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跳远是一项速度和力量相结合的大强度的运动项目,一名优秀的跳远运动员除了要具备完善的技术和优良的身体素质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表现自己的最高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赛时助跑和踏板起跳时的心理状态,即心理素质的反映。跳远的完整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在重视技术的同时,教练员和运动员往往忽视心理因素的方面。美国格鲁波先生在1984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发表论文指出:“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影响占20%,生物力学因素占80%;而优秀运动员正好相反,心理因素影响占80%,生物力学因素占20%。”可见,在高水平比赛中心理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在跳远运动员心理因素方面,最应引起注意的是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紧张与焦虑,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
二、对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紧张与焦虑心理的初步分析
1.跳远运动员比赛中紧张、焦虑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并不会影响跳远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反而会使跳远运动员在比赛时注意力集中,头脑兴奋性高,反应敏捷,潜能发挥充分,能取得好成绩,但过度焦虑则会使跳远运动员在比赛时急躁不安,心慌意乱,应有的水平发挥不出来,导致比赛失败。跳远运动员比赛中紧张、焦虑与什么有关呢?
(1)与跳远运动的自身特点有关
跳远运动的比赛场地由跑道和沙坑组成。运动员完成整个技术动作从出发到结束的时间仅有短短的几秒钟。这种瞬间速度感正是跳远运动的魅力所在。一些优秀的运动员在助跑中的速度可以和百米运动员并驾齐驱,更有甚者为专项的百米运动员,比如美国的女飞人琼斯。这种助跑速度决定起跳的质量,在跳远过程中给运动员带来的精神上的冲击是相当大的,致使有些助跑环节速度一般的运动员一看到跑道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导致成绩不理想。再者,跳远比赛间歇性强,比赛时间较长,这就为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的变化提供了时间上的条件。
(2)与跳远运动员过去的比赛经验有关
有些跳远运动员在过去的比赛中有过紧张、焦虑的现象,一到比赛就会产生恐惧感,形成了条件反射,比赛时就会心有余悸,担心自己会因紧张而得不到好成绩,出现“比赛焦虑”。例如,在一次比赛中的关键性一跳,起跳越过踏板,最终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就会留下阴影。
(3)与平时训练、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
在平时训练时,有的教练员只注重技术训练,不注重心理训练;平时,跳远运动员在训练时周围的观众很少,气氛很单调,但在比赛时,田径场四周观众的呼喊声、田径场其他场地比赛画面,声音、比赛激烈的程度、比赛规模的大小等都会导致赛前跳远运动员心理因素朝不良的方向发展。
2.克服跳远比赛中紧张和焦虑的基本途径
克服跳远比赛中运动员的紧张和焦虑的基本途径——赛前适当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曾经三次获得奥运会三级跳远冠军的前苏联运动员维克多·萨理耶夫透露。他所取得的成功很大部分得益于他的赛前心理训练,根据他的观点,任何一个运动员心目中的主要对手就是本人。如果你善于激起自己的拼搏精神,激起自己对于取得最好成绩的强烈愿望,那么你才有希望获得成功。维克多·萨理耶夫通过多年的亲身实践,采用特有的方法,始终把自己作为比赛的主要对手。通过这样的心理训练使某些为比赛取得成功所必需的素质得到更有效的提高,从而使他取得了三次赫赫战绩。
比如:呼吸调节法: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跳远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表情调节及音乐调节法:人的情绪状态与外部表情存在密切联系,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姿态,能够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暗示调节法:用语言对人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也可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号进行;身体技术练习及评论法:在比赛前可以做一项简单的技术练习,让教练、队友对此作出评价;模拟训练法:可用接近比赛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战练习,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可预防运动员比赛中产生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念动训练法:所谓念动,即由运动观念而引起的运动反应,是通过对运动的想象或回忆实现的。通过想象或回忆某种运动动作,引起神经肌肉的相应变化,从而起到训练的作用。
三、结语
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紧张与焦虑是由多方面引起的,这就需要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提高个人素质,多学习总结前人的经验,在比赛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高水平,赢得比赛。
参考文献:
[1]陈静析,严成根.世界冠军与运动心理[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7,198-199.
[2]姚辉洲.田径[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1-83.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5-49.
[4]约翰·赛尔.运动员心理训练指南[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63-65.
[5]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81-83.
[6]车文博.体育运动心理.长春:吉林出版社;1990:8.
[7]许耀球.田径运动生物力学[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1:4,206-226.
跳远是一项速度和力量相结合的大强度的运动项目,一名优秀的跳远运动员除了要具备完善的技术和优良的身体素质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表现自己的最高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赛时助跑和踏板起跳时的心理状态,即心理素质的反映。跳远的完整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在重视技术的同时,教练员和运动员往往忽视心理因素的方面。美国格鲁波先生在1984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发表论文指出:“低、中级运动员心理因素对技能影响占20%,生物力学因素占80%;而优秀运动员正好相反,心理因素影响占80%,生物力学因素占20%。”可见,在高水平比赛中心理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在跳远运动员心理因素方面,最应引起注意的是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紧张与焦虑,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
二、对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紧张与焦虑心理的初步分析
1.跳远运动员比赛中紧张、焦虑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并不会影响跳远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反而会使跳远运动员在比赛时注意力集中,头脑兴奋性高,反应敏捷,潜能发挥充分,能取得好成绩,但过度焦虑则会使跳远运动员在比赛时急躁不安,心慌意乱,应有的水平发挥不出来,导致比赛失败。跳远运动员比赛中紧张、焦虑与什么有关呢?
(1)与跳远运动的自身特点有关
跳远运动的比赛场地由跑道和沙坑组成。运动员完成整个技术动作从出发到结束的时间仅有短短的几秒钟。这种瞬间速度感正是跳远运动的魅力所在。一些优秀的运动员在助跑中的速度可以和百米运动员并驾齐驱,更有甚者为专项的百米运动员,比如美国的女飞人琼斯。这种助跑速度决定起跳的质量,在跳远过程中给运动员带来的精神上的冲击是相当大的,致使有些助跑环节速度一般的运动员一看到跑道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导致成绩不理想。再者,跳远比赛间歇性强,比赛时间较长,这就为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的变化提供了时间上的条件。
(2)与跳远运动员过去的比赛经验有关
有些跳远运动员在过去的比赛中有过紧张、焦虑的现象,一到比赛就会产生恐惧感,形成了条件反射,比赛时就会心有余悸,担心自己会因紧张而得不到好成绩,出现“比赛焦虑”。例如,在一次比赛中的关键性一跳,起跳越过踏板,最终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就会留下阴影。
(3)与平时训练、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
在平时训练时,有的教练员只注重技术训练,不注重心理训练;平时,跳远运动员在训练时周围的观众很少,气氛很单调,但在比赛时,田径场四周观众的呼喊声、田径场其他场地比赛画面,声音、比赛激烈的程度、比赛规模的大小等都会导致赛前跳远运动员心理因素朝不良的方向发展。
2.克服跳远比赛中紧张和焦虑的基本途径
克服跳远比赛中运动员的紧张和焦虑的基本途径——赛前适当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重要作用:曾经三次获得奥运会三级跳远冠军的前苏联运动员维克多·萨理耶夫透露。他所取得的成功很大部分得益于他的赛前心理训练,根据他的观点,任何一个运动员心目中的主要对手就是本人。如果你善于激起自己的拼搏精神,激起自己对于取得最好成绩的强烈愿望,那么你才有希望获得成功。维克多·萨理耶夫通过多年的亲身实践,采用特有的方法,始终把自己作为比赛的主要对手。通过这样的心理训练使某些为比赛取得成功所必需的素质得到更有效的提高,从而使他取得了三次赫赫战绩。
比如:呼吸调节法: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跳远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表情调节及音乐调节法:人的情绪状态与外部表情存在密切联系,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姿态,能够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暗示调节法:用语言对人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也可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号进行;身体技术练习及评论法:在比赛前可以做一项简单的技术练习,让教练、队友对此作出评价;模拟训练法:可用接近比赛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战练习,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可预防运动员比赛中产生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念动训练法:所谓念动,即由运动观念而引起的运动反应,是通过对运动的想象或回忆实现的。通过想象或回忆某种运动动作,引起神经肌肉的相应变化,从而起到训练的作用。
三、结语
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紧张与焦虑是由多方面引起的,这就需要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提高个人素质,多学习总结前人的经验,在比赛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高水平,赢得比赛。
参考文献:
[1]陈静析,严成根.世界冠军与运动心理[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7,198-199.
[2]姚辉洲.田径[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1-83.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5-49.
[4]约翰·赛尔.运动员心理训练指南[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63-65.
[5]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81-83.
[6]车文博.体育运动心理.长春:吉林出版社;1990:8.
[7]许耀球.田径运动生物力学[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1:4,206-226.