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喚醒個別當權者的病態執政作風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ve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喚醒個別當權者的病態執政作風
其他文献
建設歷時8年的港珠澳大橋,有望今年7月1日通車,社會上普遍關注日後跨境來澳的車輛會增加,會影響澳門東北區交通乃至負荷不堪。眾所周知,港珠澳大橋連接澳門市區的,正是澳門交通大動脈關閘口岸至澳門半島、路氹的必經之路,流量不分時段可用川流不息來形容,在如今堵得水瀉不通的困局之下, 當港珠澳大橋來的車輛,的士、公交、私家車殺到,必然形成交通流量大增、一夫獨擋的局面,正因如此,政府似是早已做了應對之策,如交
期刊
澳門六家博企的賭牌分別在2020年3月31日(澳博、美高梅)及2022年6月26日(銀河、威尼斯人、永利、新濠)到期。政府年前已明確賭牌到期後將會公開競投而非續期,博監局五月中表示,重新競投賭牌的安排料短期內公佈。上期已和讀者探討了澳門博彩業現有賭牌有關稅賦、到期後的財產歸屬及佔澳門財政收入的比重等的問題。今期將會博企投資情況及六博企的經營表現等等。  維持專營負更多社會責任  也一些意見認為澳門
期刊
由中國-澳門汽車總會主辦,體育局及旅遊局協辦的“2018澳門國際格蘭披治小型賽車錦標賽”12月9日於路環小型賽車場圓滿結束,壓軸舉行的澳門盃賽事由意大利車手亞迪高(ARDIGO MARCO)奪得。   壓軸上演的澳門盃,28位車手競逐20圈賽事,賽事雨中進行,一起步意大利干杜(DE CONTO PAOLO)首先彈出,其同胞亞迪高及路加(CORBERI LUCA)緊隨其後,及後亞迪高追過干杜搶佔首位
期刊
近年電子競技風潮遍佈全球,大勢所趨。6月中由本地博企贊助的新葡京酒店澳門電競嘉年華在澳門綜藝館舉行,21支國內頂級戰隊參賽,吸引來自中聯辦、外交部、文化局、基金會、旅遊局等部門領導出席,電競在澳門大力發展電競,還是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的。  6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將電玩遊戲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生效,對電玩成癮症有具體的界定,令電子競技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筆者也留意到貴刊6月刊時事辯論正是探討電
期刊
▲2018年12月24日,河南鄭州市文化宮路有市民反映,新鋪好的文化宮路非機動車道被剛劃的“停車位”擠得不足1米寬。原本2米多寬的非機動車突然有汽車停放後,騎車經過的行人只得被逼進快車道通行,很不安全。
期刊
有一成語典故叫:亡羊補牢,大意指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避免繼續出現損失。筆者認為,亡羊補牢典故,就很貼切近期澳門多個的士司機團體共同推出"誠信的士"情況。據報導,6月14日,大約50 架的士參與“誠信的士”啟動儀式,有交通局官員、立法議員等嘉賓為現場的士貼上“誠信”標誌,讓乘客更易辨認安心使用服務。的士團體負責人所言,“誠信的”的推出,是因應少數害群之馬搞衰業
期刊
“海一居”事件前前後後持續了幾年時間,一眾小業主為之日夜奔波,心力交瘁。上個月,終審法院終於作出裁決,認定“海一居”地段承批人保利達敗訴,政府將正式收回土地。面對這樣一個結果,儘管政府也同步出臺方案,一眾小業主仍然擔憂不已,不知前路何方,心中充滿迷茫和憂慮。  回顧整個事件,當初,小業主與發展商簽訂了購買協議,毫無疑問,到期交樓是發展商應盡的基本義務。遺憾的是,直到目前為止,終審法院判決已經落地,
期刊
前 言  六月底在台灣渡假,一路由南至北走上去,在網路上不但看到六月十六日“反罰款加價大遊行”的眾聲喧嘩,更聽到某個位於水坑尾商業大廈樓上的文化(創意)產業中心蝕本蝕到入肉,經營非常困難的消息。相對鄰近地區的南韓、台灣,不管有無中國大陸旅客光臨,都一樣活得好好的情況比較,真的是不勝唏噓。說不定介紹一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祖師爺英國的產業分類和澳門的文化產業現狀,對有興趣日後從事此類產業的澳門有心人士
期刊
澳門公務員統考制度,自2016年經過修訂法例,開考種類分為綜合能力評估、專業或職務能力評估、晉級。同時,行政公職局設立統一管理制度的電子報考服務平臺。革新招聘程序後,受到社會及公眾的反響聲不一。以報考人的角度來講,電子報考平台的確方便不少身處不同地區的澳門居民投考公職;以招聘的部門來說,需要額外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招考。  值得注意的是,以統一管理對外招聘第一職階二等高級技術員為例,201
期刊
步入夏季,酷暑難耐,大環境的變化本就让大家难難以應付,加上快速的生活節奏,使得民眾感受到壓力倍增,兩岸四地近年來有關壓力指數、不同群體的壓力調查不斷出爐,一個個驚人的數據反映出我們看不見,但卻實實在在感受到的巨大壓力,究竟城市讓人生活更美好還是更壓抑?身處社會、人群之中的個體,又該如何尋找自我的定位?  本期焦點直擊,我們以“壓力,看不見的‘傷’”為題,邀請兩岸四地專家學者、醫師、社團領袖齊聚,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