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应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命的涌动与成长。因而语文课堂教学应是有情感的,有生气的,有发展的,有创新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生命力;有情感;有生气;有发展;有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3-0156-01
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语文课是有情感的课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情感:1.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
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课文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总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因此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分析,学生体会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
调,进一步深入体会和表现情感。2.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3.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通过学生的想象,表演等,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进入学习的境界里。
二、语文课是有生气的课
书,要更多地让学生自己读。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老师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
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问,要更多地让学生自己提。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我班学生就特爱提问题,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问“轻快”“灵活”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学《燕子》时问写燕子的外形为什么用“凑”字;学《春天的雨点》时问为什么说“春天的雨点也仿佛落在达丽玛的心里”等等。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话,要更多地让学生自己说。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利,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到实处。
三、语文课是有发展的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们的学生,天天来学校上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提高,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都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语文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整表达。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
四、语文课是有创新的课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小珊迪》一文,小珊迪为诚实与守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死了,小利比的命运又如何呢?课文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学生对此却十分关心,我想作者留下空白也许就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可借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
心,它更体现出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总之,语文教育既是技术,更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
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生命力;有情感;有生气;有发展;有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3-0156-01
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语文课是有情感的课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情感:1.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
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课文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总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因此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分析,学生体会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
调,进一步深入体会和表现情感。2.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3.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通过学生的想象,表演等,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进入学习的境界里。
二、语文课是有生气的课
书,要更多地让学生自己读。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老师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
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问,要更多地让学生自己提。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我班学生就特爱提问题,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问“轻快”“灵活”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学《燕子》时问写燕子的外形为什么用“凑”字;学《春天的雨点》时问为什么说“春天的雨点也仿佛落在达丽玛的心里”等等。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话,要更多地让学生自己说。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利,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到实处。
三、语文课是有发展的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们的学生,天天来学校上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提高,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都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语文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整表达。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
四、语文课是有创新的课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小珊迪》一文,小珊迪为诚实与守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死了,小利比的命运又如何呢?课文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学生对此却十分关心,我想作者留下空白也许就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可借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
心,它更体现出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总之,语文教育既是技术,更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
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