需要增加更多的投资用于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建设。 五是为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确定的地区发展战略不可能改变。无论是开发西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把环渤海经济带建成国家经济增长的第三极还是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都得靠不断加大投资去实现。为实现城镇化的目标,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资也要有一定的增长。
(二)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为2007年加大投资提供了条件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明确了“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方针,企业的投资由企业自己根据市场去决策。近几年我国企业的效益明显好转,企业赢利增长很快,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下同)实现利润14362亿元,比2004年增长22.6%;2006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5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8.41,比上年同期提高17.43点。与此同时,企业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也不断增加,到2006年11月底达到11.52万亿元。 全年企业的盈利和存款都必然比2005年有大幅度的增加。企业的钱,不可能存在银行不用,也不可能全部分给职工,考虑到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必定要投资进行技术改造或扩大生产规模。
近几年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营经济在2006年的投资大幅高于全社会的平均增长。国家不可能改变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民营投资在2007年仍然会较快增长。
(三)我国的国力能够支持经济和投资的快速增长
1.资金
从我国金融系统账面上看,2006年以来,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在30万亿元以上,各项贷款余额在20万亿元以上,存大于贷一直在10万亿元以上,扣除准备金、国债和其他科目的占款5万亿元左右,仍然还有5万多亿元左右空闲,如果再加上金融机构超过1万亿元的资本金,则空闲资金达到6万亿元以上,另外还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说支持我国投资发展的财力是充足的。实际上,如何把我国的储蓄有效使用和减少外汇过大的储备的压力已成为难题。
2.物资
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我国各类物资的生产能力在近几年都获得了快速增长,主要投资品处于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的状态;能源、交通、邮电、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投资保持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今年的投资增长虽然快于去年,却没有出现前几年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从近几年各种基础设施和投资品增长的情况看,如果2007年投资不能保持较快增长,可能会出现需求不足。
3.建设队伍
我国有4000多万从事投资建设的各类人员,并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近几年虽然投资总量有很大的增长,但建筑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仍然还有许多建设队伍吃不饱,甚至没活干,如果投资总量不能持续增长,将使更多的建设队伍失业。
从我国近几年物价指数和商品供求关系上看,投资较快增长没有对居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投资没有挤消费。这种情况在2007年仍将继续下去。
二、2007年的经济和投资增长取决于国家调控的方向和力度
虽然我国在2007年仍然具备经济和投资快速增长的需求和支持条件,但经济和投资增长的幅度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能力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不能太慢,虽然按“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7.5%的目标可以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但1998年前后8%左右的GDP增长和20%以下投资增长却给人“经济不景气”的感觉,并在需求和就业等方面遇到了实际的困难,企业和政府的日子都不好过。在经济和投资的增长进人较快增长的时期,如果经济和投资增长下滑得太快,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困难。根据我国的国情,在我国2003—2006连续4年GDP增长10%左右和投资增长25%以上的情况下,2007年的经济和投资增长也不应该过快下调。
对于投资,国家近几年一直采取“有保有压”的政策,从2006年的实际情况看,投资增长较快的行业都是需要快速发展,也是国家鼓励快速发展的行业,对于我国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国家在2007年将继续执行这个政策,预计投资增长会在25%左右;这样的投资增长水平将使GDP增长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数9.6%左右。
三、我国经济并不是那么脆弱
2003年以来,我国摆脱了“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实现了我们多年追求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对于我国实现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时机,加快改革和发展,不要踟蹰不前,耽误了大好时机。
但是近几年我国一直为经济和投资是否“过热”的问题所困扰,不断变换经济调控政策。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经济总量庞大的大国,每年30多万亿的经济交易总量和30多万亿的在建项目总规模,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波动是必然现象。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呈波浪型发展的,只是振幅的高低有所不同,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做出限制发展的规定,也没有一个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是稳定在一个固定的速度上增长的,而是能快就快,该慢就慢。在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根据国家政策、市场发展和竞争需要进行投资,自己承担投资风险,银行根据对企业投资效益的评估,为企业有效益的项目提供贷款,同样是自担风险。因此,国家没有必要对企业投资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而应是更多地采用经济、法律和信息等间接手段进行引导和规范。世界各国的政府都是鼓励企业投资的,而不是限制。
近几年,是我国为适应进入WTO之后的国际竞争,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时期。在企业效益不断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投资于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政府投资于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的积极性都很高,经济和投资增长快一些是必然的。在不断提高效益的前提下,还是采取经济发展能快就快的方针为好。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
(本栏目策划、编辑:苏小梅)
2007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除了1997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和投资的增长均低于上一年,以及1987年的投资增长稍慢之外,其他年份的经济和投资都快于上一年(见表1)。投资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每个“五年规划”都在第一年新开工了较多的项目,而第二年是项目资金投人最多的年份;GDP增长快,既是投资推动的结果,也是与政绩密切相关。
200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许多因素都将促使经济和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一)为实现政府的职能,2007年投资必须保持较快增长
一是国家和各地政府制定的宏伟发展规划中所确定的许多建设都已经在2006年起步,这些建设必须在2007年继续投入并不断扩大,否则将影响“十一五”规划和“翻两番”目标的实现,也不能满足人民快速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
二是国家为在“十一五”时期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将继续贯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装备工业,加强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方针,必然要淘汰大量的生产技术落后,高耗能(水、材)、高污染、高事故的生产设备和企业。因此,除了要保持一定数量的投资承担扩大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外,还要增加投资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职能,即投入新设备和建设新企业来补充淘汰设备和企业所减少的生产能力。如我国近两年要关闭1万多家小煤矿,按平均每个煤矿产煤3万吨计算,要减少3亿吨以上的产量,这些产量将通过投资建设国家所确定的亿吨级大煤矿形成的生产能力予以填补。
三是我国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增加就业岗位要增加新的生产设施和单位,而这要靠投资来提供。因此,今后几年不但要通过投资为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还要增加投资为国有企业改制和企业技术改造所淘汰的下岗职工、实现城镇化进城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要把城镇失业率保持在近几年的4.2%左右的水平,经济和投资增长的速度也要保持在去年和今年的水平上,否则就业的压力将增大。
四是为建设“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的方针不会改变。要在“十一五”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建设目标,2007年还需要增加更多的投资用于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建设。 五是为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确定的地区发展战略不可能改变。无论是开发西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把环渤海经济带建成国家经济增长的第三极还是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都得靠不断加大投资去实现。为实现城镇化的目标,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资也要有一定的增长。
(二)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为2007年加大投资提供了条件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明确了“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方针,企业的投资由企业自己根据市场去决策。近几年我国企业的效益明显好转,企业赢利增长很快,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下同)实现利润14362亿元,比2004年增长22.6%;2006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5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8.41,比上年同期提高17.43点。与此同时,企业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也不断增加,到2006年11月底达到11.52万亿元。 全年企业的盈利和存款都必然比2005年有大幅度的增加。企业的钱,不可能存在银行不用,也不可能全部分给职工,考虑到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必定要投资进行技术改造或扩大生产规模。
近几年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营经济在2006年的投资大幅高于全社会的平均增长。国家不可能改变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民营投资在2007年仍然会较快增长。
(三)我国的国力能够支持经济和投资的快速增长
1.资金
从我国金融系统账面上看,2006年以来,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在30万亿元以上,各项贷款余额在20万亿元以上,存大于贷一直在10万亿元以上,扣除准备金、国债和其他科目的占款5万亿元左右,仍然还有5万多亿元左右空闲,如果再加上金融机构超过1万亿元的资本金,则空闲资金达到6万亿元以上,另外还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说支持我国投资发展的财力是充足的。实际上,如何把我国的储蓄有效使用和减少外汇过大的储备的压力已成为难题。
2.物资
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我国各类物资的生产能力在近几年都获得了快速增长,主要投资品处于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的状态;能源、交通、邮电、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投资保持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今年的投资增长虽然快于去年,却没有出现前几年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从近几年各种基础设施和投资品增长的情况看,如果2007年投资不能保持较快增长,可能会出现需求不足。
3.建设队伍
我国有4000多万从事投资建设的各类人员,并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近几年虽然投资总量有很大的增长,但建筑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仍然还有许多建设队伍吃不饱,甚至没活干,如果投资总量不能持续增长,将使更多的建设队伍失业。
从我国近几年物价指数和商品供求关系上看,投资较快增长没有对居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投资没有挤消费。这种情况在2007年仍将继续下去。
二、2007年的经济和投资增长取决于国家调控的方向和力度
虽然我国在2007年仍然具备经济和投资快速增长的需求和支持条件,但经济和投资增长的幅度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能力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不能太慢,虽然按“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7.5%的目标可以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但1998年前后8%左右的GDP增长和20%以下投资增长却给人“经济不景气”的感觉,并在需求和就业等方面遇到了实际的困难,企业和政府的日子都不好过。在经济和投资的增长进人较快增长的时期,如果经济和投资增长下滑得太快,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困难。根据我国的国情,在我国2003—2006连续4年GDP增长10%左右和投资增长25%以上的情况下,2007年的经济和投资增长也不应该过快下调。
对于投资,国家近几年一直采取“有保有压”的政策,从2006年的实际情况看,投资增长较快的行业都是需要快速发展,也是国家鼓励快速发展的行业,对于我国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国家在2007年将继续执行这个政策,预计投资增长会在25%左右;这样的投资增长水平将使GDP增长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数9.6%左右。
三、我国经济并不是那么脆弱
2003年以来,我国摆脱了“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实现了我们多年追求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对于我国实现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时机,加快改革和发展,不要踟蹰不前,耽误了大好时机。
但是近几年我国一直为经济和投资是否“过热”的问题所困扰,不断变换经济调控政策。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经济总量庞大的大国,每年30多万亿的经济交易总量和30多万亿的在建项目总规模,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波动是必然现象。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呈波浪型发展的,只是振幅的高低有所不同,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做出限制发展的规定,也没有一个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是稳定在一个固定的速度上增长的,而是能快就快,该慢就慢。在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根据国家政策、市场发展和竞争需要进行投资,自己承担投资风险,银行根据对企业投资效益的评估,为企业有效益的项目提供贷款,同样是自担风险。因此,国家没有必要对企业投资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而应是更多地采用经济、法律和信息等间接手段进行引导和规范。世界各国的政府都是鼓励企业投资的,而不是限制。
近几年,是我国为适应进入WTO之后的国际竞争,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时期。在企业效益不断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投资于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政府投资于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的积极性都很高,经济和投资增长快一些是必然的。在不断提高效益的前提下,还是采取经济发展能快就快的方针为好。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
(本栏目策划、编辑:苏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