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意”是指政府的决定要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意愿。从古希腊时期起,民众的选举权就受到了重视,虽然在之后由于战争频发,民主被专制压迫了很长时间,但是从近现代以来,由于资本主义革命运动的推进,公意民主再次回到了大众的视野里。在它的影响下,各民主制国家纷纷重视起公民的意志,而选举权恰恰是公民意志最直接的表现。公意对民主的影响虽然存在着耗资巨大,选举者社会阅历良莠不齐等缺陷,但是它最大程度保障了一个国家的民意得到充分实现,适度的公意选举和表意让社会趋于公平,让立法更具有正义性。
【关键词】:公意;选举;公平
一、“公意”的根源
“公意”一词最早来源于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社会契约论》,原意是指政府或是领袖的决断要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意愿。
在社会还未形成的时候,每个个体都只是属于自己的独立存在。但是自然环境决定了人是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的。为了寻求生存,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集体部落。为了更好地保护部落中每一个人的利益,“每个参加联合体的成员,都将自身极其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了整个集体。”[1]但是由于自然产生很容易形成某些贵族专权,因此产生了选举制。不过选举制产生后,其参与者的范围有产生了问题:雅典城邦民主的选举权就只集中在成年男性公民身上。
羅马时期,由于国家疆域的迅速扩张,人口突然增多,而民主选举的范围却并没有因为国家的扩张而变化。为政者意识到“当一个政府机构中负责事物的人越多,处理事起物的人越多,处理起事物来就越缓慢;过分的审慎,使人们不够重视实际,以至于坐失良机。[2]罗马帝国由此陷入了专制的统治,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的思想让人们重新审视起了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近代的西方哲学家在资本家和贵族之间的矛盾之间,掀起了对民主制度的新向往。他们不仅利用了在工业革命中占了上风的资本家的资本优势,又借助了以往的人文思想,引导社会通过革命或者改革的方式纷纷走向崇尚“公意”的民主社会。随着立法的完善和人民不断的斗争,拥有选举权的群众范围越来越大,而种族间的差距也在迅速缩小。
二、公意对当代民主选举的影响
(一)“公意”的优势
1、“公意”的全面性
“公意总是正确的,并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宗旨,人民绝对不会被完全腐蚀,但往往会受到欺骗,公意看重公共的利益。”[3]公意最大的优势是符合了所有人的利益,让他们得到了来自政权的保障。
当代的民主选举的源头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了公意的这一点优势。无论是美国大选时总统反复进行的演讲和与选民见面的活动,还是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前面向所有拥有选举权者进行的宣传。所有的民主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在立法上不断扩大着自己的选民范围,尽最大的努力听取自己管辖范围内所有群众的声音,以保障决策和方向正确。
2、“公意”的平等性
在公意的民主制度下,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都得到了尊重,无论他们的职业、种族或者性别上有什么不同。“它以道德和法律的平等来代替人与人之间因自然造成的身体上的不平等。”[4]我国的民主选举虽然在城市、省份上采用了间接选举的方式,在制度上国家不仅保障了每一位年满十八周岁的人民拥有平等的选举权,还根据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和疆域面积较广等特点在村委会、居委会采取了直接选举的方式,保障了每一个小聚落的决策可以最大程度地符合每一位成员的需求。美国的选举制度同样尊重了选民的意愿,凡年满18周岁的美国公民都拥有选举权。它们按照每个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众议员的占比,每一个州的议员由自己州的人民投票选出,并且在总统大选时不仅总统候选人是由各州推选的代表提议,每一位选民还有资格参加总统选举的投票。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民主选举在制度上都充分地体现了“公意”民主要求“决策符合所有社会成员需要”的平等性要求。
3、“公意”的正义性
无论是一个国家的政权还是一个小区的区委会,都是先要有与被其管辖和服务的人民群众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公意”象征着一种人民的正义。即公意必须从全体成员的利益出发,才能适用于全体,当它倾向于某种个别的、特定的目标是,它就会丧失天然的正义性。”[5]这一正义的存在不仅维系了选举制度的顺利进行,还督促一个国家不断完善着自身的立法,使国家的法律达到尽最大程度保护大部分人利益的目的。
(二)“公意”不可忽略的缺陷
1、“公意”现实性的局限
我们虽然承认“要同意“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来判断问题,就要先通过“公意”的方式让全部人都同意。”这句话从理论上捍卫了公意的价值和意义,但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做到以“公意”选举的方法来决定某一个问题。除了每个选民在选举的时间段内不一定有时间参与之外,还由于教育的缺失和个人社会阅历不同,选民很难真正凭借自己的力量完成公正的投票。所以,某些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阅历的政客和媒体就利用他们与选民之间信息不对等的优势,对选民进行政治上的洗脑,并且可以轻易地获得群众的支持。
2、“公意”夸大了群众的智慧
群众的智慧究竟有多大,在公意的概念里并没有具体给出解释,它只是肯定了公意是为了保障每一位成员的利益,在这个基础上不由得让人提出质疑:“群众的选举权不过是一个种族无意识的向往和需要。”[6]一个国家的未来的确是要由这个国家的民众来决定,但是这个国家的民众是否有足够大的能力来决定国家的未来呢?英国通过全民公投的方式脱离了欧盟。但是很多参与了公投的年轻人根本不了解英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系,甚至不知道自己这个投票会带给自己的国家怎样的冲击。在英国脱欧成功之后,又有人提出想再举行第二次公投。但是国际政治又岂允许这样的重来?
3、“公意”消耗巨大
在卢梭看来“民主制度适宜于小而贫困的国家,贵族制只适宜于财富和版图都适中的国家,国君制则只适宜于富饶的国家。”[7]因为公意需要了解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意见,而如现在人口百万甚至上亿的国家,莫说了解每一位成员的意见,了解一半成员的意见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以美国总统大选的花销为例,1860年林肯竞选总统时只花了10万美元。1960年,尼克松和肯尼迪在总统大选中的花费都达到了1000万美元,是100年前的100倍。而到了40年后的2000年,两党大选的总花费飙升到5亿美元,2004年为8.203亿美元,2008年则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达到17亿,2012年更是飙升到50亿以上。如此巨款对于这样一个超级大国而言肯定不是个小数目。由此可知当一个大国想要进行公意选举的时候,财力物力都是它的必要前提。
公意民主是被我们所推崇的一种治理国家的方式。它让民主选举的目标更为明确,能唤醒一个国家的人民管理这个国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使得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平等性和正义性得到体现。
注释:
[1]《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第44页
[2]《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第101页
[3]《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第81页
[4]《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第53页
[5]《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第63页
[6]《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古斯塔夫 勒庞著 第109页
[7]《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第118页
参考文献:
【1】《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罗玉平 李丽译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古斯塔夫 勒庞著 冯克利译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3】钱福臣:《作为“公意”的正义——卢梭的立法思想及其启示》,《黑龙江社会科学》(哈尔滨)2011年1期
【关键词】:公意;选举;公平
一、“公意”的根源
“公意”一词最早来源于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社会契约论》,原意是指政府或是领袖的决断要符合全体社会成员的意愿。
在社会还未形成的时候,每个个体都只是属于自己的独立存在。但是自然环境决定了人是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的。为了寻求生存,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集体部落。为了更好地保护部落中每一个人的利益,“每个参加联合体的成员,都将自身极其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了整个集体。”[1]但是由于自然产生很容易形成某些贵族专权,因此产生了选举制。不过选举制产生后,其参与者的范围有产生了问题:雅典城邦民主的选举权就只集中在成年男性公民身上。
羅马时期,由于国家疆域的迅速扩张,人口突然增多,而民主选举的范围却并没有因为国家的扩张而变化。为政者意识到“当一个政府机构中负责事物的人越多,处理事起物的人越多,处理起事物来就越缓慢;过分的审慎,使人们不够重视实际,以至于坐失良机。[2]罗马帝国由此陷入了专制的统治,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的思想让人们重新审视起了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近代的西方哲学家在资本家和贵族之间的矛盾之间,掀起了对民主制度的新向往。他们不仅利用了在工业革命中占了上风的资本家的资本优势,又借助了以往的人文思想,引导社会通过革命或者改革的方式纷纷走向崇尚“公意”的民主社会。随着立法的完善和人民不断的斗争,拥有选举权的群众范围越来越大,而种族间的差距也在迅速缩小。
二、公意对当代民主选举的影响
(一)“公意”的优势
1、“公意”的全面性
“公意总是正确的,并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宗旨,人民绝对不会被完全腐蚀,但往往会受到欺骗,公意看重公共的利益。”[3]公意最大的优势是符合了所有人的利益,让他们得到了来自政权的保障。
当代的民主选举的源头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了公意的这一点优势。无论是美国大选时总统反复进行的演讲和与选民见面的活动,还是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前面向所有拥有选举权者进行的宣传。所有的民主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在立法上不断扩大着自己的选民范围,尽最大的努力听取自己管辖范围内所有群众的声音,以保障决策和方向正确。
2、“公意”的平等性
在公意的民主制度下,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都得到了尊重,无论他们的职业、种族或者性别上有什么不同。“它以道德和法律的平等来代替人与人之间因自然造成的身体上的不平等。”[4]我国的民主选举虽然在城市、省份上采用了间接选举的方式,在制度上国家不仅保障了每一位年满十八周岁的人民拥有平等的选举权,还根据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和疆域面积较广等特点在村委会、居委会采取了直接选举的方式,保障了每一个小聚落的决策可以最大程度地符合每一位成员的需求。美国的选举制度同样尊重了选民的意愿,凡年满18周岁的美国公民都拥有选举权。它们按照每个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众议员的占比,每一个州的议员由自己州的人民投票选出,并且在总统大选时不仅总统候选人是由各州推选的代表提议,每一位选民还有资格参加总统选举的投票。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民主选举在制度上都充分地体现了“公意”民主要求“决策符合所有社会成员需要”的平等性要求。
3、“公意”的正义性
无论是一个国家的政权还是一个小区的区委会,都是先要有与被其管辖和服务的人民群众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公意”象征着一种人民的正义。即公意必须从全体成员的利益出发,才能适用于全体,当它倾向于某种个别的、特定的目标是,它就会丧失天然的正义性。”[5]这一正义的存在不仅维系了选举制度的顺利进行,还督促一个国家不断完善着自身的立法,使国家的法律达到尽最大程度保护大部分人利益的目的。
(二)“公意”不可忽略的缺陷
1、“公意”现实性的局限
我们虽然承认“要同意“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来判断问题,就要先通过“公意”的方式让全部人都同意。”这句话从理论上捍卫了公意的价值和意义,但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做到以“公意”选举的方法来决定某一个问题。除了每个选民在选举的时间段内不一定有时间参与之外,还由于教育的缺失和个人社会阅历不同,选民很难真正凭借自己的力量完成公正的投票。所以,某些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阅历的政客和媒体就利用他们与选民之间信息不对等的优势,对选民进行政治上的洗脑,并且可以轻易地获得群众的支持。
2、“公意”夸大了群众的智慧
群众的智慧究竟有多大,在公意的概念里并没有具体给出解释,它只是肯定了公意是为了保障每一位成员的利益,在这个基础上不由得让人提出质疑:“群众的选举权不过是一个种族无意识的向往和需要。”[6]一个国家的未来的确是要由这个国家的民众来决定,但是这个国家的民众是否有足够大的能力来决定国家的未来呢?英国通过全民公投的方式脱离了欧盟。但是很多参与了公投的年轻人根本不了解英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系,甚至不知道自己这个投票会带给自己的国家怎样的冲击。在英国脱欧成功之后,又有人提出想再举行第二次公投。但是国际政治又岂允许这样的重来?
3、“公意”消耗巨大
在卢梭看来“民主制度适宜于小而贫困的国家,贵族制只适宜于财富和版图都适中的国家,国君制则只适宜于富饶的国家。”[7]因为公意需要了解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意见,而如现在人口百万甚至上亿的国家,莫说了解每一位成员的意见,了解一半成员的意见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以美国总统大选的花销为例,1860年林肯竞选总统时只花了10万美元。1960年,尼克松和肯尼迪在总统大选中的花费都达到了1000万美元,是100年前的100倍。而到了40年后的2000年,两党大选的总花费飙升到5亿美元,2004年为8.203亿美元,2008年则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达到17亿,2012年更是飙升到50亿以上。如此巨款对于这样一个超级大国而言肯定不是个小数目。由此可知当一个大国想要进行公意选举的时候,财力物力都是它的必要前提。
公意民主是被我们所推崇的一种治理国家的方式。它让民主选举的目标更为明确,能唤醒一个国家的人民管理这个国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使得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平等性和正义性得到体现。
注释:
[1]《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第44页
[2]《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第101页
[3]《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第81页
[4]《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第53页
[5]《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第63页
[6]《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古斯塔夫 勒庞著 第109页
[7]《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第118页
参考文献:
【1】《社会契约论》卢梭著 罗玉平 李丽译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古斯塔夫 勒庞著 冯克利译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3】钱福臣:《作为“公意”的正义——卢梭的立法思想及其启示》,《黑龙江社会科学》(哈尔滨)201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