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科自2005年1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72例患者,其中60例获得了随访。骨折采用Lauge-Hanson分型,旋后外旋型41例,旋前外旋型16例,旋后内收型9例,旋前外展型6例。根据骨折部位选用相应切口入路,内踝、后踝骨折一般选用空心螺钉固定,外踝骨折选用1/3管状钢板螺钉固定。术后6周逐渐负重锻练。结果:60例获得了6个月—6年随访。骨折均愈合,疗效评定依据改良Baird和Jackson的主客观和X线评价标准:优37例,良16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88%。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满意复位和良好疗效。
【关键詞】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治疗需要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正确及时的治疗,对于恢复关节内部的解剖结构,坚强关节的稳定性,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5年1月—2010年12月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72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72例患者中男44例,女28例,年龄15—70岁,平均46.5岁。根据Lauge-Hanson分型,旋后外旋型41例,旋前外旋型16例,旋后内收型9例,旋前外展型6例。
1.2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腰部硬膜外麻醉,使用止血带,手术顺序为后踝、外踝和内踝。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单纯内踝骨折可采取内踝前方弧形切口,若内踝骨折同时合并有后踝骨折,后踝骨折需要同时固定时,可取内踝后方弧形切口,切口绕过内踝后方,长约10cm。向前显露内踝骨折,同时适当剥离内踝前方之胫骨骨膜,以利于固定后踝骨折。贴胫骨向后剥离,打开临近胫骨后缘的内侧支持带和胫后肌腱鞘,注意保护胫后肌肌腱并将其向后牵开,要严格避免损伤在肌腱后侧走行的胫后血管和神经。这时可显露后踝骨折块。内踝骨折和后踝骨折一般可选用空心螺钉固定。若内踝骨块小,骨折粉碎,则可酌情选用张力带固定。外踝的显露取外踝直切口,但在小腿下1/3处应偏腓骨后缘,注意保护浅出的腓浅神经。外踝骨折可选用1/3管状钢板螺钉固定。若骨折线很低,无法上钢板,则可选用张力带钢丝或拉力螺钉固定。
2 结果
患肢术后抬高,2~4天后进行主动功能锻炼,6周后扶拐逐渐进行负重锻练,仅对部分内外踝严重粉碎患者石膏托固定3~4周。
72例患者中有60例获得了随访。骨折均愈合,疗效评定依据改良Baird和Jackson的主客观和X线评价标准进行评价。60例患者中其中优37例,良16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88%,治疗效果满意。
3 讨论
踝关节为负重最大的关节,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关节内骨折。无论在什么位置上距骨均应与踝穴紧密匹配,这对踝关节均匀分布应力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距骨发生1mm位移,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将会减少42%,由此可以引起胫距关节接触面局部应力增加,导致关节软骨面退变,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而手术治疗可最大程度的恢复踝关节的解剖关系,从而减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对于踝关节骨折,若闭合复位失败或骨折再移位,则早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大大降低了骨折再移位的发生率。
踝关节骨折后,尤其伴有胫距关节脱位的双踝或三踝骨折,踝部多肿胀严重,往往在受伤后1-3d形成张力性水疱。这严重影响了术区的皮肤条件,从而造成手术的延误。本组患者中有9例踝部有严重的张力性水疱形成,平均2周后手术,其中最长4周。与其他及时手术的病例相比,这些患者功能明显差于前者。因此对于踝关节骨折,尽量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以避免皮肤水疱形成和内踝皮肤压迫坏死的发生。尤其对于严重骨折脱位的病例,若果患者可以耐受,最好实行急诊手术。踝关节外科理想的手术时机是真正的水肿和骨折水疱出现以前,初期的肿胀是血肿引起而非水肿引起,手术可减轻血肿,在无张力的情况下关闭切口。
总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应遵循踝关节的生理特点,恢复外踝及下胫腓关节的解剖关系和踝关节的力学稳定性。踝关节的良好重建、合理有效的固定以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得到良好疗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秦冠军,林昂茹,裴国献.踝关节骨折脱位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5:481-482.
[2]萧湘,张铁良,张建国,于建华.陈旧性三踝骨折手术的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26)6:390-393.
[3]林昂茹,邹和荣,胡罢生,等.踝关节X线片分析与临床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4:332-334.
[4]梁军,于建华,郑得志.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0):603-607.
[5]张亚东,曹德良,周泰仁.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分析[J].临床骨折杂志,2000,3(4):289-290.
【关键詞】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治疗需要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正确及时的治疗,对于恢复关节内部的解剖结构,坚强关节的稳定性,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5年1月—2010年12月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72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72例患者中男44例,女28例,年龄15—70岁,平均46.5岁。根据Lauge-Hanson分型,旋后外旋型41例,旋前外旋型16例,旋后内收型9例,旋前外展型6例。
1.2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腰部硬膜外麻醉,使用止血带,手术顺序为后踝、外踝和内踝。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单纯内踝骨折可采取内踝前方弧形切口,若内踝骨折同时合并有后踝骨折,后踝骨折需要同时固定时,可取内踝后方弧形切口,切口绕过内踝后方,长约10cm。向前显露内踝骨折,同时适当剥离内踝前方之胫骨骨膜,以利于固定后踝骨折。贴胫骨向后剥离,打开临近胫骨后缘的内侧支持带和胫后肌腱鞘,注意保护胫后肌肌腱并将其向后牵开,要严格避免损伤在肌腱后侧走行的胫后血管和神经。这时可显露后踝骨折块。内踝骨折和后踝骨折一般可选用空心螺钉固定。若内踝骨块小,骨折粉碎,则可酌情选用张力带固定。外踝的显露取外踝直切口,但在小腿下1/3处应偏腓骨后缘,注意保护浅出的腓浅神经。外踝骨折可选用1/3管状钢板螺钉固定。若骨折线很低,无法上钢板,则可选用张力带钢丝或拉力螺钉固定。
2 结果
患肢术后抬高,2~4天后进行主动功能锻炼,6周后扶拐逐渐进行负重锻练,仅对部分内外踝严重粉碎患者石膏托固定3~4周。
72例患者中有60例获得了随访。骨折均愈合,疗效评定依据改良Baird和Jackson的主客观和X线评价标准进行评价。60例患者中其中优37例,良16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88%,治疗效果满意。
3 讨论
踝关节为负重最大的关节,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关节内骨折。无论在什么位置上距骨均应与踝穴紧密匹配,这对踝关节均匀分布应力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距骨发生1mm位移,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将会减少42%,由此可以引起胫距关节接触面局部应力增加,导致关节软骨面退变,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而手术治疗可最大程度的恢复踝关节的解剖关系,从而减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对于踝关节骨折,若闭合复位失败或骨折再移位,则早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大大降低了骨折再移位的发生率。
踝关节骨折后,尤其伴有胫距关节脱位的双踝或三踝骨折,踝部多肿胀严重,往往在受伤后1-3d形成张力性水疱。这严重影响了术区的皮肤条件,从而造成手术的延误。本组患者中有9例踝部有严重的张力性水疱形成,平均2周后手术,其中最长4周。与其他及时手术的病例相比,这些患者功能明显差于前者。因此对于踝关节骨折,尽量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以避免皮肤水疱形成和内踝皮肤压迫坏死的发生。尤其对于严重骨折脱位的病例,若果患者可以耐受,最好实行急诊手术。踝关节外科理想的手术时机是真正的水肿和骨折水疱出现以前,初期的肿胀是血肿引起而非水肿引起,手术可减轻血肿,在无张力的情况下关闭切口。
总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应遵循踝关节的生理特点,恢复外踝及下胫腓关节的解剖关系和踝关节的力学稳定性。踝关节的良好重建、合理有效的固定以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得到良好疗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秦冠军,林昂茹,裴国献.踝关节骨折脱位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5:481-482.
[2]萧湘,张铁良,张建国,于建华.陈旧性三踝骨折手术的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26)6:390-393.
[3]林昂茹,邹和荣,胡罢生,等.踝关节X线片分析与临床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4:332-334.
[4]梁军,于建华,郑得志.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0):603-607.
[5]张亚东,曹德良,周泰仁.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分析[J].临床骨折杂志,2000,3(4):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