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文学院张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摘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避讳是人类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反映,不同的民族在其避讳表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词语方面来说,英语借助语义和语音手段构成避讳,汉语则是通过汉字书写形式的更改实现避讳。中西避讳文化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外不同的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差异,熟悉各自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社会习俗,达到更好地运用语言、完成言语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避讳 构词方式 文化差异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xpress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aboo
Li Teng
(University of Linyi, Academy of Fine Arts, Shandong Linyi 276000)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information, is a tool for expression of feelings, contains a large amount of cultural information.Taboo is a reflection of human mental activities, different ethnic differences in expression of the taboo.Just words,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semantic and phonetic means Chinese taboo,taboo is realized by changing the form of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will help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inherent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familiar with their language habits and social customs, to use the language better, to complete the objective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Keywords:Taboo wods; Ephemism;Cultural difference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因此语言也必然折射出时代、地域的某些特征,无论经济的还是文化的。本质上来讲,语言应该是社会的文化的组成部分。避讳又是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避讳同样也蕴含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以及对世界的认知。
通常所说的避讳是指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时采取替换、更改、缺笔等方式而避开,本文所讨论的是出于某种禁忌或情感上的需要而有意避开某些词语,通过婉转曲折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言语行为,并对中外避讳的差异进行对比讨论。
一、避讳产生的心理基础
避讳的产生虽然民族不同、信仰各异,但是其心理基础却有着很大的共性,大多因为恐惧、避俗以及出于对尊长和他人的尊敬,在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避讳。
人类产生之初,就不断在洪水、山火等自然灾害中挣扎,而这些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死亡随时都可以发生,于是人们对自然灾害便产生了极大的恐慌,进而由畏惧转为敬畏。由于科技水平、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就主观地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由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支配的,因而由敬畏又产生了崇拜。当这些自然的现象与语言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敬畏和崇拜的对象是不可以随意说出的,那么禁忌便产生了。
死亡是人类所面临的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把人的死亡看作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所以,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避开谈论死亡,无法避免的时候就采用婉转的说法。在我国,古人常把死亡说成“崩、薨、升霞、星、驾、卒、不得、失信、失持、殉道、被准、谢世、百年、四游、羽化、弃养”等。
古人讳言大、小便,所以就有了“更衣”、“出恭”、“解手”的委婉说法。在西方民俗文化中,对于死亡也有很多委婉的说法,也许人类对死亡普遍存在恐惧感。我们熟悉的英语中就有许多关于死的委婉语:depart(去世),pass away(逝世),be no more(不在了),go to meet one maker(见上帝),be gone(走了),join the majority(会见老祖宗去了),go to west(归西了),go to glory(升天了),to be at peace(平静了),the final departure(最后离去),final sleep(最后一觉),to go to one S long home(回到永久之家),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in heaven(在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把mad(疯了)叫做 mentaproblem,把blind(盲的)说成 sightless,称 constipation(便秘)为 irregularity。
(二)求雅心理
有些委婉语的使用是出自人们的“求雅”心理。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交际时总会对某些话题、词语采取回避的态度,当涉及到他人缺点、生理缺陷、隐私等方面时,大多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使用含蓄的词语来代替,以避开粗俗、低俗等,不让对方难堪。例如未婚先孕说成She is in trouble.(她碰到麻烦。)She has been unwise.(她不够明智。)女性不把月经叫做“menstruation”,而是婉转地说成“in one’s period”(在周期中)“in the flowe~”(在花期中),“problem days”(难处理的日子),“blue days”(忧郁的日子)in the flowe~”(在花期中)。 二、中西避讳语的表现方式
(一)语音手段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形式。所以在避讳语的表达方面可以借助语音的轻读、省音、变音以及避音等手段,实现委婉表达,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
汉语世界中,中国人为老人祝寿从不送钟表作为贺礼,因为“送钟”与“送终”同音,是非常忌讳的,特别是老年人。《阿Q正传》中,作者写道:“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对避讳的影响。英语中也有类似的用例,如用ca代替cancer(癌症)。
(二)词汇手段
委婉语的使用词汇方面远远超过语音,成为避讳的主要手段。汉语中因“蚕屎”谐音“蚕死”故改为“蚕沙”,“船帆”因谐音“船翻”而改为“船篷”,“丝瓜”因避讳“死瓜”而称之为“胜瓜”。湖南方言中,将“芹菜”说成“富菜”,因为方言中的“芹”与“穷”同音。汉语中的例子举不胜举。英语中也有用近义词代替原词的用法,言辞委婉,达到了避讳的目的。不说the boy is stupid,而以the boy is a bit slow取而代之。
(三)修辞手段
在汉语中,往往用修辞的手段实现避讳的目的。《北史·后妃传上·魏太武皇后赫连氏》:“太后以帝富于春秋,乃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文多不载。”《史记·曹相国世家》:“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这里用“富于春秋”指代青春年少。人们羞于说没有钱,而代之以“手头紧”。英语中不说“某人非常好酒”为He is fond of wine.而是说He is fond of the bottle。
三、避讳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伦理观念的差异
自古以来汉文化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等级观念,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观念导致了某些避讳的产生,即公讳或国讳。例如“民风”改为“人风”,“政月”为“正月”,“王昭君”改称“王明君”,“玄武门”改成“神武门”等。与国讳相对的还有所谓的家讳,在日常交谈或行文中,要回避父祖辈及长辈的名字。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的父亲名正,他就将“正月”改为“初月”或“一月”;南朝宋人范晔的父亲名泰,他撰写的《后汉书》里就把“郭泰”改为“郭太”。
汉文化中的等级观念至今还没有消亡,晚辈或者下级不可以对长辈或上级直呼其名。西方文化中,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晚辈可以随意说出长辈或者上级名字,但是西方文化里面很尊重个人的隐私,不喜欢询问别人的年龄、工资以及个人的其他信息。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
虽然人的衰老是自然现象,但是中西方文化中对年老的看法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中国有“越老越值钱”的说法,年老就代表着阅历、睿智,见面寒暄也喜欢在对方的姓前加“老”字以示尊敬。在西方恰恰相反,人们特别忌讳说old(老),他们对衰老感到很恐惧,衰老就意味着被社会所抛弃。所以西方人称老年人为“senior citizen”(资深公民)或“aging”(成熟的)。
(三)文化背景的差异
价值观也好,伦理观也罢,归根到底中外避讳的差异还是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而造成的。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自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儒家文化倡导等级观念,为统治者服务,而基督教文化则倡导人人平等、科学探险、重视生命、关注弱者。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粗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外避讳文化既有相似或相通之处,也有因伦理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同,究其原因,造成中西方避讳方式差异的深层因素是文化的内涵不同。在中外文化的交往过程中,只有互相遵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语言习惯和社会习俗,才会更好地进行语言交际,才能更好地了解各国的文化渊源。
【参考文献】
[1]古德诺夫.《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A]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15
[2]田贵森.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中外禁忌语和避讳语[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02):112
[3]李育卫.英汉委婉语的文化透视[D].楚雄师范学院.2004.1.
[4]王海燕.浅析英汉委婉语的构成方式[D].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3.
[5]李梵.汉字的故事[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摘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避讳是人类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反映,不同的民族在其避讳表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词语方面来说,英语借助语义和语音手段构成避讳,汉语则是通过汉字书写形式的更改实现避讳。中西避讳文化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外不同的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差异,熟悉各自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社会习俗,达到更好地运用语言、完成言语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避讳 构词方式 文化差异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xpress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aboo
Li Teng
(University of Linyi, Academy of Fine Arts, Shandong Linyi 276000)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information, is a tool for expression of feelings, contains a large amount of cultural information.Taboo is a reflection of human mental activities, different ethnic differences in expression of the taboo.Just words, English with the help of semantic and phonetic means Chinese taboo,taboo is realized by changing the form of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will help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inherent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familiar with their language habits and social customs, to use the language better, to complete the objective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Keywords:Taboo wods; Ephemism;Cultural difference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因此语言也必然折射出时代、地域的某些特征,无论经济的还是文化的。本质上来讲,语言应该是社会的文化的组成部分。避讳又是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避讳同样也蕴含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以及对世界的认知。
通常所说的避讳是指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时采取替换、更改、缺笔等方式而避开,本文所讨论的是出于某种禁忌或情感上的需要而有意避开某些词语,通过婉转曲折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言语行为,并对中外避讳的差异进行对比讨论。
一、避讳产生的心理基础
避讳的产生虽然民族不同、信仰各异,但是其心理基础却有着很大的共性,大多因为恐惧、避俗以及出于对尊长和他人的尊敬,在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避讳。
人类产生之初,就不断在洪水、山火等自然灾害中挣扎,而这些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死亡随时都可以发生,于是人们对自然灾害便产生了极大的恐慌,进而由畏惧转为敬畏。由于科技水平、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就主观地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由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支配的,因而由敬畏又产生了崇拜。当这些自然的现象与语言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敬畏和崇拜的对象是不可以随意说出的,那么禁忌便产生了。
死亡是人类所面临的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把人的死亡看作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所以,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避开谈论死亡,无法避免的时候就采用婉转的说法。在我国,古人常把死亡说成“崩、薨、升霞、星、驾、卒、不得、失信、失持、殉道、被准、谢世、百年、四游、羽化、弃养”等。
古人讳言大、小便,所以就有了“更衣”、“出恭”、“解手”的委婉说法。在西方民俗文化中,对于死亡也有很多委婉的说法,也许人类对死亡普遍存在恐惧感。我们熟悉的英语中就有许多关于死的委婉语:depart(去世),pass away(逝世),be no more(不在了),go to meet one maker(见上帝),be gone(走了),join the majority(会见老祖宗去了),go to west(归西了),go to glory(升天了),to be at peace(平静了),the final departure(最后离去),final sleep(最后一觉),to go to one S long home(回到永久之家),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in heaven(在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把mad(疯了)叫做 mentaproblem,把blind(盲的)说成 sightless,称 constipation(便秘)为 irregularity。
(二)求雅心理
有些委婉语的使用是出自人们的“求雅”心理。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交际时总会对某些话题、词语采取回避的态度,当涉及到他人缺点、生理缺陷、隐私等方面时,大多采取回避的态度,或者使用含蓄的词语来代替,以避开粗俗、低俗等,不让对方难堪。例如未婚先孕说成She is in trouble.(她碰到麻烦。)She has been unwise.(她不够明智。)女性不把月经叫做“menstruation”,而是婉转地说成“in one’s period”(在周期中)“in the flowe~”(在花期中),“problem days”(难处理的日子),“blue days”(忧郁的日子)in the flowe~”(在花期中)。 二、中西避讳语的表现方式
(一)语音手段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形式。所以在避讳语的表达方面可以借助语音的轻读、省音、变音以及避音等手段,实现委婉表达,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
汉语世界中,中国人为老人祝寿从不送钟表作为贺礼,因为“送钟”与“送终”同音,是非常忌讳的,特别是老年人。《阿Q正传》中,作者写道:“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对避讳的影响。英语中也有类似的用例,如用ca代替cancer(癌症)。
(二)词汇手段
委婉语的使用词汇方面远远超过语音,成为避讳的主要手段。汉语中因“蚕屎”谐音“蚕死”故改为“蚕沙”,“船帆”因谐音“船翻”而改为“船篷”,“丝瓜”因避讳“死瓜”而称之为“胜瓜”。湖南方言中,将“芹菜”说成“富菜”,因为方言中的“芹”与“穷”同音。汉语中的例子举不胜举。英语中也有用近义词代替原词的用法,言辞委婉,达到了避讳的目的。不说the boy is stupid,而以the boy is a bit slow取而代之。
(三)修辞手段
在汉语中,往往用修辞的手段实现避讳的目的。《北史·后妃传上·魏太武皇后赫连氏》:“太后以帝富于春秋,乃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文多不载。”《史记·曹相国世家》:“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这里用“富于春秋”指代青春年少。人们羞于说没有钱,而代之以“手头紧”。英语中不说“某人非常好酒”为He is fond of wine.而是说He is fond of the bottle。
三、避讳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伦理观念的差异
自古以来汉文化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等级观念,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观念导致了某些避讳的产生,即公讳或国讳。例如“民风”改为“人风”,“政月”为“正月”,“王昭君”改称“王明君”,“玄武门”改成“神武门”等。与国讳相对的还有所谓的家讳,在日常交谈或行文中,要回避父祖辈及长辈的名字。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的父亲名正,他就将“正月”改为“初月”或“一月”;南朝宋人范晔的父亲名泰,他撰写的《后汉书》里就把“郭泰”改为“郭太”。
汉文化中的等级观念至今还没有消亡,晚辈或者下级不可以对长辈或上级直呼其名。西方文化中,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晚辈可以随意说出长辈或者上级名字,但是西方文化里面很尊重个人的隐私,不喜欢询问别人的年龄、工资以及个人的其他信息。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
虽然人的衰老是自然现象,但是中西方文化中对年老的看法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中国有“越老越值钱”的说法,年老就代表着阅历、睿智,见面寒暄也喜欢在对方的姓前加“老”字以示尊敬。在西方恰恰相反,人们特别忌讳说old(老),他们对衰老感到很恐惧,衰老就意味着被社会所抛弃。所以西方人称老年人为“senior citizen”(资深公民)或“aging”(成熟的)。
(三)文化背景的差异
价值观也好,伦理观也罢,归根到底中外避讳的差异还是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而造成的。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自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儒家文化倡导等级观念,为统治者服务,而基督教文化则倡导人人平等、科学探险、重视生命、关注弱者。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粗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外避讳文化既有相似或相通之处,也有因伦理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同,究其原因,造成中西方避讳方式差异的深层因素是文化的内涵不同。在中外文化的交往过程中,只有互相遵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语言习惯和社会习俗,才会更好地进行语言交际,才能更好地了解各国的文化渊源。
【参考文献】
[1]古德诺夫.《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A]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15
[2]田贵森.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中外禁忌语和避讳语[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02):112
[3]李育卫.英汉委婉语的文化透视[D].楚雄师范学院.2004.1.
[4]王海燕.浅析英汉委婉语的构成方式[D].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3.
[5]李梵.汉字的故事[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