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书的尴尬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349176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经常参加一些文学会议。参加者都是文友——写书的。于是每次会议结束,宾馆房间里都积了高高一摞文友赠送的书。这时我会很犯难:带回去吧,行李箱容量不足,甚或机场安检还会行李超重;不带回呢,难道自己再转送别人?但放眼看去,不用说同室女友,身边的哪个参会者手中不是厚厚的一摞?有的甚至高于我手中书的高度,断不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
   最初的时候,我还真的悉数带回,但往往就把旅程搞得不堪重负、狼狈不堪。后来,我观察了室友和周边的人,发现他们却轻松自如地奔向车站机场,没见几个人带回那些书,猛然间,我明白:宾馆服务员遭殃了。
   有一次我在江苏开会,因航班原因,我需要最后一个离开酒店,走在酒店过道里,服务员正在整理房间,就发现她们从各个房间拖出的垃圾筒里,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各类书,而这些书则老实地被我恭敬地打包压在了我的行李箱内,看到服务员们把那些书哗啦啦像倒垃圾一样倒在楼层一侧的大垃圾箱内,我的心很不是滋味——幸亏我没轻易把自己的书送给文友,否则,当看到自己送出去的书被服务员如此处理,我怀疑自己是否会流出眼泪。
   我也留意了一下那些每个人都送一本的作者,他们送出去的书大多自费出版。然后从出版社回购了大量的书,又不可能堆在家里,于是免费送人。问题就来了——他怎么以为送出去的书,别人会读呢?多少作家,连经典名著都没时间读,难道竟能挤出时间读你的自费书?
   更有一次在浙江,有一位当地作家,一次性在会议室的每个座位上摆放了自己的四本书,加上会议袋里每次都绝不仅仅是会务日程和胸牌,往往里面装着几本莫名其妙的书以及地方杂志,我知道,我们的行李箱又要遭灾了。更为奇葩的,我的同室女友曾是晚报编辑,工作人员却没注意她的现任身份,竟把“曾”去掉,把“晚报编辑”写在会议名单的“单位职务”一栏,于是她怀里的赠书就比我多出两摞。将要返程的那个晚上,她对着大堆书发愁:难道我回去真的会读它们?
   可是,难道把它们扔掉吗?她无奈地翻看面前那一堆书,苦笑着拎出一本,竟是杂志大小的精装地方志!掂在手里,像长城上的一块大砖头,那位赠书的文友仅仅参与了这本地方志的编纂……我上前掂了一下,与文友默默相视,却笑不出来。
   再翻看另一本,竟是赠书者所在市文联部门组织的“歌颂祖国,礼赞英雄”征文选集,而那个城市,离她的城市足有1000公里。我立即安慰她,好让她轻松一些:万一日后你接受一项特殊任务,让你正好要去那个城市采访呢,这下子你的资料就充足啦……
   女友向来慈悲心肠,怯生生地看着我,忐忑不安地把那两本书小心地放入她脚边的垃圾筒,那神情仿佛她在做什么错事。之后,再把她面前堆着的一本本书依次“轻放”进去,直到筒满为患……这样做的时候,她不时歉疚地看我一眼,好像她扔掉的那些書是我送给她的,一边轻声对我说着:你看到了噢,这些书对我的确没用,别说我不尊重他们(作者)啊……
   这样的时候,其实我也心情复杂——那时,我的一本“《红楼梦》随笔”书稿也分分钟面世了。鉴于出版社的不易,我肯定也会发在朋友圈“周知”,但以我目前的“脸皮”,暂且“吆喝”不出口,只意在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我觉得,普通作者出版了一本书,除了是对自己写作的一个回报和纪念外,根本没有我们想象的价值。倘若非要扯到“价值”,就是有必要向一些给我们写作支持和帮助的人“秀”一下。我的书出版后,在没有征求对方意见的前提下,就给我认为的我写作上的“贵人”每人寄了一本,但同时附言:不希望为此耽误您的宝贵时间,随意翻看即可,尽可扔掉或闲置。此后,除非有朋友主动跟我要这本书,无论参加任何会议,我从未主动送给一个文友。
   我和同室那位女友一直将阅读置于写作之上,不敢有丝毫懈怠。特别是女友,她的阅读量经常让人惊到极点。而我们买书的频率,肯定并不比买菜的频率低。我和女友达成一致,偶尔送自己的书给一些重要的朋友,但绝不轻易给别人“增加负担”。
   作为写作者,作品发表和出版才使作品具有终极意义。哪个作家如果说他只写给自己看,那是极不现实的。但经历了文学会议后的赠书“洗礼”,我们更懂得在送书这件事上,尊重别人,也善待自己。倘若这样想与做的人多起来,是否每次文学会后的酒店,就不再成为垃圾书场?
其他文献
西晋年间,在石崇举行的一次家宴上,曾经上演过一幕惊心动魄的剧情: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受邀一起到石崇家赴宴。王导一向不能喝酒,但因石崇家有規矩,一旦石崇让陪酒的美女敬酒,客人不能喝掉,那么,就会杀掉敬酒的美女,所以,王导只能勉强喝,直到大醉。可轮到王敦,王敦坚持不喝。石崇已经连杀了三位美女了,然而,王敦依然神色不改, 不肯喝酒。王导责备他,他说:“他石崇杀他自己家里的人,关你我什么事儿!?(自杀伊家
期刊
所谓“干谒诗”(“干”:追求;“谒”:拜见),即为追求功名,拜见权贵,以求援引而写的诗。   在古代“官本位”的体制下,若想登第跳龙门,做官入仕途,除了参加“科考”外,便是“行卷”(犹如当下拿着自己的作品请名人题词、作序),“干谒”,攀附权贵,以求进身了。   然则,投诗问路亦未必能获得身居要津者之青睐与提携,故“干谒”者的结局往往悲喜迥异。   查检一部文学史,其清高却失意者恐怕要数“布衣诗人”
期刊
老实人在国人中占多大比例?恐怕不易统计确切。但应是大多数,我估摸至少占七八成以上。这个庞大的老实人群体,默默无闻地遍布各行各业,就像压在路基最底层的砂石,承受着巨大压力,但从不喊屈叫冤,支承着滚滚洪流高速前行。千百年来,只因老实的特质,很少有人关注这个“蝼蚁”般的群体,更少人为之发声。我身为“蝼蚁”群体的一员,深为老实而愧恨。   我老实,我愧恨。老实太过的人毛病忒多——不善言谈,更不会甜言蜜语
期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进入新世纪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便转换成白骨精三打孙悟空。   一日,取经团队来到一座山前,孙悟空打探后回报:“有人在这里建了白山风景名胜区,过山者要买门票,每人1000元,还说俺老孙和猪八戒、白龙马等动物不能进,要进加倍收费。”岂有此理?唐僧亲自去与门卫交涉,答复是:“老板发话了,你们不买票也行,但要让我们把孙猴子打一顿,不许还手!”悟空心想,几个凡人能把俺老孙咋的?
期刊
前几天,上二年级的孙子带同桌的小朋友来家里玩。这是一个有着一双大眼睛的虎头虎脑的小男孩,说话奶声奶气,却不给人一点“怯场”的感觉。我看他个儿挺高,疑惑比我家小朋友年龄要大些,就问:宝宝,你今年几岁?没想到,小男孩说:爸爸叫我不要和别人说自己的年龄。我不强求他回答,换个话题自下台阶。后来他们在客厅玩时,我家小朋友不知怎么想起问他:你们家离学校远的另一个房子,在哪个地方?小男孩“嗯——”了一聲,摇摇头
期刊
父亲戴着口罩,站在楼下喊我的名字。他拎着一袋子菠菜和矮脚黄。  我戴着口罩,在楼上把绳索慢慢放下去。  父亲接住绳头,勾住袋子,松开手,像送行一样仰望着这袋沉重的菜慢慢进入一栋楼的可控范围之内。  他已经七十几岁了,但在儿子面前,他托举重物,继而疾步离去,还一直是廉颇未老“壮怀激烈”的样子。  公交车很久才发一趟。他从城乡结合部送菜来去,花了半天时间。我猜送菜是我妈下的命令。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
期刊
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曾这样说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读书的好处之多,妙处之乐,世人皆知,但倘若带着功利的目的去读,则难免陷于苦闷之境,乐之尽失,心颜不开。   多年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接触不少饱经书香浸润的年轻“大学生村官”,然每每谈及读书,皆言且苦且累,鲜有述其乐者。早先,我不知何因
期刊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做事前,君子考虑的是,是否合乎社会公德和正义,为了社会公德和正义不惜牺牲私利;小人只看对自己是否有利可图,为了私欲,不惜践踏社会公德和正义,为了私欲,什么样的卑鄙行为都能做得出来。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两则脍炙人口,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就可淋漓尽致地把君子与小人的形象勾画出来。   一是公元前597年,晋国奸臣屠岸贾抄斩忠良赵盾满门,
期刊
生活就像:水煮心形冠状饺子  不小心某些饺子破皮了,  虽然和没破皮的一起煮,  会坏了一锅饺子的品相,  难道就非得把它扔掉吗?  可以把破皮饺子单独煮,  也可以把破皮饺子蒸熟,  还可以把破皮饺子煎熟,  饺子破皮不是饺子的错。  生活也是一样:  每一个武汉人都是应该  被特殊善待的饺子。  生活就像:凉拌冠状心里美  排骨藕汤与红菜苔,  都是典型的鄂菜;  果子貍和蝙蝠,  都是典型的
期刊
首先说一说“说真话”的问题。   说真话、抒真情是时代的需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更应当“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杂文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之所以能起到弘扬正气、振聋发聩的社会作用,其原因也在一个“真”字。   敢说真话实在不容易。如今,不少知名的杂文家都不在媒体上发表杂文作品了,原因在于有人不愿讲真话,有人不敢讲真话,有人不屑讲真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